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火星救援》:三大镜头下的火星鲁滨逊

2016-11-23杨艳

电影评介 2016年19期
关键词:特写镜头特写全景

杨艳

电影《火星救援》是继《星际穿越》《地心引力》等之后又一部科幻电影,许多观众觉得它很像火星版的鲁宾逊漂流记,并称主人公为火星鲁滨逊。影片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人类实现了首次火星之旅,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迫使宇航员们提前结束此次探索,在此过程中,主人公马克的生理监测器被意外击穿,他的队员们误认为他已牺牲,马克因此被留在了火星,在之后的五百多天里,他每一天都在努力生存,他的坚强、乐观、幽默、智慧让浩瀚的火星都变得渺小,更让观众为之欣喜、为之感动、为之骄傲,这种马克精神也正是这部科幻电影最在意的地方。本文将从全景镜头、特写镜头、镜头中的“镜头”三个角度出发,观察火星上的马克是如何彰显个体生命的伟大的。

一、 全景镜头:火星空间与个体生命的展现

首先,影片通过全景镜头拍摄,让观众对陌生的火星空间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影片中的火星拍摄地点是约旦瓦迪拉姆沙漠,大片的红色、橘黄色等色调的加入,打造了完美的视觉效果,在影片拍摄过程中,又通过全景镜头的拍摄将这种视觉效果放大,让这瑰丽广袤的红色空间充斥在观众的视野之中,我们看到这个神秘的火星空间有着与地球完全不同的状貌,布满了红褐色的岩石、沙土,毫无生气,这种出色的视觉效果让观众对本来陌生的火星空间变得熟悉,影片以这样一种新奇的视角和特殊的方式,重新调整意向关系,让观众感受对象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满足了观众对未知世界的审美和认知要求,同时也加深了观众对火星广袤、孤寂、荒芜的印象。所以,当渺小的马克在火星上醒来时,他的那种孤独感才更被观众所理解。同时,广袤的火星空间确实给人无法逃脱的视觉感受,这让人不禁会猜想马克真的会逃离成功吗?好奇是最大的吸引力,火星空间通过这种全景镜头的展现实现了它在影片中的最大价值。

其次,在展示马克在火星上的活动时,影片也使用了很多全景镜头,将火星上马克的个体生命活动展现得十分清晰。为了不被饿死,他在火星上动工挖土,看到这里,观众们会不禁惊讶于在广袤荒芜的火星上竟然有个渺小的人影在挖土运土,这直接引起了观众对故事的二次期待。全景镜头下,我们还看到马克开着火星探险车在火星上行驶,每一次行驶都是一次伟大的探险,他开着探险车去寻找探路者,他开着探险车去约定营救地点的陨石坑,他是火星上唯一的生命,探险车每经过一个地方,都印下了人类生命的印记。透过全景镜头,我们看到了他在火星上因与地球得到联系后的雀跃,看到了他因营救希望渺茫时一个人坐在火星上的背影,看到了在广袤的火星上两排闪闪发光的充电板和旁边休息的马克……

在这些全景镜头下,火星空间与马克的个体生命得到了清晰的展示,给观众以直观化的呈现,我们看到的火星是浩大的、荒芜的,马克就是在这样的火星空间中探索、求生,但是在火星上的马克似乎并没有那么渺小,相反,他让人觉得伟大,伟大到像是这个星球的主人,是啊,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他是伟大的火星“殖民者”。

二、 特写镜头:人物性格的完美刻画

如果说全景镜头让观众从宏观上对火星空间和马克的个体生命精神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特写镜头则从微观上让我们对马克的人物性格有了全方位的了解。通过一系列的特写镜头,影片将马克的性格特征完美的刻画出来,他的勇敢、坚强、乐观、执着、幽默、聪明,真实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首先,事物的特写。影片第一处为人震撼的地方,便是马克为自己处理被天线刺破的伤口,这一过程的特写镜头是一面镜子,我们通过这面小镜子看到马克自己当起自己的外科医生,做起了清理以及缝合伤口的手术,从镜子中我们看到了不浅的伤口、鲜红的血液、马克抽搐的肌肉,还有他一直坚定的进行处理伤口的手,透过这面小小的镜子,感受到了他超越常人的坚强和勇敢。之后,聪明的植物学家马克在火星上种起了土豆,他像农民一样开垦土地种田,终于有一天他的土豆发出了一颗颗嫩芽,此处,有一个特写镜头让人十分感叹和难忘,镜头下是一株小小的嫩绿的土豆秧苗,上面还有晶莹的水珠,那抹绿真的很美,它是马克乐观、聪明的反馈,它象征了希望,是生命的希望在向着马克问好。影片中还有很多对事物的特写,如马克吃土豆时用来代替番茄酱的维生素粉末,如有马克修补痕迹的宇航帽和居住舱等等,透过这些有符号性意味的事物,我们对马克的性格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其次,表情动作的特写。影片中马克的表情和动作是十分丰富的,通过这些表情还有动作的特写,观众可以窥探人物的心理以及他的性格。他在处理伤口时的痛苦表情以及淡定的进行“手术”的双手,这处特写使表情和动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仿佛是痛苦的病人与从容的医生两个人完成的,从这个镜头让我们体会到坚强是他之所以能活下来的重要理由。在他成功挖出探路者向地球发出消息后,由于传播时间较长,他开始了漫长的等待,我们通过特写镜头看到了他疲惫的样子,他的眼睛在闭严与睁开间反复挣扎着,当探路者的摄像头突然移动,他欣喜的站起来记录地球传来的消息,他放着光的眼睛和滑动的笔头的配合是那样的默契,他的执着终于有了答案。一处处表情动作的特写,就是一次次对马克心理和性格的捕捉,解决了探险车上取暖问题后的微笑,对发芽作物的触摸和注视的眼神,营救前用剃须刀打理胡须和头发,以及他洗澡时身上无数的伤口,我们能够清晰感受到他在困难面前强大笔直的身躯和乐观执着的信念。

最后,文字的特写。影片中有许多对马克所写文字的特写,这也是影片在彰显人物形象时一个有趣的拍摄角度。马克在火星上生活的五百多天,每天都要在居住舱的舱壁上记录天数,这是从头贯穿到尾的特写镜头,这是马克的希望与动力,他执着的相信自己终会得救,这种记录也带动着观众和他一起计算着、思考着、盼望着,最后他需要奔赴营救约定地点而离开了居住舱,在他走后我们跟着特写镜头看到了舱壁上一排排天数记载的下面,他用红色签字笔写下的自己的名字,这是坚强执着的生命的宣告。最后,他要离开探险车了,他在便签上写道:“至不论是谁,好好对这台探险车,他救了我的命。”依旧幽默的笔风,流露出他的勇敢、乐观和自信。此外,马克和伙伴们的聊天内容经常通过特写镜头呈现在我们眼前,在居住舱损坏了部分后,他在屏幕上写下“不幸的是指挥官过时的迪斯科音乐还在”,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中他没有表现出恐惧而让人产生同情,相反他用自嘲等幽默的方式让观众对这种马克精神产生钦佩,通过这一系列的文字特写,马克的形象也更加完整了。

三、 镜头中的“镜头”:生活化的表演

在影片中,我们常常通过一些摄像画面来观看马克在火星上的一系列生活,他还常常对着居住舱以及探险车上的这些摄像头讲话,我们姑且将这些摄像头称为镜头中的“镜头”。火星上的马克是孤独的,影片通过镜头中的“镜头”这种双重镜头的方式,让观众对在火星上马克的生活产生了真实的体验感,影片中这些摄像机镜头像是第三只眼睛,我们正是透过这只眼睛来观察马克。

首先,巧妙利用电脑摄像记录生活日志。这种记录是马克记录火星生活的方式同时也是影片一个新颖的拍摄角度,常常给观众一种看电影中的纪录片的感觉,正是这种真实性将影片的价值最大程度的放大。在第19个太阳日,马克开始第一次录制自己的火星生活日志,他对着电脑摄像头说“我还活着”,幽默地说:“惊喜啊!”在他想到利用排泄物栽种作物之后,他又立刻将这一刻记录下来,透过屏幕我们能看到马克在获得活下去的希望时的欣喜与激动,在摄像画面中,他在计算、在思考,他要在寸草不生的星球种出口粮,他说:“火星将会畏惧我大植物学的力量。”他还在镜头下吃饭,并对着摄像头这个唯一的朋友聊天,而这一切呈现在观众面前就像是马克在和我们讲话一样。透过整个画面我们看到的是马克贴近生活的表演,正是这种真实性让观众深深融入到电影之中。

其次,巧妙利用居住舱和探险车中的摄像机。看完影片便会发现,马克在火星上的两大活动空间便是居住舱和探险车,影片更多时候也只是他一个人的独角戏,而一个人又是怎样吸引观众的兴趣而创造好的放映效果呢?没错,居住舱和探险车上的摄像头帮了个大忙。马克在居住舱上的大部分活动我们都是通过这些小小的镜头看到的,在影片中也往往呈现的都是摄像的画面,上面标注着是第几个太阳日、时间、氧气、气压等等信息,这就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性,让观众觉得仿佛真的是在看纪录片,而这部“纪录片”并不乏味,马克那些生活化的表演十分有趣。我们常常通过这些镜头看到主人公马克在火星上种菜、洗澡、听音乐,这一系列生活场景的展现,使得观众对马克在火星上的生活产生了真实的体验感,影片也正是凭借这一系列日常生活化的小事,才把马克在孤独和恐惧以及困难面前不屈的品质表现的淋漓尽致又恰到好处。让我印象最深刻一个镜头,就是马克站在自己制作的作物大棚里,对着摄像头幽默的表演,他说自己是这个星球上最伟大的植物学家,他说他殖民火星了,他在镜头下扭屁股,扮演婀娜多姿的女郎,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观众们也笑出声来。

通过这些镜头观察马克的片段还有很多,如他随着音乐哼唱跳舞,如他在第一次土豆成熟后在镜头前调侃说这是纯天然有机的火星土豆,如他在探险车上调侃指挥官低级的听歌趣味等等,这些镜头下的马克表演的具有生活化、真实化的特点,而这种表演是马克对这种生活本身、对这个角色生活的态度、性格心理特征等要素的深入体验和如实呈现,他真正的在过着那种生活,可以说,这种生活化的表演是电影表演成功的最重要基础。

猜你喜欢

特写镜头特写全景
戴上耳机,享受全景声 JVC EXOFIELD XP-EXT1
电视新闻特写的采访与写作研究
全景敞视主义与侦探小说中的“看”
新闻摄像中特写镜头运用探讨
从5.1到全景声就这么简单 FOCAL SIB EVO DOLBY ATMOS
关于特写镜头在新闻摄像中运用的分析
新闻摄像中特写镜头的运用
印度军人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