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两岸政策的变化轨迹
2016-11-23王建民
蔡英文两岸政策的变化轨迹
王建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客座教授
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
台湾大选前,蔡英文以柔性与模糊方式确立了两岸政策论述的核心,即“维持现状论”与“中华民国宪政体制论”,并构成蔡英文两岸政策的基本框架。这一较为聪明的策略性论述受到美国与岛内民众的普遍认可,也让蔡英文得以顺利赢得“大选”。
大选后,尤其是“520”演讲内容,是观察蔡英文两岸政策论述的关键点,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未来两岸关系发展方向与前景。蔡英文接受《自由时报》专访,明确提出“九二事实论”,被视为“520”两岸政策论述的前奏与核心,显然这是一个有意安排的、释放“520”两岸论述的一个重要举动。果不其然,蔡英文幕僚通过精心策划,在“520”这一关键标志性事件中,蔡英文对两岸政策进行了完整、系统性论述,但核心仍是在选前“维持现状论”与“中华民国宪政体制论”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九二事实论”,最受关注的是明确提出依“中华民国宪法”与“两岸关系人民条例”处理两岸关系。但蔡英文整体演讲仍是以“台湾—国家”为主轴,大谈“台湾”与“这个国家”,因此整个两岸政策论述仍是一个矛盾体,完全由外界各自解读。其实,这一演讲提出“告别以往过度依赖单一市场现象”,则被视为某种程度的“经济台独”宣言书,而且近数月来的执政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执政后一百天左右时间里,尽管两岸之间有一些意外重大事件的发生,但两岸之间总体上仍是克制的,仍在期待。然而,民进党当局积极强行争取参与国际社会的努力与大陆在国际社会严格坚持一个中国框架的立场对撞,台湾拓展国际空间与参与国际社会努力的遇挫,蔡英文的不满情绪开始发作,对大陆的立场开始变化,两岸政策开始微调。
这个转变的重要标志就是,2016年9月29日,蔡英文在民进党建党30周年之时给民进党党员发出的一封公开信与随后于10月5日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专访(此前,蔡英文在接受美国媒体专访时曾以民意为由拒绝承认“九二共识”)。这封信提出一个受到外界广为关注的口号“力抗中国压力”,也被视为蔡英文两岸路线与策略调整的重要标志。
其实,这封信的内容透露了多个重要政治信息。一是蔡英文重新以“中国”取代“中国大陆”,以示坚持两岸“一边一国”的立场。二是蔡英文认为现行“宪政体制”是她执政的“羁绊”,可能预示着她未来改变现行“宪政体制”的可能性,随后提名“司法院长”与大法官多次公开对现行“宪政体制”的质疑与“台独”言论,似乎正在验证这一信息。三是蔡英文公开表示民进党的“有些价值,我们一定会坚守”。除了可能包括民主、自由、人权等之外,更最重要的是对“台独”价值的坚持。四是“我们要力抗中国的压力,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我们要摆脱对于中国的过度依赖,形塑一个健康的、正常的经济关系”。
蔡英文两岸政策论述的新变化,展现了强硬姿态,当然引起外界尤其是大陆及岛内非绿阵营的高度关注与批判,美国也表达了极大关注。美国国务院东亚暨太平洋事务局发言人葛瑞斯(Grace Choi)强调,“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上,美国有深远利益,美国欢迎海峡两岸降低紧张,改善两岸关系的步骤”,强调美国希望双方尊重彼此,鼓励两岸在有尊严与尊重的状况下进行建设性对话。
10月7日,蔡英文接受日本《读卖新闻》专访,则是对前两次强硬姿态讲话的一种修正与权衡。蔡英文在重申台湾不会在压力下屈服之外,两岸政策调子开始放软、放柔,不再过度强调“力抗中国”,而是强调“维持现状的承诺不会改变,对中国大陆的善意也不会变,希望和平、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但蔡英文这种反复无常的做法,即使修正与调整强硬策略,已无法让外界再信服蔡英文,质疑与批判之声依然强大。
在这种背景下,10月10日的“双十”讲话就成为蔡英文重新系统诠释两岸政策的大好时机。不出预料,蔡英文的“双十”讲话,基本上以“520”讲话的两岸政策论述为基础框架,适度结合执政后两岸互动与两岸新形势,形成两岸政策的新基调,核心就是“新四不”:承诺不变,善意不变,不屈服,不对抗。
观察蔡英文两岸政策论述与变化的逻辑可以发现,总体呈现是谨慎与小心的,同时与两岸互动有密切关系。大陆对蔡英文的观察与等待,是失望的,“未完成的答卷”可能永远无法完成;蔡英文也认为她对大陆“语言善意”未能得到回报,还对台持续施压,不仅“陆客”大缩减,还在台湾参与国际组织问题上强力阻挠与遏制,于是不再“温柔”与平和,开始转趋强硬。结果,在两岸互动中,最为关键的外部因素美国的公开与非公开介入,蔡英文又不得不妥协,不得不再次修正过于强硬的姿态与立场,形成新的“柔中有硬”的两岸政策策略,即“新四不”,并成为未来长期性的两岸政策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