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记中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2016-11-23编辑周蓉
编辑| 周蓉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记中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编辑| 周蓉
始建于1905年,中国农业大学见证了百年间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上艰难求索。“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中国农大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在培育出大批专业人才的同时,也成为推动我国农业科研创新的重要策源地、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重要辐射源,在向农业现代化迈进的新征程中,不断改革创新,践行着“兴农报国”的恒远使命与担当。
2011年,为了逐步探索和构建以高校为依托,农科教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综合服务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续支撑,教育部、科技部决定联合开展“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计划”工作,中国农业大学成为首批十所试点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单位之一。
几年来,中国农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便以燎原之势迅速覆盖大江南北,先后与吉林、河北等多个省、市、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中国农业大学的教师和学子们走出教室,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开设课堂,把科研做在了田间,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
从象牙塔走向黄土地
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
作为中国农科的最高学府,中国农业大学在涉农高层次人才培养、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技术服务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使命。为了更好地体现引领作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立几年来,遵循“立足北京,布局全国”的原则,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整合各种现有资源,充分发挥专家、人才、技术、教育、信息及成果优势,集成各类科技成果为国家、地方、企业、农村服务,为探索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做了许多新的尝试。
据介绍,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制定并实施了“158工程”:“1”是指“立地”的宗旨:立足北京,服务全国,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以大学为依托的公益性农技推广的新模式。
“5”是指围绕立地宗旨,实施五大工程,即对接国家科技园区,实施服务三农的“基地工程”;对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实施服务产业的“体系工程”;对接国家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实施教授工作站—科技小院建设的“站院工程”;对接学校重大科技成果,实施科研成果向生产领域自然延伸的“推广工程”;依托继续教育学院、教授工作站、科技小院等培训基地, 实施科技特派员和新型农民培训等“育人工程”。
“8”是指八大行动:动员鼓励广大教师深入农村和农户的“教授进村入户行动”;鼓励研究生、本科生深入农村的“‘红色1+1’行动”;面向社会开放的新农村信息服务的“农村信息网盟服务行动”;为新农村驻点服务的“大学生村官行动”;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多样化人才的“农村能人培训行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政策咨询的“新农村建设政策创新行动”;解决农村一线技术难题的“科技兴村富民行动”;依托教授工作站、科技小院传播先进文化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行动”。
石元春院士等参加黑土地保护利用论坛(梨树实验站)
博士实践团在广西开展科技支扶活动
知行合一 学做互进
发展现代农业,根本靠科技,关键是让广大农民掌握科学种田的本领。2009年,当中国农大李晓林教授决定从实验室走向田间时,就下决心探索一条让农民受益、政府满意,也让师生得到锻炼成长的农民科技服务新模式。从2009年开始,中国农大师生在河北曲周14个村建立“科技小院”。农民免费到科技小院学习科学种田知识,然后到“双高”示范田去应用,遇到不懂不会的问题到科技小院请教技术人员,然后再实践应用,直到完全掌握科学种田知识。“科技小院”服务模式就此诞生。
“我们让研究生住在村里,为农民朋友提供面对面的指导,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李晓林说。如今,“科技小院”从北到南,从东到西;服务对象从曲周一家一户小农业,到吉林一户几十公顷的中等规模经营,再到东北现代化大农业,从农户到企业。服务作物种类也从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小麦,进一步扩展到西瓜、苹果、菠萝、香蕉等经济作物,“双高”创建活动成效日益显现,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在服务农民和企业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不仅是“科技小院”,遍布祖国大地的中国农业大学综合实验站、教授工作站,都是农大助力新农村发展的最好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