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京子的《预定时间》
2016-11-23王洋
王洋
摘 要:日本女作家林京子创作的《预定时间》是一篇以日本男性“我”的口吻叙述的回忆录性质的小说。笔者按照小说中的时间顺序,梳理出“我”作为特派记者奔赴上海,为实现梦想而殚精竭虑,却卷入母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并被国家掌权者所利用,而不得不经历理想的扭曲变形以至最终的破灭这一过程。“我”的罪恶感也表露出作者对战争的反省意识。
关键词:林京子;预定时间;上海;理想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9--01
日本女作家林京子于1997年6月在《群像》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预定时间》的小说。作为该小说的主人公兼叙述者,成年日本男性“我”的身上明显带有作者前夫的影子——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奔波于抗战时期的上海。
奔赴中国前的“我”,可以说是对于亚洲各民族得以平等共存的共同体构建投以热切关注的热血青年。而“我”这份补偏救弊的理想与热忱或许正来源于一个普通男青年的社会责任感。
第一次上海特派时期中,“我”在虹口地区的日本人街上,目睹了“贫穷以下的中国人”——在英美法的管辖和日本的介入之下,劳动者的人权都无法得到尊重和保障的凄惨现实。而之后的“人力车夫事件”,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日本同胞的嚣张跋扈和对中国人的歧视。因此,曾经深信不疑的东亚各国“平等共存”的理想,同“我”在上海目睹的绝不平等的现实相交错,让“我”明白了自己已在不知不觉中沦为他们中的一员。随后,“我”又作为从军记者奔赴战火刚熄的前线战地——面对着令人痛心的满目疮痍的“风景”,即并非“繁荣”而是“毁灭”的现实,“我”才些许察觉理想已被偷换。究其原因,必然在于日本以“国家利益”和“军部特权”为优先的国情。于是,如文章所述,“我”曾对日本革新派官兵抱持的理解和好意,在“见到战场上四处逃窜的难民之时,就消失殆尽”了。然而,尽管“我”对亚洲他国人民良心未泯,却依然相信只有日本才能实现“八纮一宇”的理想,因此面对鲜血淋漓的事实,“我”选择了视而不见。
第一次上海特派结束,归国不久的“我”就接收到调职命令。尽管报社发布了24小时出勤的战时非常体制,“我”却乐在其中——“我”终于能写出自己对于亚洲共存的想法,能够为理想而努力。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我”却遗憾无缘目睹日军驱逐英美军舰,无血进驻租界的场景。由此可见,这正是“我”一直以来所构想的有效而人性化的共荣的实现方式。然而此时,“我”又接到了“紧急上海特派员”的任务而陷入痛苦——之前于战地所见之惨烈的现实,在日本军方的淫威下不得不变成一篇篇偏袒日方的“谎话”。这既违反了记者应有的职业道德,又违背了一个普通人固有的伦理观。
“我”的第二次上海特派时期在汇山码头拉开了帷幕。与初次特派相比,“我”发觉到自己从“意气风发”到“无力”的心境变化。这种变化的产生,与“我发现了共荣的内幕”一事不无关系——“我”所理想的“共荣”,是让亚洲各国摆脱殖民,形成平等的国家联盟;而大权在握的野心家们所企图的不过是通过领土侵占和资源掠夺来构筑自己的“理想国”。他们所鼓吹的“共荣”,只是使战争正当化的幌子。但是,即便渐渐清楚这些真相,“我”仍旧在心底怀抱着自己的梦想。于是,作为“驻中国舰队报道部”的海军记者进行“宣抚”——在占领地区安定人心——成了“我”的主要工作。借鉴芥川龙之介犀利而敏锐的观察和理性,“我”对包括当地人“对日本人的反感”在内的信息都尽量进行了如实报道。然而,无论动机如何,“宣抚”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协助战争的行为。遗憾的是,“我”对于事态的发展还一直心存幻想,直到驻地的海军大佐进行“最后通告”,我才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俨然成为协助“大日本帝国海军”的“赤裸裸的战犯”。对于战败虽早有预感,“我”还是流下了平生几乎唯一一次的眼泪——多年来“我”寄托了无限希望的梦想,终于在此刻迎来了它的破灭。此时,不得不同梦想告别的“我”所感受到的浸透骨髓的“寂寞”比起真正的战败之日更加的强烈。同时,作为一个失去了精神支柱的“战犯”,我已无力且无法为自己预定或计划战后的生存时间。回顾至此,年近九旬的“我”感慨道,“直到很久以后我才明白,何谓真正的亚洲的共同繁荣”。
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年后,林京子实现了她的第二次上海之行。此行2年后,她开始创作这篇《预定时间》,通过倒叙追忆了年近九十的“我”的过往——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的“我”作为特派记者奔赴上海,为实现亚洲共同繁荣的梦想而殚精竭虑,却卷入母国日本发动的战争中并被国家掌权者所利用,而不得不经历理想的扭曲变形以至最终的破灭。文中的“我”在回顾往昔的同时,既袒露出自己良心的苛责,也表达了身为以报道和宣传等方式协助战争的“战犯”的罪恶感。在上海度过了其少女时代而对中国抱有特殊情感的林京子,以前夫的经历为素材刻画出特派记者“我”这一人物形象,表露出她对于日本高举冠冕堂皇的旗帜进行的战争的反省意识。同时,考虑到当时成为国际焦点的日本教科书问题,林京子对于歪曲历史事实行径的谴责也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黑古一夫,《林京子论——“长崎”·上海·美国》,日本图书中心,2007年6月.
[2]渡边澄子等,《林京子 人与文学》,勉诚出版,2009年6月.
[3]《日本国语大辞典 精选版》,小学馆,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