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学习型城市建设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2016-11-23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学校建设教育

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更名为“北京开放大学”,结束了不能自主开办本科专业和授予学士学位的办学历史,成为了一所以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为根本宗旨,提供多样化、多层次开放教育的新型大学。

学校创建于1960年,是较早利用媒体技术进行开放办学,支持学生开放学习的院校之一。1999年,学校作为教育部开放教育试点,积极探索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多媒体、交互式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创办50多年以来,学校在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支持下,办学质量稳步提升,累计培养学历教育本科、专科毕业生20万余人,中专毕业生18万余人,圆满完成了学历补偿教育的历史使命。

学校本部现有皂君庙、白塔庵、西直门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9.2亩,建筑总面积4.4万平方米。同时,学校在全市各区、部分行业系统及中央在京单位设有19所分校和27个合作办学点,实行统筹办学、分级管理、分工合作的办学体制,构成了覆盖全市、布局合理的远程教育系统。学校充分发挥名师名教的作用,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聘请知名教授、专家担任主讲教师、教材主编,参与专业课程建设,保证了教学质量,赢得了社会和广大市民的欢迎。

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多年来积累形成的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整合优质资源实施开放教育的经验和优势,与政府主导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历史使命不谋而合,北京开放大学应运而生。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办好开放大学……”2011年,《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北京开放大学,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服务”。2012年6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同意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更名为北京开放大学的批复》(教发函[2012]104号)。2012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人民大会堂为北京开放大学揭牌。

根据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市民多元化学习需求,学校不断优化专业布局,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学校依托信息技术的支撑,率先推行灵活的学习制度和完全学分制,开展学历、非学历教育的一体化设计,积极构建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与各类非正式学习融通的市民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各类教育相互融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在北京市教委支持下,学校以开放大学建设为主线,以创新改革为驱动,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平台建设、教学制度建设和骨干队伍培养,全面启动自主办学能力建设,在开展远程教育特色研究、创建市民终身学习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等方面形成特色优势。

学校制定了《北京开放大学学生能力发展标准》,从专业知识、关键能力、操作技能和职业态度等方面建立细化指标体系,将能力标准贯彻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之中,落实到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资源和活动之中,并在教学过程和实践环节强化能力培养,以学生能力的发展程度为指引,开展学习评价,确保教育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按照学生能力发展标准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专业课程类型和级别,合理设置各级各类课程比例,初步形成了分级分类、互通立交、适应学分制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以及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十二五”期间,学校共培养开放教育本专科毕业生92,789人。开设专业涉及法学、教育学、经济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9个学科门类。现有学历教育注册在学人数37,000余人,其中本科生约15,000人,专科生约22,000人。本科学位获取率、总体平均按期毕业率在全国同类院校领先。

随着技术的变迁,学校的教学模式从最初的广播电视教育发展到现在的网络教育,变化的是教育手段,不变的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聚合与共享。学校在国际知名的开源平台MOODLE基础上,精心打造了具备课程内容、交流和协作、行政和管理、教学评估、学生学习、质量保证六大功能的学习平台。平台支持网页、音视频、课件、动画、文本等多种资源,支持讨论、测验、作业、问卷调查等多种学习活动,能够记录教与学的所有学习行为,根据教学管理需求开发了数据统计报表,能够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自动提供学习提醒服务,满足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师生互动、过程跟踪、学习评价需求以及选课、网上考试和学习服务等需求。

多年来,学校锻炼培养了一支熟悉远程教学规律、高水平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办学系统现有专任教师896人,高级职称占27%,硕士以上学历占48%,其中校本部专任教师111人,高级职称占41%,硕士以上学历占75%。此外,学校还依托北京的人才聚集优势,吸引大批学科专家、行业企业名师和高水平大学教师等优秀人才为我所用,建成了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重要补充的教师队伍。

学校不断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提升。建立教师聘任、管理、考核和支持发展的系列制度,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选拔任用机制,按照专业归队思路集中整合系统教师资源。确立开放大学教师角色分类与职责分工,组建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的专业化团队,设立由总校教师、分校教师和外聘教师组成的大教研组。制定教师职业特征和能力建设标准,建立了教师培训制度,与哈佛大学、香港大学等境外知名高校合作开发系列教师培训课程,推动专兼职教师,尤其是来自行业的兼职辅导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及专业能力提升。在2015年度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学校参赛青年教师姚大川获得一等奖及3个专项奖。

围绕提升教学品质和提高学习者职业发展能力这一核心任务,基本形成以专业和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教学实施为主线,多元化教学评价为手段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通过责任教师、辅导教师等组成的课程教学团队协同工作,合理开发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积极创新和优化以网络为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不断改进教学活动设计,规范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制度和规则,确保自主学习的有效性。设立质量管理部门,建立课程质量评价标准及其指标体系,制定关键教学环节的标准、流程和工作规范,并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加强教学运行的质量监控,积累教学过程数据,完成重点环节督导和制度优化。建立行之有效的专家工作制度。邀请学科专家和行业专家参加各类委员会,对学科发展、专业课程建设、资源建设、教学评价和学位授予等工作进行全方位严格把关,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课程建设突出实用性、有效性、易用性。所有课程都进行“教、学、考一体化设计”,从学生真实需求出发,按照在职成人学习规律,坚持“行业专家和学科专家”协作生成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注重线上线下学习活动的设计,通过参与式、体验式学习活动贯通学习平台、教师、学生、学习资源,学习活动设计贴近学习者工作和生活实践,搭建合理“脚手架”,突出有效性;加强教学法、新技术的有效运用,学习路径清晰、简捷,学习提示周到、细致,突出易用性。学校是亚太地区首批加入iTunes U的中国开放教育代表,课程资源在iTunes U中文资源区名列前茅,并获得国际组织好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结出了硕果,得到社会的认可。2016年7月,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的第二届北京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应用竞赛中,学校代表队在参赛的42所高校中脱颖而出,有七个作品获奖,其中一个作品获动画短片组一等奖。

学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重点开展 “远程教育”、 “终身教育”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服务开放大学建设与发展。与香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了“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等一系列合作研究项目。自2009年开始,与香港大学合办《国际持续教育及终身学习期刊》(双语)。2011年,推出《远程教育与终身学习丛书》(双语)。2014年,学校主办的《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以优异成绩入选《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2015年10月,《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获得新闻出版署批准更名为专业类期刊《开放学习研究》,2016年1月起正式出版发行。跟踪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2012年起连续4年与美国新媒体联盟合作对《地平线报告》进行翻译、出版及发布。成功举办国际终身教育论坛(2011年)、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改革国际论坛(2013年)、国际教育年会信息技术论坛(2014年)等国际会议,提高了学校在国际开放教育界的知名度。“十二五”期间,学校教职工获得23项省部级以上课题立项,取得的科研成果分别获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奖5项,获评市级精品教材3部。2016年6月,学校荣获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成人继续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称号。

学校在首都学习型城市建设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北京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下,创办北京市民终身学习网(京学网),首批注册人数达37万人;汉语国际教育先后招收留学生1,308人;建设了大批终身学习课程资源;开展“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培训职工10余万人次;为首都小学教师进行英语口语培训约2.3万人;组织首都市民参与学习活动400余万人次;承担北京市“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研修远程培训”项目,培训基层教师13,000余人;承担北京市教委委托项目“北京市幼儿园新入职教师网络培训”,培训一线教师500余名;开展其他各类短期培训课程若干,包括职成教、社区教育教师和社区管理干部的培训;北京老年电视大学工作继续发展,与15所老年电大分校形成老年教育办学体系。

党的“十八大”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出发,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发展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十四篇第五十九章第四节“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强调,要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构建惠及全民的终身教育培训体系。推动各类学习资源开放共享,办好开放大学,发展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整合各类数字教育资源向全社会提供服务。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制定国家资历框架,推进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等级学分转换互认。发展老年教育。

“十三五”期间,随着信息技术在全社会的普及和国家全面实施“互联网+”战略,社会大众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服务的供给方式正在经历重大变化。结合新的形势,北京开放大学全体教职工立足北京需求与学校实际,科学谋划,制定了《北京开放大学章程》《北京开放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积极推进改革转型发展,正在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十三五”期间,学校将秉承“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办学理念,遵循“好学力行,弘毅致远”校训,全面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兴校”发展战略,服务北京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和学习型城市建设,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首都人民满意的新型大学”。

办学理念 “学有所教、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体现了“开放、灵活、优质、全纳、终身”的办学宗旨和价值追求,希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为一切求学者提供更为灵活便捷接受优质教育的平台。校训“好学力行、弘毅致远”,分别出自《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和《论语·泰伯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思是勤奋学习,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具有远大的理想。

围绕首都发展需要,继续优化专业布局。实施学科与专业建设的“211计划”。“十三五”期间,建成两个在北京市有影响的特色专业,建立10个有重要影响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100门优质精品网络课程,学习者评价和毕业生用人单位评价都具有较高满意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学校已经与门头沟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创办旅游学院,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高水平专业学院,提升区域餐饮旅游产业品质。与北京市老干部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整合共享办学资源,为老年群体提供高品质的学习服务,为北京市推进积极老龄化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支持服务。

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全面提升教师执教能力。实施人才队伍建设“515计划”。“十三五”期间,培养和引进5名左右国内外学科带头人或教学名师;培养和引进10名左右专业领军人物;培养和引进50名左右具有创新意识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博士骨干人才。加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设立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开展教师学历进修、学术研修、教学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提高等全方位培训体系,帮助教师“过五关”—教学关、学术关、实践关、访学关、留学关,全面提升教师执教能力。

积极开展特色科研,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实施科研发展的“112计划”。“十三五”末期,校外科研项目年度到账经费争取达到1,000万元,“十三五”期间争取获得100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争取建立两个市级科研平台,初步建成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基地。《开放学习研究》争取进入CSSCI 检索源期刊。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建设首都终身教育研究基地,建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开放学习研究”平台;与专业社会力量合作,建设“互联网+”教育技术创新实验室,研发机器人+智能语音技术+一对一支持服务,打造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模式;与天津、河北兄弟院校合作,探索教育领域精准扶贫,促进京津冀开放教育协同发展。

统筹社会资源,服务学习型城市建设。“十三五”期间,组织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达到1,000万人次/年,显著增加首都市民终身学习与社区教育覆盖人群。搭建智能终身学习平台,支持多终端接入和多屏互动,贯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使中职、高职、本科相互衔接,推进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互认,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全新机制。通过学分银行建设,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习成果可以在学分银行兑换学分,学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可以授予相应的学位。根据《北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京教职成[2016]8号),组建北京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组建市级学分银行管理中心、学分银行网上服务中心,依托“京学网”建设终身学习超市。依托信息技术,基于学习行为和大数据分析,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服务。

实施远程汉语教学项目,进一步拓展对外汉语办学。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需要,与政府、企业等合作开发“华语街”远程汉语教学平台,传播北京特色文化、推介北京旅游资源,重点关注小语种相关国家的汉语教学远程合作。

北京开放大学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实践、创新发展模式,立足服务国家与北京的发展战略,做精做强学历教育;紧密结合北京市的社会发展与需求,加强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非学历教育;通过学分银行的建设,推进成人学习者既有经验技能学分认证,贯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构建更加科学公平的首都终身教育体系,为首都城市管理和服务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学校建设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学校推介
奇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