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例外例外,与中国一起走过的20年
2016-11-23徐长杰
本刊记者_徐长杰
生而例外例外,与中国一起走过的20年
本刊记者_徐长杰
作为服装行业的“例外”,例外用其20年的独特发展历程,不断刷新服装品牌所能触摸的人文高度,走出了一条“文化引领创新驱动”的品牌之路。借助例外20周年系列活动,我们得以窥见另一个例外:她并非标新立异、孤芳自赏,恰恰是以一种更贴近人心的方式与社会产生无数的关联。例外的20年不仅是一个不断坚持通过服装创作叩问内心的过程,更是一段不断坚持让世界听见中国自主品牌声音的征程。
10月25日晚,万众期待中,一场名为“生而例外”的发布会在北京长安街的华贸中心暖心上演,由此,例外20周年系列活动的序幕正式拉开。
这是例外2004年“开场”之后,再度以发布会的形式在北京发声。12年,一个轮回。例外已不只是一个设计师品牌或服饰品牌,其规模和体量早已是今非昔比,其在国际时尚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更是与日俱增。今天的例外即将入驻华贸购物中心一楼临街店铺,与Hermès、Zegna等国际一线品牌毗邻而居。
所有人的新浪潮
生而例外,确乎是的。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一直是世界民族之林中的独特存在。其近40年来发生的社会巨变,非西方国家所能想象。这一点,我们从流行文化和服饰审美的流变中可管窥一二。
1984年,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在中国掀起热潮,银幕上的“红裙子”将中国女性从无色彩的服装主流中解放出来。随后,一部名为《大西洋底来的人》的美国电视连续剧在中国官方电视台公映,剧集里裤管大得出奇、臀部包得很紧的喇叭裤开始席卷全国。牛仔装、西装重新崛起,运动服、羊毛衫大行其道,中国人的爱美之心,在服饰上开始得到酣畅淋漓的释放。
新世纪以来,消费者对服装的诉求渐趋个性化,衣着审美百花齐放。从西方文化如洪水猛兽般入侵,到国际奢侈品牌和快时尚品牌全面进军,短短20年间,中国服装品牌已经被卷入到更深层、更残酷的市场竞争中。
20年,与其说例外是无涯黑暗里的燃灯者,莫若说例外是时代大潮中的定心石:始终身在其中却又置身事外。
在设计价值深藏未露之时,例外早已打破原创设计师品牌的销售坚冰;在服装行业品牌意识尚未觉醒之前,例外就以其深刻的省思能力提出“寻找当代中国生活美学的自我”;在中国文化与工匠精神成为共识的当下,例外的“匠心”已经穿透符号、工艺等技术表象,开始深入文明的内核去研究一个美学“体系”的生成与传承。
诚如洪晃所言,“中国当今的设计、审美都在疯狂地追随西方的审美、西方的生活方式、西方的价值观念”。我们必须形成自己独立的审美系统,否则“就不可能有跟西方审美交流的可能性”。
身处时代 听见回声
20年来,例外的所思所为始终保持与时代的深入互动。这一现象并非偶发,例外自诞生就带着深厚的“问题意识”,希冀以先锋的时代前瞻性探索解决社会当下所产生的问题,以当代东方精神改变审美观念、创造生活美学,并将此品牌使命称之为“美育”。这是例外的初心,成为一切事物的起源。
1996年,例外以不破不立的坚硬姿态在广州诞生,试图输出一种独特、不跟风的审美观念,打破固化和守旧的思想,打破东西方的界限。1999年,例外第一件T恤面世,马蹄莲袖口、一字领、三角下摆,与当时如火如荼的文化衫运动形成强烈对比。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逐步提升,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越来越多元,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例外克制、朴实、精简、现代的审美语言,也逐渐从一种单向度的精神输出演变为“例外与例外友人们”的共同认识与双向加持。
2010年前后,互联网成为社会的“空气”,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沉浸其中。面对过度互联和信息超载的新时代,如何不被打扰、不被裹挟、学会拒绝成为新的自由。例外迫切需要找到一处独属于自己的精神洞穴。
例外将触角回归至文化的共性土壤上,为零售业态乃至生活方式带来了新的提案,从服装的思考,到文化的全面关照。2006年,例外10周年,首度推出了“双面例外”,结合书店与服装,主张文化与服装的一体两面。2011年,例外15周年,以迈向成熟的活力,开展另一段品牌发展的里程。这次,不只是“双面例外”的精品选书,而是一个以书店为主体的新型态复合店的诞生,设于广州“太古汇”、总空间2000平方米的方所(Fang Suo Commune)、中国当代生活方式混合实验空间——衡山和集The Mix Place以及旨在建立以东方美学为核心的亚洲设计师平台,推动年轻一代创意设计力量的原创品牌YMOYNOT。
文化的麦当劳化,使得当今中国堕入精神的旷野。例外始终坚信“人是万物的尺度”,清醒地认识到“设计是服务于人的工作”,自发性地将真、善、美作为出发点,并通过服饰文化的滋养,更进一步地把人本哲学向大众社会传播,把美的事业上升至人的终极关怀。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美德即为美”,这些观点今日仍在直接作用于例外。
2005年起,例外于每年母亲节和儿童节期间举行天使活动,倡导社会关爱留守儿童,并与公益机构共同策划社会回馈,让天使活动发挥最大的影响;2010年作为公益协办单位,参与支持由国家大剧院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小天使行动基金一起主办的2010爱与乐公益钢琴音乐会,旨在关注西部地区青少年儿童的美学教育,筹集资金改善西部贫困地区青少年儿童的音乐教学环境,与社会共同关注灾区儿童的心灵重建工作。2013 年,四川雅安发生7.0 级地震,灾情牵动人心,例外为帮助灾区人民走出困境,捐助100 万用于灾区救援以及灾后重建
20年后 一种回归
作为服装行业的“例外”,例外用二十年的独特发展历程,不断刷新服装品牌所能触摸的人文高度,走出了一条“文化引领、创新驱动”的品牌之路。面对极欲与简约、守成与创新的艰难抉择,例外始终秉持“初心、匠心、良心”的不二心法,从文化根源和民族本源中不断生发新的价值与能量,不仅找到了设计美学与商业文明的最佳平衡,也树立了品牌运营与价值创新的行业典范。
例外在传统文化继承与再造及自然生态环保上,始终不遗余力。从2013年开始例外与公益环保组织和高级原料供货商一起共同开发牦牛绒,力争将高温暖、高质量、极具设计感的牦牛绒产品,通过牦牛绒的“另一种温暖”的产品,让更多的人关注牦牛绒原材料的开发和运用,了解原材料与当地牧民生活现状的关系。不仅如此,为普及当地(青海玉树哈秀乡)学生生态环保意识及美学素养,例外派遣多名大学生进行持续的支教行动,并为当地小学生定制近千套校服。
2014年至今,例外与坚持了150年的超细羊毛家族——爱默生家族合作,并邀请国内羊毛顶尖产业链参与,从加工、纺织、印花等工艺上进行创新,最终把细度仅有13.4微米的超细羊毛纤维制成衣物,并申请专利。此举不仅为当地牧民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同时为例外友人提供有“第二层肌肤”美誉的微羊毛产品。
2015年开始与贵州省雷山县当地政府联合保育传统苗绣文化,与当地传承人合作,100名绣娘共同参与,推出“传袭再造”项目,手工产值200万元以上。
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及其对外开放进程,中国的艺术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巨大的转变,但对于艺术转型途径的理解、实验和研究仍旧欠缺。毛继鸿艺术基金会希望通过多标准的范式和跨学科的活动,探索在非西方环境中现代性的路径,以及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文脉传统对于二十一世纪艺术实践的影响。
2016年9月30日,毛继鸿艺术基金会(Mao Jihong Arts Foundation)宣布与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在巴黎签署为期三年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的合作将以20世纪至21世纪的艺术创作研究为中心,包括中国、法国及世界其他地区艺术与文化项目的创作,以期推动公众对艺术创作领域全球化进程的理解。研究及系列活动将在毛继鸿艺术基金会的支持下,由蓬皮杜艺术中心的专业部门实施展开,也将作为蓬皮杜艺术中心文化项目的一部分,在巴黎、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地区向公众呈现。
“你做的事情一定跟你的心有关,跟你的理想、梦想有关,还跟研究、传承、发展、创造有关”,EXCEPTION de MIXMIND例外,Fang Suo Commune方所,YMOYNOT,The Mix-Place衡山和集品牌创始人毛继鸿认为,中国服装品牌要想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尊重与认可,必须遵循品牌应有的对创造力的尊重和投入、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与爱惜。“服装行业的核心,就是为了美化人、美化社会。当你所做的美的事业,已经到了对于人的终极关怀,这就是美学与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