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中外文化交流的中转站
2016-11-23叶舒宪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
叶舒宪(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
敦煌:中外文化交流的中转站
叶舒宪
(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
在中国行政地图上,敦煌位于甘肃省西端。甘肃的形状犹如哑铃,有着细而长的腰身。为什么是这样?因为那是华夏的中原文明国家与西域相连接的一个地理形势的瓶颈所在,即巍峨的祁连山北侧形成的天然的狭长通道——河西走廊。由于有了河西走廊,甘肃成为一个桥梁省。敦煌作为一个神奇的文明象征,其因缘,就在于它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出口,扼制着通往新疆和中亚的道路。反过来看,域外的文化,不论是中亚的波斯,还是地中海和南亚的印度,都要先进入新疆,再沿着大戈壁边缘绕过来,从陆路经过这里,继续向东方输送传播。敦煌的意义就此凸显出来,它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桥头堡、中转站。过去我们看中它的佛像和壁画,还看中其藏经洞中的各族文字书写的文书。如今,我们更看中的东西已经不止于这些,因为这些都属于文字书写的小传统,我们更看中的是先于文字而存在的文化大传统,希望弄明白大传统的文化运动及其驱动力所在,那就是中原文明的玉教信仰驱动的西域玉石东输现象。其持续时间之久,不亚于我们这个古老文明本身。
过去我们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历史上的敦煌莫高窟?如今,经历过十次玉帛之路的实地调研后,可以大致明白了,佛教石窟的由来是沿着喀什到和田一带的古代道路进入我国的。这条道路就是新疆和田玉进入中原国家的道路。我们如今可以确凿地说,比丝绸和佛教更早在这条路线上传播的重要物质就是两种,一种是玉,另一种是马。西域的美玉和马匹输送中原的意义,既有物质方面的,更有精神和神话信仰方面的。可以把甘肃在历史上发挥的最重要文化传播作用,视为一山一河联成的巨大走廊,甘肃西半部为河西走廊,甘肃东半部是黄河及其支流渭河、泾河构成的河道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