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600个村子的移动互联网实验

2016-11-23文|陈

今日中国 2016年11期
关键词:村庄公众村民

文|陈 聆

1600个村子的移动互联网实验

文|陈 聆

脱贫是村民的最大需求。对此,腾讯“为村”的思路是“一村一品”,通过挖掘当地特色产品,做精做细,形成品牌。

“为村”项目试点村建立的铜关侗族生态博物馆,给村民一份在家门口有尊严的收入

自2015年8月19日成立以来,已经有1600多个村子申请加入腾讯公益“为村开放平台”。这个平台正在进行一场利用移动互联网改变中国乡村面貌的实验。

用微信找回走丢的牛

从贵州省的贵阳机场坐大巴,要走4个小时的高速和1个小时的蜿蜒山路,才能到达黎平县铜关村。这里是腾讯“为村”项目的第一个试点村。

村里有400多户人家,九成为侗族人。和中国其他村庄一样,年轻人普遍外出务工,留守的多为老人和儿童,村民人均收入只有2600元人民币。

早从2009年开始,腾讯公益就在云贵展开了乡村帮扶的探索和尝试,主要为捐赠物资和助学。在这个过程中,“为村”项目负责人、腾讯企业社会责任总监陈圆圆看到乡村存在的三个典型问题:信息失连、财富失连、情感失连。她逐渐意识到,乡村最需要的不是直接给钱给物,而是一种连接城市的能力。

互联网与农村结合在PC时代并不易行,问题在于电脑设备成本和培训难度。陈圆圆渐渐萌生了一个想法:有没有可能短期内,通过网络的开通、硬件普及,以及“为村”设计的“移动互联网工具包”,让铜关村跨越数字鸿沟?

当时,铜关村里留守的群众,有智能手机的不超过15%。腾讯团队整合资源,找来中兴通讯捐赠智能手机、中国移动为这个村庄架设了4G基站、贵州移动为村民赠送上网流量,然后指导铜关村村委和村民带头人开始使用,其中甚至包括不识字的老人。

菲菲妈是尝试者之一。她拿到了一部白色智能手机,此前她一直用一部黑白手机,而且由于话费昂贵,用的很少。她很快学会了用手机上网,并用上了微信—这款腾讯公司的产品,是目前中国最广泛使用的社交软件,活跃用户超过8亿人。

女儿菲菲是她的第一个微信好友,俩人闹别扭时,菲菲妈就给她发微信让她下来吃饭。作为村里歌队的队长,菲菲妈还建立了一个歌队微信群,用于日常聊天、下发通知甚至是发放演出费。

2015年4月,英国广播公司BBC来到铜关村拍摄纪录片,采访结束后,菲菲妈拿出手机主动和英俊的外国主持人合影,并将它发到了朋友圈。

对于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而言,智能手机最大的用处是可以用来与在外地务工的儿子视频聊天,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铜关村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村级公众服务号,这是一个村务公开和村民议事的平台。其中不但有村寨通知、财务公开等事宜,还有投票调查、活动召集、公共事务意见交流、文化活动分享等,村民们甚至可以给村委会的工作点上“好评”、“中评”和“差评”。

毫无疑问,这对以往的村务工作是一个巨大的革新。村民们不再只是被动接受通知,当村里一位老人发现公众号上的低保名单没有自己的名字后,哭着跑到村委说明情况。村委在核实之后,迅速为她成功办理了低保。

年轻的村民在指导老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

铜关村村支书吴珍刚说,选举、低保户评选、财务公开,最容易遭遇村民的质询。“这就要求村干部要有高水平高素质,做事讲原则,敢碰硬,要公平、公正、公开。”吴珍刚说。

他自己创建了一个微信群,用于发布村里的紧急情况。“有天晚上村里发生了一起盗窃耕牛案件,失主用手机在群里发出呼吁追捕盗牛贼的消息。半小时后,村里的30多个人就截住了被盗的耕牛。”吴珍刚说。

如今,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这个侗族村寨的一种生活方式。村民可以在公众号上售卖自己的土特产;进县城想搭顺风车可以在公众号上发布拼车信息,有面包车的村民就会来抢单送客;小卖部购物支持微信支付

脱贫吸引年轻人返乡

脱贫是村民的最大需求。对此,腾讯“为村”的思路是“一村一品”,通过挖掘当地特色产品,做精做细,形成品牌。

2014年,腾讯出资1500万元人民币,资助铜关村建设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铜关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这个博物馆不仅是侗族文化的交流平台,也提供参观展览和民宿预订,吸引全国游客,为村民创造家门口的收入。

同时,这里还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博物馆的建设人员都是本村匠人,许多年轻人也回乡参加了博物馆的管理。村里会织布的奶奶、会编草鞋的爷爷、会做米粉磨豆浆的阿姨也能在这里获得收入。

2015年8月,腾讯正式推出了“为村开放平台”计划,尝试将铜关村等三个试点村的经验和模式推广到全国。湖南湘西州扶贫办干部唐其昭在听了陈圆圆的宣讲后,充满了动力,他认为农村脱贫不能离开互联网:“农村人需不需要互联网?这要看他需不需要进城。他的产品要进城,他的孩子要进城,他生了大病要进城,他就需要互联网。”

2015年9月,在唐其昭的努力促成下,湖南湘西州在7县1市试点“互联网+贫困村”扶贫开发模式—“湘西为村”。

他们在试点村实现全村WIFI覆盖,并选取有能力的村民当带头人,建立村级微信群和公众号,销售乡村品牌的农副产品。第一个加入的比耳村,通过微信公众号销售本地绿色种植的脐橙,有村民以高于合作社收购价3倍的价格在网上卖出了2万多斤橙子。

值得一提的是,比耳村公众号的运营团队,是一群年轻人,一个70后,两个80后,还有四个90后,其中五个人还在外地上学或工作。

村里的老人开始学习使用智能移动手机

根据CNNIC的调查报告,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6.7%,规模为1.91亿。相比腾讯较为浓重的公益意味,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互联网大公司也都在布局农村电商市场,毫无疑问,这将共同改变中国农村的面貌。

这些年轻人为了家乡脱贫迸发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会反复修改微信公众号文章,教村民使用微信,策划相关活动,分文不取地无偿付出。

团队成员、大学生米丹表示,过去村里出去的大学生没有机会和平台为家乡做点事,但现在只要转发一下家乡的文章、分享一下村里的微店,就可能给村民带来经济效益。

这些年轻人的努力,是陈圆圆在铜关村的试验后最希望看到的。

“一个村只有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村一品’才可能实现连接财富,而且脱贫比致富要容易。即使一个村庄没有‘一村一品’,只要能连接情感、连接信息,就能带来机会,创造出经济状况改善的机会。”陈圆圆说。

村民才是核心力量

“为村”项目当前最核心的工作,是引导村民学习使用经过功能开发的升级版村庄公众号。

相比于只能推送文章信息的普通公众号,经过开发的升级版村庄公众号是属于村庄的互联网平台:面向村庄内部,“为村”公众号是智慧生活平台,集便民服务,智慧村务,信息资讯为一体;面向村庄外部,“为村”公众号是一张网络上的乡村名片,在这里可以宣传村庄、推广旅游、销售农特产品,内外结合,最终实现通过为村公众号为乡村实现连接情感、连接信息、连接财富。

一些有意愿和能力帮助乡村发展的企业,也通过公众号的功能,将自己的核心能力触达到乡村,例如,为村民提供电商销售、村景直播、农业资讯等实用的服务。

陈圆圆表示,扶贫是中国的国策,在工作中她真切地感受到政府的参与热情。国家需要更多案例来支持他们资金的配置计划,为村庄的发展投入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

据悉,2016年腾讯“为村”计划重点打造100个案例村庄,为政府和社会示范如何用移动互联网为乡村做连接。同时将逐渐退出资金资助的模式,转而扮演一个“连接者”的角色。

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郭凯天认为,外界聚焦腾讯公益在“互联网+农村”计划中的重要性,但实际上,腾讯只是在搭建平台,希望互联网人才和互联网思维能注入农村,盘活乡村中本身就存在的资源。

根据CN N IC的调查报告,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6.7%,规模为1.91亿。相比腾讯较为浓重的公益意味,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互联网大公司也都在布局农村电商市场,毫无疑问,这将共同改变中国农村的面貌。

越来越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通过“为村”关心家乡的村务和发展。“外来者要想在村庄建立信任是很难的,需要漫长的时间。所以在推广的过程中,本村人才是最核心的村庄活化剂。只要有本村人持之以恒地提出村庄话题,哪怕还有很多人在外打工,都能天涯若比邻地拉近距离,并且提高村庄民主意识。”陈圆圆说。

猜你喜欢

村庄公众村民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村庄,你好
村庄在哪里
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