旅游为体文化为魂
2016-11-23石茂彪
石茂彪
坚持红色传承、推动绿色发展,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仡佬文化、丹砂文化、生态资源”四大优势,以“旅游+”的理念推进全域旅游。
近年来,务川坚定不移地推进“文旅产业化”战略,把大干文旅产业、干大文旅产业,作为拉动县域经济的“火车头”,扩大对外开放的“金名片”,助推富民兴县的“主抓手”,全县文旅产业呈现持续向好的良好态势,文旅产业风起云涌、好戏连台、方兴未艾。
谋定而后动方能主动融入
旅游已成为大部分人生活的一部分,更需要的是全方位布局。
思路决定出路。以“世界的仡佬·仡佬的世界”为旅游品牌定位,紧紧围绕打造山地特色旅游,推进全境域发展,实现“井喷式”增长,配套智慧型旅游服务的总体要求,坚持红色传承、推动绿色发展,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仡佬文化、丹砂文化、生态资源”四大优势,倾力打造“雪山草地·梦回长征”“仡佬的世界·世界的仡佬”“洪渡山水·不夜之旅”三大旅游品牌,以“旅游+”的理念推进全域旅游,将务川建成渝黔人文旅游新区、中国仡佬文化中心,全国仡佬族胞寻根溯源、祭天朝祖圣地,国内新的休闲养生、文化旅游目的地。
规划引领发展。规划是龙头。县委、政府全力补齐规划短板,按照多规融合理念,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仅一年时间全面完成旅游产业总体规划和“栗园草场旅游区”红色板块等7个专项旅游规划、12个乡镇集镇规划、1个农文旅一体化示范点规划、8个乡镇休闲旅游示范点规划、23个村庄规划和仡佬民居立面风格规划编制工作。确立了“一心三区,南游北宿”的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即:一心:就是仡佬民族文化旅游服务中心,重点旅游资源有:九天母石、龙潭古寨、大坪古镇;三区:就是自然风光旅游区、高山避暑度假区和生态休闲游乐体验区,重点旅游资源有:红叶峡谷、石朝天坑、灵崖回音壁、洪渡河漂流、珍珠溪百花谷、仡佬大草原、麻阳河保护区、黑叶猴、马颈河、深溪沟等等;南游:主要以峡谷风光、地质奇观、漂流探险等动态游乐体验为主;北宿:主要以避暑度假、生态养生、生活体验等静态休闲活动为主。
仡佬文化是务川亮丽的名片
仡佬民族作为贵州高原最早的开拓者之一,在漫长发展岁月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务川县委、政府倍加珍惜、倍加坚守,在传承中留住它的命脉,在弘扬中守住它的灵魂。
彰显仡佬文化自信。仡佬族从商周时期开始,我国南方有一支被称为“濮”的古族群,因其分布辽阔,人口众多,而有“百濮”之称。到春秋战国时,广西境内部分越人,溯水北上西进,移入西南地区,与濮人杂错而居,人口渐繁,生活习俗互相影响渗透,逐步发展为一个新的族群——“僚”。战国时期即有“僚”人出现。唐初,僚人中的一部分发展为单一民族——“仡佬”。仡佬民族由此正式形成。仡佬先民濮人在先秦至西汉时期,缔造了一个完整的国家体系——夜郎古国,该时期是仡佬民族文化发展的巅峰。夜郎与楼兰、大理并称为中国“三大神秘古国”。后来,随着夜郎国的灭亡,失去国家政权的保护,濮人也不断融合到其他民族中。务川设县于隋开皇十九年(599年),距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名副其实的“贵州第一古县”。今天,无论是风俗习惯,还是民居建筑,在务川城乡依然有鲜明的体现。例如:“三幺台”“干栏式”建筑、高台舞狮、打篾鸡蛋等。
坚守仡佬文化个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是在弘扬仡佬文化上发力。立足高效率、高标准、高水平要求,同步开展规划设计、施工建设、文物收集、陈列布展等六项工作,建成“中国仡佬民族文化博物馆”,向全世界展示历史变迁上的仡佬记忆。二是在淬炼仡佬特色歌舞上发力。打造《远山仡佬》《濮乐遗音》《僚舞古韵》等歌舞,精心挖掘提炼标志性符号和元素,竭力打造视听上的仡佬记忆。三是在推出仡佬特色饮食上发力。坚持以仡佬特色饮食为主体,不断丰富完善仡佬菜品体系,形成民族风情浓厚、地域特色鲜明的饮食文化,全力打造舌尖上的仡佬记忆。四是在定格仡佬民族服饰上发力。在现有仡佬服饰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统一,准确嵌入仡佬民族代表性的文化元素,把仡佬服饰做成我们的外部形象名片,定格形象上的仡佬记忆。
突出丹砂文化魅力。仡佬族是世界上最早掌握丹砂冶炼技术的民族,早在夏商时期仡佬先民就发现和运用了丹砂。丹砂红是中国红最早的源流,仡佬民族对丹砂之红,历来心存敬畏。夏商时期,丹砂开启了务川工业先河;秦汉时期,丹砂引领务川商贸往来;明清时期,丹砂推动了务川改土归流;上世纪中后期,汞矿直属央企,盛极一时。正因为务川丹砂的文化魅力,下步将丹砂之红打造成充满正义、朝气和希望的文化。
发展文旅产业更需增添两种颜色
认真贯彻遵义市委“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绿色发展”要求,重点做足红色和绿色“两篇文章”。
在传承红色基因上做文章。大兴红色之旅,打造“飞夺泸定桥、草地军魂、红三军过长脚、庙坝战役旧址、红色文化工程”五大红色主题品牌。以红军过草地情景再现为核心,以草地军魂纪念馆+长征精神传承中心为重点,以英雄事迹纪念带+胜利曙光观景平台+标志性建筑为支撑,建立全国首个“草地军魂”情景再现与旅游体验园,做活“红军过草地徒步穿越之旅、梦回长征文化演艺活动、草地军魂研学旅行夏令营”等多种体验;依托波澜壮阔、气势雄伟、峡谷幽深、怪石嶙峋的洪渡河,打造飞夺泸定桥情景再现工程;同时,深度挖掘贺龙元帅领导的红三军转战务川的史实,着力建成一批红色基地,打造一批红色景点,规划一批红色线路。
在推动绿色发展上做文章。大兴绿色之旅,突出务川山水生态优势、仡佬原生态文化特征,按照“一乡一景”、“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结合仡佬民族文化元素,以独具特色的“小青瓦、坡面屋、转角楼、雕花窗、丹砂红、干栏式”仡佬民居建筑风格,着力建设23个“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示范点,将全县打造成为一步一景、处处是景、功能齐全、美轮美奂的旅游综合体,形成核心景区“顶天立地”、乡村旅游“铺天盖地”、多层次联动、点线面结合的全域化格局。到2020年,建成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10个,实现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文化旅游综合收入50亿元以上。
优化环境更需提质升级释放新能量
在项目建设上,完善旅游交通体系,筹资150亿元投入交通建设,实施交通三年大会战,全力建设“三纵三横五联一环”的骨架路网,形成四通八达、内外循环、阡陌交通、畅达快捷的“快旅慢游”路网体系。夯实旅游基础设施,加快核心景区游客集散中心、生态游道、生态停车场、供电、供排水、购物中心、A级公厕、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实现117个行政村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环保设施全覆盖,打造功能齐全、服务便捷、安全周到的旅游环境。大力实施“683”工程,即:仡佬之源、洪渡河漂流等六大核心景区,八大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和洪渡河、洋溪河、大坪龙潭三大湿地公园。
在发展环境上,把文旅产业发展置于全县发展的重中之重,以全领域合作推进全域旅游开放发展,在区域竞争中创造新优势。把旅游市场环境治理纳入到全县综合治理范畴内,深化依法治旅,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的专项整治,优化旅游环境;创新旅游机制体制,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主体负责”的旅游工作机制;认真践行“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行动,让旅客在务川行之顺心、住之安心、食之放心、娱之开心、购之称心、游之舒心。
在融资合作上,创新资本合作模式,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策划包装旅游项目,吸引国内外大型战略投资者入驻务川。组建务川县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将10亿元规模的旅游资产划转至该公司统一经营管理,着力拓宽融资渠道;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撬动社会资金投资、建设、经营旅游项目,有力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在品牌打造上,推动文旅产业全域发展,构建无障碍旅游网络,精心策划推出两大精品路线。即:“重庆—武隆(世界自然遗产)—务川(仡佬文化遗产)—凤冈(中国茶海之心)—湄潭(中国西部茶海)—遵义(红色旅游圣地)—桐梓(乡村旅游示范点)—重庆”;“重庆—武隆(世界自然遗产)—务川—梵净山—凤凰古城—张家界”。创建“互联网+旅游”平台,大力宣传推介文化旅游品牌;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全面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作者系务川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 责任编辑/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