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福的话儿说不完

2016-11-23邓万里

当代贵州 2016年37期
关键词:马鞍青龙贫困户

邓万里

从正安县城向南行驶近半个小时,转过绵延的青色山峦,高耸巍峨的天楼山便映入眼帘。在这里,人们能感受到武陵山区的壮美。正安县和溪镇就在山谷之中。

初秋的和溪镇街道闲适静美,一栋栋黔北民居典雅别致。57岁的李春香正在她的小吃店里忙碌。她们家过去生活在深山里,一家人2015年搬迁到镇上,儿子儿媳在附近产业基地打工,她和老伴经营着这个小店,生活算是有了新奔头。

在和溪镇采访的几天里,新修的柏油马路串村入寨,新民居让山村格外靓丽,脱贫致富产业发展迅速……这里的农村正焕发新的景象。

这些新景象,对过了大半生苦日子的李春香来说,是一种久违的幸福感。而对记者而言,是一次深切触摸贵州脱贫成效的感动之旅。

“过去赶一次集差不多要花一天。如今油路通到了家门口,去一趟街还能回来赶牛上山”

李春香家现在和溪镇上的易地扶贫搬迁点。安置点有两栋楼已经陆续入住了从周边村寨搬迁来的群众,工人们还在给另外几栋楼进行后期粉刷。

走进李春香的家里,三室一厅宽敞大方,沙发后方的墙上挂了几幅照片,一张破旧木屋的照片和旁边的人物照显得有点违和。这张老照片是李春香的老家,在和溪镇青龙村。

为了体验一把她口中的“艰苦”,记者选择了走老路去村里。两年多鲜有人走过的山路,覆满了落叶和青苔,两旁的茅草密密丛丛,即使是枯掉的叶子,也如锯子般割着行人的脸和手……

近一个小时后,爬过了一座山,同行的一位村干部用柴刀劈开一些杂草,指着山对面白色的房屋:“那边就是我们村。”

又走了快一个小时,终于到了青龙村下方新修的公路上。提前等候在这的汽车把记者载到了村委会。

住在村委会不远处的村民胡仁洪正准备赶牛上山。“我们村的水土还是不错的,种庄稼解决温饱一直都没问题。但是经济收入就很差了,过去没有通路,赶一次集差不多要花一天,就算想卖点东西也很难运下山。”胡仁洪说。

其实,为了改变村民的种植习惯,当地政府曾扶持青龙村栽种核桃等经济作物,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在家的老人把核桃苗种下土后疏于管理,杂草都长得高过了核桃苗。

在胡仁洪的儿子胡波看来,根本症结还是交通不便,年轻人在外面打工几年,回家来上一次山就怕了,很多后面就干脆不回家过年了。

修路,成了村民共同的期盼。按照“一事一议”政策,和溪镇近年来全面实施村级公路硬化工程,目前全镇的通村路都完成了硬化。

青龙村于2014年初启动,2015年终于把水泥路修通了。如今,胡仁洪养了7头牛、4头猪,他还栽种了3亩核桃,预计明年底就能脱贫。他笑着说:“如今路通到了家门口,村里经常有车去镇上,早上去街上还能回来赶牛上山。”

“原本还算过得去的家庭因病致贫,干部结对帮扶让我们走出了绝望,重回幸福生活”

离开青龙村,记者来到米粮村。这天正值赶集,集市上来来往往都是人,十分热闹。

在一片嘈杂声中,突然转个弯,再走一段石梯子,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几间显得很有年代感的木房内,安静地能听到脚步的回响声。

这里还住着唯一一户没有搬走的人家,女主人名叫马孝维。她家过去靠做豆腐为生,因为离街道很近,她的手艺也是远近闻名,一家人日子还算过得去。但后来她不小心摔伤腿部,豆腐生意做不下去了,原本积攒下准备用来修新房的钱也医病花完,生活越来越贫困。

在精准识别过程中,马孝维家被列入精准扶贫对象。年初在了解她有养猪的想法后,县委一位干部帮扶了她家10头猪仔,到年底预计可以卖出2万余元。

2015年起,正安县党员干部主动与困难群众“结亲戚”,坚持做到对象、挂帮、投入、目标、考核“五个精准”,推动扶贫包干试点工作。

挂帮过程中,党员干部不是走走形式、送送钱就完事。

挂帮马鞍村赵孝荣家后,正安县委书记邓兆桃深入赵家多次调研,了解到赵孝荣迫切想要发展养殖的需求,就扶持了三头牛,同时还协调项目,把简陋的牛棚改造为标准的养殖圈舍。经过一年的经营,赵孝荣家毛收入达到6万多元,纯利润有3万多元。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正安县农村的基础设施已经逐步得以完善,目前还未脱贫的贫困户大多有因病因残等特殊情况,结对帮扶、结对脱贫是效果很好的方式和渠道。

和溪镇根据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地区条件、家庭状况和农户产业发展意愿等,按照“54321”结对帮扶措施,结合干部从事的行业、工作性质等,已实现了全镇1078户贫困户结对帮扶。

令人欣慰的是,山村里的贫困户正依靠“领导亲戚”逐步走上了致富路。“是干部结对帮扶让我们走出了绝望,重回幸福生活。”马孝维说。

“村里有了规模化产业,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挣钱。外出打工不再是群众唯一选择”

在马鞍村采访时,村干部特意带记者去杭白菊基地看看。

沿着刚刚修通的水泥路,记者来到马鞍村田坝组,村民们正在基地里施肥除草。基地共200多亩,预计每年可以收入近20万元。

田坝组因交通闭塞、传统农业效益低下,成了全村最贫穷的村民组,目前尚有10多户贫困户。村民大多撂荒耕地,外出务工。

挂任正安县委常委、副县长、马鞍村“第一书记”的省网信办网络管理和执法督查处处长李刚说,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是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群众就算打工挣到钱了,也大多是回来修栋房子,然后钱花完了又继续去外面打工。”

在李刚看来,基础设施这条“供血畅通”后,突破产业瓶颈,弥补“造血不足”,是脱贫致富的关键。

省农科院的专家实地考察后发现,这里的环境、气候和土壤适合种植杭白菊。杭白菊药用价值高,而且成本低、收益大、见效快。在当地种植,每亩产值差不多2000元左右。

通过流转土地,马鞍村利用项目资金种植杭白菊,并与县里的一家加工公司签订协议,所得收入将按比例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农户的分红。

62岁的村民胡先明家是贫困户,妻子患病,儿子读书,一家人的生活曾一度陷入困境。村里发展起杭白菊产业后,他把土地入股到基地,年底即可分红。同时,他还通过“特惠贷”申请了3万元的投入资金,种植了70亩的西瓜,今年就收入近9万元。

产业脱贫效果显著。和溪镇镇长刘江介绍,全镇目前已建成杭白菊、茶叶、核桃、西瓜等基地18个,面积达27700亩,带动贫困户306户1632人。此外,养殖业也风生水起,全镇有87户养殖大户,2866户养殖散户,实现劳动力转移1220人。

村民郭忠宇过去一直在外地务工,村里发展产业后,他回来靠在各个产业基地务工,一个月就能收入近3000元。他还盘算着,要借助村里欲将田坝组打造成乡村旅游的“东风”,帮衬儿子建房,开办农家乐。

“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谁还愿意去打工?”郭忠宇乐呵呵地说:“外出打工不再是我们的唯一选择了!”(责任编辑/喻 丹)

猜你喜欢

马鞍青龙贫困户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情深缘重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小青龙说“角”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青龙现身记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
“马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