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该不该有苏帮菜博物馆?
2016-11-23亦安冉
记者 亦安冉
苏州该不该有苏帮菜博物馆?
记者亦安冉
苏州人住的房子——拙政园、狮子林等是世界遗产;苏州人听的戏曲——昆曲世界非遗;苏州人为皇帝做的衣服——龙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苏州人的饮食——苏帮菜呢?
建苏帮菜博物馆一直呼声不断,眼看着杭州杭帮菜博物馆,成都川菜博物馆、太原晋菜博物馆一个个建立起来——苏帮菜博物馆却还没有着落!好多苏州人很是着急!
苏州工商联主席、苏州政协副主席姚东明和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政协常委马亚中,在2015年和2016年两次写提案创建苏帮菜博物馆。
——不过直至今日,仍然没有尘埃落定。
究竟该不该建苏帮菜博物馆?伴随着吴门人家的搬迁,又一次成为苏州人热议的话题。
苏帮菜背后是底蕴深厚的吴地文化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在苏州民俗博物馆成立之初,老馆长金熙就颇有先见之明,在馆中开辟了小吃部和食俗厅以供参观者能得到体验,这种活态的体验性展示在当时国际上也十分前位的,观看静态陈列后,还有品尝体验的机会。
苏州民俗博物馆食文化展示厅,近30年来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巨大,成为苏州对外的一个窗口。早期曾接待过朱镕基、汪道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后被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誉为“天珍海味”;香港食神王亭之品鉴为“天下第一厨”和“天厨珍供味冠人寰”、台湾故宫博物院张远山称赞为“帝王美食”;台湾著名学者洪阑博士参观了食文化展示厅说:“胜读十年书”;在美国旅游网上有介绍;在欧洲旅游指南书籍上有;在英国《金融时报》上也刊登过……赞誉声不断。
这个食文化展示厅,也让众多的餐饮人和苏州文化学者看到了建立苏州菜博物馆的美好前景。
不过,苏州民俗博物馆属事业单位不能经营三产,为了食文化展示能延续下去。民俗博物馆就聘请民间力量来完成,但因地处小弄堂内,又不在商业区,所以也几经夭折。
这些年来,苏州民俗博物馆食文化展示厅组织编撰和出版了《历史典籍中的苏州菜》、《苏州历代饮食诗选》,又与故宫博物院和苏州大学合作研究苏州饮食文化,揭示了“苏宴”曾为明清二代皇宫节日宴请的最高标准,被乾隆皇帝推到至高无尚的地位,是放在光明正大殿上,用特制的紫檀木苏宴桌上的国宴历史事实等等。
众多餐饮人和文化学者对创建苏帮菜博物馆充满期待
在苏州民俗博物馆食文化展示厅的组织下有两个团队,为苏帮菜的发扬光大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一个是饮食文化研究团队,另一个是苏州织造官府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团队。这是苏州市乃至全国的餐饮团体所少有的情况。
在吴门人家掌门人沙佩智看来,苏州饮食是科学的,伟大的,诸如蓝莓、麦绿素这些刚刚被发掘重视的养生食材,苏州人已经食用了不知多少年!苏州人的餐桌上药食同源,深得养生之真理。“苏州人曾领衔御膳房,而当今却在国内外却无一席之地,正在迅速消失,可能到我们的下一代将荡然无存。作为一位苏州人都有责任,创建苏州菜博物馆刻不容缓!”
如此厚实的铺垫,建不建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6000年苏州鱼米文化脉络
“天下烹为先”,几百万年来,这烹一直陪伴着人类的进化和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的天下。饮食文化是人类的母文化,当然,饮食文化也是苏州文化的源头。
沙佩智专门考证过,苏州菜的起源在6000多年前的草鞋山, 草鞋山已经形成了主副食分开的苏州饮食习惯,即“饭稻鱼羹”。这饭稻鱼羹养育了苏州人已6000多年了。
故宫博物院有位专家曾告诉沙佩智,“你们苏州为什么出了那么多工艺极品?苏州人为什么能干细活?为什么出了那么多状元?苏州人为什么读得好书?因为你们苏州人吃的都是水里和河里东西,属于阴性,吃了人性格沉稳,坐得住,所以能干细活,所以能读得好书!”
这一说法用的是中国的阴阳以及中医理论,用西方的科学怎么来解释呢?沙佩智后来才知道,因为苏州河里的鱼和虾,富有一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赖氨酸,而且人体无法合成,因此必须靠人自己吃下去。这赖氨酸是刺激人体的中枢神经和脑神经发育的。稻米中的赖氨酸也要比小麦多得多,所以饭稻鱼羹是聪明的选择!
从草鞋山出土的餐具看,那时苏州的主副食就已分开,饮食习惯在那时已经形成。主副食分开后,各种味道对人体的味觉神经的刺激就会增多。吃了有味的副食后,再吃无味的饭,这样循环刺激。让人的感觉有一种节奏感,就会产生对美的敏感。一餐宴席就如一场交响乐,冷菜是前奏曲,热菜是高潮,汤是休止符号。如果主副食混合就只有一个音符,没有节奏的美感。
在草鞋山遗址发现,那时吴地人已经开始饲养家禽、家畜,在屋边已经种植蔬菜,还有水生植物,水八仙那时已经有了:鸡头米、菱等都有了。那时人们的饮食品种已经十分繁多了,蔬菜的孢子粉发现了17种。
草鞋山的捕鱼用的陶泥网坠是做成鱼形,说明不仅仅是有实用性,还有艺术性和观赏性,苏州的艺术创造历代都有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稻米文化的陶鼎后来发展成为铜鼎,最后成为中国文化的权力象征。所以稻米文化不论对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的影响是最深远、最巨大。中国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货币的换算制度是“米本位”的。米字旁的汉字有133个,与饮食相关的汉字初步统计有2929个。
发展到后来,苏州的文人们把苏州饮食更是推向了极致。
“莼鲈之思”的千古佳话,《红楼梦》里精致的苏式饮食,《随园食单》里那些吴地的食单,《美食家》里孔碧霞的的高超厨艺……
苏帮菜是苏州习俗的凝聚
苏州本土作家老凡认为:苏帮菜是吴地方生活形态和习俗的凝聚。
苏州是一座具有完整历史的古城,五、六千年来文化一直延续而没有被中断过。苏州的众多古文化融入于民俗中,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外来人口的激增,苏州民俗文化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下,苏州还难能可贵地保存着许多历史习俗,这些习俗多跟吃有关。
秦朝统一六国后,统一了用夏朝的历法,今天我们所过的春节就是从这个立法而来,但苏州人每年的冬至却会遵循着周朝的立法过冬至夜,周朝的历法是根据太阳的变化而制定的,苏州向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夜苏州人要祭祖、要吃团圆饭,一直延续至今。
苏州人每到春天吃青团,子则是纪念四千多年前治水的英雄大禹。大禹把太湖水引入入海使太湖流域的水位降低,为太湖流域种植冬小麦创造了条件。每年清明节在祭奠大禹之时,正好冬小麦返青,人们就是把冬小麦的叶子割下来打成汁,放入糯米粉中做成团子来祭示大禹,告慰英雄。
而端五节在苏州则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构筑了姑苏古城。春秋末年的吴越之战中,伍子胥因冒死相谏,却遭夫差赐死,投尸于胥江之中,伍子胥死的那天正好是五月初五端午节,于是,苏州人便把端午节作为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苏州还有许多习俗如:人生礼仪习俗、节令习俗等等,都与饮食有关。沙佩智认为,正是这些饮食习惯决定了苏州人特有的身心和性格。
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建一座苏帮菜博物馆其实也是给世人一个很好地观瞻苏式生活的所在。
苏帮菜是吴地生活形态和习俗的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