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之为我,自有我在沪上收藏家何松泉访谈

2016-11-23精灵

陶瓷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赝品收藏家邮票

文/精灵

我之为我,自有我在沪上收藏家何松泉访谈

I am about my own with unique style

文/精灵

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收藏对普通老百姓而言都有些过于“高大上”,似乎您若没有万贯家财,最好不要轻易染指。对此,沪上陶瓷收藏家何松泉先生有他独到的见解。在他看来,收藏不是富人的专利,平民同样可以享用,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收藏秘籍,我们不妨静心聆听关于他的收藏故事,体验这其中不一样的收藏之道。

CAC=《陶瓷研究·中华陶艺》 何=何松泉

CAC:谈谈您是因为怎样的机缘接触陶瓷收藏的,并大致介绍下您都收藏些什么类型的陶瓷?

何:早在1980年粉碎四人帮不久,适逢中央团校复校,我是复校后的第一批学员。当时和我一起学习的有一位景德镇的团干部,他特别热情好客,毕业后大伙都各自回老家了,他跑到上海来看我,并带过来一个钧红釉天球瓶。也许在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瓶子,但在当时,毫不夸张地说,我却有种为之惊艳的感觉,或许也就在那刻起,让我对陶瓷萌发了很浓厚的兴趣。这个钧红釉天球瓶也就成为我涉足陶瓷收藏领域一个入门级的象征性器物,它市场价值不高,但是对于我而言,却也意义非凡。

具体到收藏类型,我只收当代名家陶瓷,这块领域也接触时间比较长。古陶瓷已不在我的收藏范围内,固为市场鱼龙混杂,假的太多,防不胜防,而且价格很高,没有几百万基本买不到像样的东西。所以,很早我就注重收藏当代陶瓷名家的作品。那时候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还没多少。我给自己列了一个五十个艺术家的收藏名单,(包括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教授等)但凡名单上涉及到的艺术家,遇到他们做得不错的作品,能力范围之内都会收藏。后来随着收藏的深入,又扩大了第二批三十名艺术家的名单,近年也开始关注各个窑口的其他单色釉类瓷器,又列了一个二十人的名单,但也是围绕一些实力派的当代名家作品。

CAC:您目前主要以收藏陶瓷名家作品为主,那对于陶瓷收藏入门者而言,您认为应该怎么着手?

何:首先,挖掘自己的兴趣所在。因为只有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我们才会去研究它,这样水平才会提高;通过多年研究后成为专家,这样收藏才有意义,而不是收藏过来将其置于仓库存放。陶瓷艺术品是可以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并在深入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快乐。

其次,收藏的范围应该控制。毕竟一个人的财力与精力是有限的。比方说在陶瓷上,我只收藏当代名家作品,古陶瓷和紫砂我基本不收藏,之前玩邮票时我也只收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而要把这些集齐也是相当困难的。

再则,收藏一定要收藏精品,特别是大师作品。大师作品也包含两类:一类是应酬之作,一类是精品之作,它们之间差距巨大。很多精品一旦售出,艺术家本人都不一定再能制作了,这就告诉我们收藏并不以多取胜,而应以精见长。

最后,在收藏思路上可以相对灵活些。比方说现在很多人会就某个特定的类别按年代来收藏,或者按材质来收藏,这都是不错的方向,关键还得根据个人喜好。再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藏还得自己主动去挖掘和收集,因为这中间会发生很多故事,一点点累积起来,也算是一种成长的见证。就像当时我收藏邮票,市场上8分、10分的面值是比较多的,可是40分以上的邮票就很难收集了,为此我花费了很多心血,到处打听购买以及与朋友交换藏品,可谓说历经坎坷,却也乐在其中。收藏入门其实并不难,但是心态一定要放平稳,切记不要急于求成。现在市场上很多人指望今天买进,明天包装下以高价卖出去,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CAC:就像您刚刚说到的,现在陶瓷收藏市场上赝品很多,您是怎么看待的?

何:其实熟悉我的人都知道,在我家里有两个很特别的瓶子,其中一个就是刚提到的钧红釉天球瓶,它是我入门收藏的见证;还有一个就是这里你提到的赝品问题。早前,我也在这块交过学费。当时我花6000块钱买下来一个瓶子,后经检验实为赝品,那时的6000块钱也不算小数目,之后我就将这个瓶子一直放置在家中比较显眼的位置,一来提醒自己这是个经验教训,二来也是在告诫自己要提升自我的知识储备,只有不断地学习,成长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才能时刻保持高度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关于作假,其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上的作假,就是市面上常见的后代仿前代。而我们今天讨论的作假,则是广义上的假。比方说一个货真价实的清朝康熙年间的瓶子,假设市场价值100万,可是在口沿部分磕掉了一个口子,该瓶子立马掉价到50万,为了弥补这50万的空缺,市场上会有人专门找来黄金,在瓶口部分镶上金圈将其掩盖掉,而且会按照康熙年间黄金打造的传统加工处理,因为谁也不会把金圈掰下来,所以该瓶子很有可能因为金圈的存在被卖到110万。假定这个瓶子被打掉一截,有人就把上面一截锯掉然后上釉、做旧,这就完全得看专家的眼力,进而判断当时有没有这个造型。更有甚者,这个瓶子是真品也是完整的,但是民窑器皿,仿造者会将上面的装饰褪掉,画成官窑的,并且还附带证书。甚至还会给你提供相应的杂志介绍,事实上该证书和杂志也都是仿造的,这样用来欺骗涉足不久的收藏者。当然还有偶见的就是瓶子底部是真的,上部分是假的。诸如此类的以假乱真的手段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但是不可否认的就是,市场上还是会有少量价值不菲的真品,至于能否准确的辨认,就得看个人的知识能力。当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找领域内的专家指点和引导也是很有必要的。事实上,潜心研究几十载,成为某领域公认的专家后,这种学识已经是一笔财富了。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收藏家在某拍卖行看中一件清代的官窑瓷器,当时携带500万举牌,最终以630万成交(含佣金约700万),正在思考这缺口资金如何解决的间隙,一个朋友打来电话愿意以750万买下。原因很简单,这位拍下藏品的朋友是业内公认的专家,被他相中的拍品是不用担心赝品的存在,不过这个电话请求当时被拒绝了。以至于事隔数日,仍然有人打来电话愿意以1000万购买这个清官窑瓷,这里就是知识和公信度的力量。陶瓷市场上的赝品自然是一直存在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学习和沉淀,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鉴评水平,做我们所收藏领域的专家。

王锡良花瓶(正面)

王锡良花瓶(反面)

CAC:您从事收藏这么多年,是否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些收藏心得和建议?

何:在谈及陶瓷收藏之前,我想和大家分享三个我的座右铭,严格意义上来说,或许这也算不上是座右铭,而是一直鞭策和影响我收藏的一些人生体悟吧。首先,我谈的是在明末清初,有一个叫石涛的和尚,他也是画家,他有“画论”,提出“我之为我,自有我在”。意思是在绘画上一味效仿他人,是永远不可能超越和实现突破的。我在这里引申为做人,要成为独特的你才有存在的价值,就像马云创建阿里巴巴。而我重点从事收藏,早前收藏邮票居多,现在主要以瓷器为主。因为邮票已经丧失它本身的功能,现在已鲜少有人寄信了,邮票基本也都沉淀在集邮爱好者手里。而陶瓷则不同,是一个相对小众的收藏品,前途广大。“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就是要求我们在某方面成为专家,成为“我”,这样,在历史上就会留下一点痕迹,人生也更有意义。所以,我必须成为我,也只有成为我自己才有意义。

其次,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阅读的力量。我之前也从事过一定的文字工作,有一位长者赠给我十四字箴言:“讲讲容易,做做难,文章好写,事难办”。事实上,要写好文章也是相当不容易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人一定要多看书,特别是专业的书籍更需要静心阅读。一本书是一位作家毕生或者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智慧的结晶,而要撰写一本有质量的书也是很不简单的,就像前阵子阅读梅国建大师的书,我感触就很深。他之前是一位医生,中途转行过来做陶瓷,现在居然还能出专著,而且写的还很不错,这着实不容易,背后的付出与汗水也是可想而知的。好的书籍一定是经历很长的时间沉淀,而对于读者而言,阅读意味着我们是站在别人肩膀上前进。就瓷器收藏而言,也是需要阅读相当多的专业书籍,这样才会提升的很快,也能更清晰地感受到瓷器的魅力和其中的奥秘。

最后一点感悟是关于收藏的,在我看来,每个家庭都应该有一两件镇家之宝,倒不一定要是瓷器,字画、雕塑或者乐器都是可以的。或许很多人会认为收藏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玩得起的,其实不然,我们可以循序渐进,而不是一步到位。我们可以刚开始入手时收藏相对便宜的物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再将其换成价值更高一些的同类收藏品,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储备和持续更新的过程,如此下来,最后收获的差不多就是自家的家传宝贝了。在这里,这件几经辗转而收入囊中的收藏品本身就多了些故事色彩,加之它也是可以留传给后辈的,它的传承意义就是不容小觑的。当然咱们这里提到的收藏与市场上急功近利获取利益的收藏是完全不同的,事实上,欲速则不达也就是这个道理。

CAC:“我之为我,自有我在”,您认为您与其他收藏家的不同点在哪里?

何:我主要专注收藏当代名家陶瓷,所以基本上都是与在世的艺术家打交道。我给自己制定了两个永不法则。首先我永远不做商人,我买进的瓷器,有可能转让,但也仅限于在朋友间的成本转让。收藏品也有可能卖出,但是与我们传统观念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不一样,这里的流通指的是进入拍卖行,因为拍卖行是衡量一个艺术家市场价值水准的地方。第二,我永远不做艺术家,但是我会去了解每件瓷器不同的创作技巧,因为这也是研究和品鉴一件陶瓷艺术品很重要的部分,在这个过程中,自身的专业水准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CAC:在很多人眼里,收藏都是一件相对奢侈的事,而您刚刚说普通老百姓也可以玩收藏,具体来说,应该如何实践呢?

何: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我们应该要有收藏意识,做一个有心人,善于挖掘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收藏并不一定需要多么富有,收藏甚至可以一分钱都不用。比方说我喜欢收藏宾馆信封,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收藏入驻酒店的信封,看似很不起眼的信封累积到一块,倒也是一笔精神财富。姑且不说它花费了我多少心血,倒也实在地为我积攒了不少行走的记忆,而这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截止目前,我差不多收集了2000多个信封,这种“我有你没有”的收藏体验着实可以带来一定的成就感,而这也是收藏的一大乐趣。

我有一个朋友他就很喜欢收藏普通石头,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捡一块形状有些特色,看起来比较舒服的石头,然后贴上一个小标签,上面注明具体时间地点,这些来自全球各地的石头被统一安放在家中一个大缸里,也不失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最关键地是它们承载了太多过往的点滴和随行的故事,而这也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发珍贵的回忆。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美,而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和一颗为之持之以恒坚持的心,收藏亦然。

猜你喜欢

赝品收藏家邮票
真品和赝品
《邮票上的西游》——邮票珍藏册
收藏家是真正的精神贵族
收藏家星星狐
邮票被谁拿走了
小小收藏家
邮票上的“三月三”
《萧旼墓志铭》为赝品说
再论《耶律廉宁墓志》为赝品说
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