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眠的人是可耻的

2016-11-23张宬

戏剧之家 2016年21期
关键词:救赎短篇小说村上春树

张宬

【摘 要】首次发表于1989年,并于2010年重新润色再版的短篇小说《眠》,是一部对于村上“私人意义”深远,无可替代的作品。其主题可以从两个层次进行解析:从人性的层次看,村上试图将自己的际遇转化为主人公的心境,通过书写来实现自我表达,完成自我治疗和自我救赎;从社会的层次看,属于对日本高度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或者后工业社会的批判和反叛。

【关键词】村上春树;《眠》;短篇小说;困境;救赎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28-02

2010年版的『ねむり』是村上春树在1989年版『眠り』的基础上润色、“升级换代”的短篇小说,由施小炜新译,南海公司以《眠》为题于2013年出版。该作品缺乏严格意义上的故事性,只是一个无眠长达17天的少妇自说自话的呓语。但正是这种饱含自我救赎意味的自省,形成了一种面对人生困境毫不躲闪、单刀直入的思辨之风。

一、“类似失眠症”

村上开篇就将主人公的状况定义为17天的“无眠”,以区别于我们日常所见的“失眠”。列举了“我”念大学时曾经历的约莫一个月的“类似失眠症”:

我的指尖似乎微微触摸到睡眠的边缘。然而就在一层薄墙之隔的邻室,我的意识却清醒无比,在凝目守望着我。我的肉体蹒跚地彷徨在微明中,又始终感觉自身意识的视线与气息近在身畔。我是企待睡去的肉体,也是行将醒来的意识。[1]

如此这般,意识和肉体开始分离,形而上的“我”开始凌驾于身体的驱壳关注虚空。这种高度的自我审视是否近乎“灵魂出窍”的宗教体验,就像是入定参禅的修行感。

是的,“我”名副其实地生活在睡眠中。在“我”的周遭,在“我”的内部,一切东西都凝滞而沉重,阴沉而混浊。就连自己生存于这个世界的状态,都像是不牢靠的幻觉。似乎只要刮起一阵强风,“我”的肉体就将被吹到世界尽头,在那里与“我”的意识永远分离。

每到夜间,猛烈的清醒便倏然而至。在这清醒面前,我束手无策。我被强大的力量牢牢固定在清醒的核心。那力量过于强大,我只能是总清醒着直至天亮。在夜的黑暗中,我一直醒觉如昼。甚至不会思考。聆听着时钟镌刻时间的声音,我唯有凝望黑暗一点点变深,再一点点变淡。[2]

这种症状持续了约莫一个月,又突如其来地消散了。早餐桌上睡意冷不丁地袭来,然后不间断地睡了27个小时。

这样看来,主人公的“失眠”更像是一种悖论:寄身在睡眠中却难以入睡,肉体与意识的界限眼看分崩离析。是幻觉?更觉是焦虑而已。自我如置身审讯室刺目的灯光照射下的囚徒,强迫的清醒却是身心的空白。

二、“无眠”与日常

而眼下主人公的彻夜“无眠”却截然不同。除了睡不着的事实,处于极其正常的状态。根本不困,神志也清醒如常,甚至可以说比平常更清醒。

睡不着的第一夜,我做了个令人生厌的梦。一个“阴森森黏糊糊”的梦。一个黑衣老人拎着陶制水壶,冲着我的脚开始浇水。奇怪的是不论浇多长时间,那壶里的水也浇不完。我寻思脚会不会腐烂溶化。我闭上眼睛,发出一声大得不能再大的尖叫。[3]

大概是梦魇。为了镇静,“我”一口一口地喝白兰地,然后从冰箱拿出草莓来吃。接着挑选了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看书催眠。直到半夜三点,仍然感觉不到丝毫睡意。最终,直至窗外变白,“我”一直在聚精会神地读《安娜·卡列尼娜》。

无眠但不困,神志弥坚;虽然“睡不着”却“做了个令人生厌的梦”,在常人看来这是何等的矛盾,然而在小说家的笔下,一切看似不合理又毫无违和感。关于梦的描写则可看作是撤去所有世俗压力后,自由力量的强烈反弹,对梦的解析最终还是指向几个关键词:困境、焦虑、抗争、解脱。

“我”是为了尽义务而购物、做饭做菜、打扫卫生、照料孩子。为了尽义务跟丈夫做爱。只要习惯了,这绝非难事。不如说非常简单。只要切断大脑与肉体的联系即可。仅此而已。“我”的身体几乎是在自动运转,大脑却浮游在别的空间。“我”不假思索地做家务,拿零食给孩子吃,与丈夫说话。

标准日本职业家庭主妇的生活模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缺乏激情、新鲜感和所谓的存在感。当生活成为定式,每天按部就班,看似不慌不忙不乱、井然有序,却使得生命中的未知荡然无存,失去对人生的机遇、缘起和目的的探求,这也是后现代社会中人的窘境与悲剧。

三、危机与结局

当无眠进入到第二个星期,有一天“我”竟然发现自己变得比想象中更漂亮了。似乎比实际年龄更年轻,肌肤光滑滋润,双目炯炯有神,嘴唇鲜艳水灵,颧骨突出形成的阴影也变得不显眼了。然而“我”已年届三十。到了三十岁就会明白,时间并不会因为你年满三十而停止。这情形也恰如《方丈记》中鸭长明笔下的那条时间的川流、夫子口中的“逝者如斯夫”,真理亘古不变。

在最后,饱受煎熬的“我”有了如此的心语:

睡眠之类的我不需要,哪怕因为失眠导致我丧失“存在的基础”,哪怕会因此发狂也无所谓,不愿被取向性地消费。就这样,我不再害怕失眠,只是把人生扩大了,从夜间十点到清晨六点那相当于一天的三分之一的时间,之前都浪费到叫睡眠的活动(他们称为“旨在冷却的治愈行为”)上。不过现在它变成了我自己的东西,不属于任何人,只属于我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那时间,不再受任何人干扰,不再有人提出任何要求。[4]

至此,如果说睡眠是俗人每日短暂的停顿和固定间隔的“治愈”,那么可以说“我”是彻底放弃了治疗。从学生时代经历“类似失眠”的若有所失、心存疑惑、心有不安与愧疚,到为人妻母时饱受不眠折磨后的被迫习惯,不再畏惧,进而享受和把玩失眠。

四、主题之解析

关于小说的主题,不妨从人的层面和社会的层面来分析。

如果从人的层面,即人生、人性的角度来分析这部作品,不难找出几个村上作品中常见主题:孤独、困境、救赎。关于这部短篇小说的创作动机和状态,村上在后记中写道:“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写不出小说。表达得更准确一点,就是我怎么也没有心思写小说。究其原因有诸多种种,说得笼统一点,大概是因为当时的我在好些方面处于严峻的境遇。无论是作为小说家还是作为个人,都接连不断发生各种令人烦心的事。我刚刚迎来四十岁,大约就年龄而言也恰好处于这类烦心事频频从天而降的时期。虽说《挪威的森林》和《舞!舞!舞!》两部长篇小说刚刚大获成功,可是连我自己都知道,心,变得僵硬而冷漠。”[5]由此看来,此时的村上正遭遇事业的瓶颈,和主人公一样经历着所谓“中年危机”。村上试图将自己的际遇转化为主人公的心境,通过书写来实现自我表达,完成自我治疗和自我救赎。因此,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会有强烈的参与感、代入感和对话感。主人公的一颦一笑,每一次的怅然若失,每一声慨叹或是每一段瑰丽奇幻的想象背后,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见村上诚恳的诉说和表演。可以说,《眠》是一部对于村上“私人意义”深远,无可替代的作品。

从社会层面分析,这部作品体现了对日本高度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或者后工业社会的批判和反叛主题。这一主题已经广泛见于村上的《舞!舞!舞!》《挪威的森林》《寻羊冒险记》《且听风吟》等作品中。村上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知识阶层,对其质疑的批判似乎是一种“天命”职责。但同样的一份天职,村上在表达方式和实现技巧上是苦心经营的,如对社会的质疑是大明星五反田在高级酒店约会应召女郎后发生离奇命案后的茫然和迷失;对社会的乖离是与世隔绝的阿美寮——直子和玲子疗养心理疾患的世外桃源;对社会的溯源是在右翼巨头的逼迫下寻找星纹羊的华丽冒险;对社会的抨击是“鼠”对有钱人一以贯之的愤世嫉俗。而在本书中,高度发达的社会是作为故事的侧面和背景存在的。书中难以找出哪怕一处主人公对社会制度抱有不满的描述,然而人是难以逃离和超越时代而独立存在的,“我”的现状必然囿于社会之现实。

具体而言,村上初写《眠》的时间背景是1989年的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前的最后浮世,日本人心中只有一个字:买,对物质的追逐和占有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经历了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昭和时代,“平成不况”危机暗藏。社会机器高速运转的前提是每个如同工蚁的社会人超负荷劳作,家庭内部分工明确,男主外,女主内。所谓“一亿总中流”的典型日本家庭生活样式,从众心理强烈、尽力规避与众不同的日本人安于这种既定现状。

小说的主人公起初也是追求四平八稳的清淡幸福生活,直到“失眠”这种常见的亚健康疾病缠绕着“我”无法自拔时,才在无奈中想到反抗,用适应失眠来反抗失眠。在这里,失眠这种社会病成为社会本身病态扭曲的一种象征和集中体现。说到底,每夜折磨“我”的,与其说是源自自身的某些难以知晓的因素,倒不如说是这个病入膏肓的社会。是社会将每个个体鲜明的社会人变为规格统一的零件、机器,使之丧失思考和反叛的习惯和能力。在人工智能高度发展的今天,整齐划一性使得生活缺乏变化、随意性和偶然性,失去了本初的意义。高度物质化的社会使人这一个体存在的精神属性完全阉割化,成为钢筋混凝土构筑的城市森林中,毫无差别的逐利之夫、高级动物。

在小说的结尾,所谓“失眠”或者“无眠”的状态完全物化成隔绝主人公与主流社会、客观世界之间的铁壁。失眠的“我”已经沦为社会的可耻异类,只得蜷缩在主观世界里自舔伤口,顾影自怜。我们不难看出这番苦中作乐的苦涩和难言之隐,试图将长期失眠的状态作为对平庸生活的一种反叛,用失眠将自己与日常世界隔绝开来,却发现身陷孤寂的黑暗之中,无人来救。

参考文献:

[1]村上春树.眠[M].施小炜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3,2.

[2]村上春树.眠[M].施小炜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3,3.

[3]村上春树.眠[M].施小炜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3,20.

[4]村上春树.眠[M].施小炜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3,70-73.

[5]村上春树.眠[M].施小炜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3,75-76.

作者简介:

张 宬(1983-),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救赎短篇小说村上春树
长大的瞬间
村上春树文学翻译论争背后的译论之辨
欧洲豪门英超最需“救赎”
寻找初恋(短篇小说)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村上春树和他的猫
探究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