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M119A3式105毫米牵引榴弹炮
2016-11-23张珊珊
张珊珊
美国陆军M119式105毫米榴弹炮是由英制L119式105毫米轻型榴弹炮改进而成的,从1989年12月开始正式装备美国陆军轻型师,用于取代轻型步兵师、空降师和空中突击师中直接支援炮兵营装备的M101A1式和M102式105毫米榴弹炮。截至2013年,M119式105毫米榴弹炮已逐步发展了A1、A2、A3型。
发展过程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根据国际形势的需要制定了灵活反应战略,以对付突发事件和中低强度的武装冲突,同时要求部队需拥有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反应能力。为此,美国陆军认识到必须加强具有快速部署能力的轻型师的建设,提高其战斗力和快速部署能力。然而,M198式155毫米牵引榴弹炮在世界同类火炮中虽然最轻,但仍不符合轻型师的要求。因为轻型师装备的载重量最大的直升机是UH-60“黑鹰”改进型直升机,它不能吊运M198式榴弹炮及其牵引车。而美国陆军轻型师原来装备的M101和M102式105毫米榴弹炮在现代战争中都存在着射程近和杀伤力小的致命弱点。因此,美国陆军需要研制并装备一种具有M198的性能但重量仅有其一半的新式155毫米轻型榴弹炮。而当务之急是必须尽快装备一种比M102性能更好的105毫米榴弹炮。经过对市场上各种105毫米火炮的调查与研究,美国陆军认为英制105毫米轻型榴弹炮重量轻、射程远、展开快、威力大,能够满足美国陆军的要求。因此便决定引进英国的这种火炮,加以必要的改进并装备美国陆军的轻型师。
由英制L119式105毫米轻型榴弹炮改进而成的M119式105毫米榴弹炮,无论是射程还是杀伤力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改进。美军称这种火炮“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具有杰出性能的火炮”,他们认为该炮在105毫米火炮中性能最好。它不仅能用轻型车辆牵引,而且能用UH-60“黑鹰”改进型直升机吊运,具有能与原苏制122毫米榴弹炮相匹敌的射程和精度,使轻型师具有了更高的作战能力。
20世纪90年代初,M119式105毫米榴弹炮曾在海湾战争中投入战场使用,美国陆军当时装备了约1000门M119 A1式105毫米榴弹炮。
到2005年年底,美国陆军已将所有的M119A1型榴弹炮全部改进为M119A2型,共装备810门。A2型火炮系统的操作和装配都有所增强,包括增大发射平台的排水孔,增大转环的间隔,采用螺丝钉而非铆钉来组装榴弹炮,这使火炮的可维护性和耐用性得到大幅提高。
2013年8月,美国陆军第82空降师第1旅战斗队的炮兵营接收了16门M119A3式105毫米最新改进型数字化牵引榴弹炮,成为首支装备和使用该炮的作战部队,美国陆军计划装备约600门M119A3。
结构和技术特点
美国在引进了英国的L119式榴弹炮后,虽然对火炮的基本结构和主要部件都未作改动,但在其他方面却进行改进并增加了一些辅助设备,因此美国型和英国型还是有不少差别的。M119配用了炮兵连用计算机系统(BCS)和M90式初速测定仪。第一批装备部队的该炮采用L7A1/L2A1式周视瞄准镜和直接瞄准镜,随后装备的采用M137式周视瞄准镜和M90式直接瞄准镜,但所有火炮最后都改装制式光学瞄准系统。美军修改了瞄准镜分划的图形,增加了5密位刻度,去掉了10密位刻度。在所有含放射性元素的部位都加了标签。在反后坐装置中使用了氮气而不是空气,增加了用于M200装药系统的高低水平限制导板等。
美M119式榴弹炮在射程、杀伤力、机动性和可靠性方面都比英L119式榴弹炮有所提高。例如,L119发射美军制式M1榴弹的最大射程仅有11千米,而M119采用M200装药系统发射M1榴弹时最大射程则达14.3千米。为了增大M119的射程和提高其杀伤力,美国陆军还实施了两项弹药计划。一项是XM913式105毫米火箭增程弹,这种弹可使M119火炮的最大射程达到19.5千米;另一项是XM916式105毫米双用途改进型常规弹,这种弹的重量比较轻,最大射程为14千米,能大大提高M119榴弹炮的杀伤力,使其具备更好的作战能力。
M119A3在M119A2基础上加装数字化组件改进而成,其90%的软件来自M777A2式155毫米数字化牵引榴弹炮。M119A3配装有数字化火控系统,包括带GPS的惯性导航装置、精确制导系统及其他多种自主精确定位装置,使其能够在2~3分钟内完成行军/战斗转换并发射出首发炮弹(M119A2需要10分钟)。据生产厂家皮卡汀尼兵工厂估计,M119A3改进项目使用M777A2的软件,无需单独研制和编写代码,能够节省700万美元资金。美国陆军计划装备约600门M119A3,皮卡汀尼兵工厂将派出一支团队为每支部队的M119A2配装数字化组件,并提供手册、工具、初始零部件和新型装备训练。加装了轻型数字化组件的M119A3式105毫米榴弹炮,具有自我定位和瞄准能力,能够发射GPS制导弹药,其射程、精度和火力覆盖范围都将进一步提高,适应了当今和未来信息化战场的需要。
(编辑/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