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功夫形象的附魅与祛魅
2016-11-23李甫洛娃
李甫洛娃
好莱坞功夫形象的附魅与祛魅
李甫洛娃
好莱坞电影善于塑造“形象”,这也是它们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部分,电影与国家的社会、文化、政治密不可分,也是传扬一国价值观、生活观、维护现行秩序甚至霸权的重要手段,其兼具娱乐功能与意识形态功能。美国电影对中国形象的塑造由来已久,从“黄祸”到“模范族裔”再到“红祸”,从“功夫”到“木兰”,构成了完整的形象系列。其中,风靡一时的功夫形象作为美国文化视角的中国形象的侧像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初次出现并大获成功,从而引发世界范围内的狂热追捧,形成了中国功夫形象的附魅现象。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理性看待并系统分析功夫热现象,即诠释典型的美国功夫电影文化文本并发现不同文化文本之间的关联、协作或互证的关系,以挖掘这一中国形象侧像形成的过程及其文化源码。这一理性分析的过程即中国功夫形象的祛魅。通过对好莱坞功夫电影的回顾、分析从而理清中国功夫形象的附魅、祛魅的程式与路径,并以此为依据来促进视觉文化领域日益频繁的中美文化交融以及多个层面的文化认同。
一、 好莱坞“功夫形象”的附魅
“附魅”(Enchantment),指人类认知领域对神秘事物的畏惧、遐想、期待等原生的感性情绪。[1]美国学者大卫·德瑟把“功夫热”现象描述为美国文化史上的一种奇异现象,即一种外来电影史无前例地吸引了票房,并成为一种新的美国电影重要类型。[2]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视觉文化中兴起的中国功夫形象以狂热、痴迷之风席卷世界,因为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是指世界范围内特别是美国和东南亚的反殖民主义运动,“地利”是指美国当时的黑人民权运动对民族主义的呼声高涨,而“人和”指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关系正常化。这一系列的优越条件使得美国民众对李小龙的功夫形象狂热追捧,《唐山大兄》(1971)、《精武门》(1972)、《猛龙过江》(1972)和《勇闯龙滩》(1973)一次又一次刷新了票房纪录,他在电影中的形象各个身手矫健、伸张正义、捍卫民族的硬汉形象恰恰迎合了那个年代的美国社会状况,可以看做是美国民众对于中国功夫形象的附魅。这一阶段的功夫形象也迎合了这一时期世界范围内的民族主义浪潮,为第三世界国家人民以及发达国家的少数族裔所肯定。李小龙电影中讲述的漂泊的华人的胜利,是第三世界的胜利,影片中描述的缺少社会、政治现实的国家特征恰成为第三世界狂热追捧的基础。[3]因此,功夫形象的附魅源于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国家和地区所产生的符合大众心理需求的推崇现象。继李小龙之后,喜剧功夫的代表人物成龙(Jacky Chan)凭借《红番区》打开美国市场,继而以《尖峰时刻》系列电影稳居票房最高的亚洲演员宝座。与此同时,科班出身的功夫巨星李连杰(Jet Li)的《龙之吻》《狼犬丹尼》《轰天炮》以及《游侠》,向世人展示了真正传统的中国功夫。这些功夫巨星所塑造的一系列侠肝义胆、智勇双全的功夫形象逐渐形成了美国的中国形象的型像之一。
二、 好莱坞“功夫形象”的祛魅
“祛魅”(Disenchantment)又译为“除魅”“去魅”,指人类在对客观世界的研究中,逐渐挣脱感性的枷锁从而回归理性的过程。[4]人们应当如何理性看待并系统分析“功夫热”这一文化现象呢?“N级编码论”这一兼顾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文化符号学理论使得功夫形象的系统源码分析成为可能,以此实现“功夫形象”的祛魅。
(一)方法论之“N级编码论”
针对文化的系统性研究困境,文学人类学者们于2013年提出了一套文化研究和解释的理论系统,即“N级编码论”。作为一种后现代文论,N级编码论界定了文学文本与文化文本的多级复杂关系,即第一级是物证(物)(以史前文物与图像为表达符号,以口传、诗歌、神话为编码形式),第二级是古文字及其隐含的上古思维信息(字),第三级是古代文本(文),N级是近代乃至未来无穷尽的文本(对上古文化编码的演绎或再造)。[5]这一理论围绕“文化表述”问题展开,通过建立一种兼顾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文化符号编码理论,解析或深化文化的“表述”与“被表述”功能,成为文化研究具有穿透力的一种分析工具。运用“N级编码论”揭开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所追捧的功夫形象的神秘面纱,这是一个对好莱坞功夫形象的祛魅过程,更是一个理性看待这种文化想象的思维过程。
(二)中国功夫的N级解码
功夫是中华武术的俗称,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产物,在中国有着深远的文化渊源,其发源于数万年前的原始社会,经历炎黄子孙的世代完善、发展和壮大,成为中国文化宝库的瑰宝。早期的武术是为了生存而战,和野兽的尖牙利爪相比,人类只能靠武器与智慧来寻找和保护自己的食物。在新旧石器时代就出土了石斧、古矛等器械,而这些考古出土的实物以直观的方式表达人类在远古时期的自我防御和对生存的寻求,可以视为第一重编码。在早期的汉字书写系统中,甲骨文中的“武”字的字形为“”,在金文中则为“”,及至小篆的“”和今日汉字中的“武”,其基本形态是“止”+“戈”。《说文解字》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说文》卷十二“戈部”)意即武力,确定战功,止息战争,所以“止”“戈”会意为“武”。因此,作为会意文字的汉字保留了完整的二级编码信息。第三重编码则是通过文字表达的古典文本,如介绍射法、剑道的汉代《汉书·艺文志》、介绍枪法的隋代《马槊谱》、有关角力、拳术的宋代《角力记》和乃至明代《纪效新书》这一系列研究武术的重要综合文献都属于中华武术源码的三级编码。由此可见,武术的发展渗透着中国各个历史阶段,也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宗教和民族心理的演变。
(三)美式英雄的N级解码
“N级编码论”作为文化符号学的最新理论,从根源上决定其编码完成的当属神话思维。神话原型编码作为群体的共同信念,以历久弥新的传统记忆表达了人类、社会和世界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6]按照卡西尔在《神话思维》中的表述,与神话的客观性相关联的并非玄学实在和经验-心理的实在,而是神话本身所造就的实物及其实现客观化的方式。[7]原初人民创造了神话并反映在实物载体上,由此完成了一级编码。美国作为一个欧洲移民国家,它的早期文化继承了欧洲的主流文化,发源于欧洲传统的清教文化。英雄史观在西方社会主流意识中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英雄人物自古希腊时期就是神话的描述和赞颂对象。作为原始社会的精神财富,希腊神话以口头或文字形式讲述有关古希腊人的历史,并通过原始初民的口头相传形成基本规模,其中“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人物比比皆是,他们经受了无数的考验,穿越了历史的长河,以一种英雄主义价值观在一代代英雄身上闪着光芒。因此,我们可以将通过早期口述流传下来的希腊神话英雄形象视为美国英雄形象的一级编码。而从英语语言学的发展来看,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言分支。从词源学角度分析,现代英语中hero一词的词源为:现代英语hero(单数)heroes(复数)<中世纪英语heroes(复数)<拉丁语hērōs(单数)hērōes(复数)<希腊语h rōs(单数)h rōes(复数)。在拉丁语中,hērōs一词的寓意为“具有非凡力量或勇气的人”(man of superhuman strength or physical courage);而希腊语中的h rōs一词则意为“半人半神”(demi-god),这源于原始印欧语词根“ser-”,意为“照看,保护”(to watch over, protect)。因此,从印欧语系的原始词根到希腊语的半人半神这一神话里的英雄形象,乃至拉丁语里描述的非凡之人,英语中hero一词从源头上诠释了美国英雄形象的二级编码。而美国最早期的古典文本正是首批移民者冒险与挫败的英勇纪录。“美国小说之父”詹姆斯·费尼莫·库柏笔下的英雄人物“犹如古希腊雕塑被赋予了生命”,他在边疆冒险小说《拓荒者》中塑造了纳蒂·班波这一勇敢善良的英雄猎人形象。纳蒂·班在森林中以狩猎为生,与印第安人友好相处,英勇救过法官的女儿,并最终走向西部拓荒生活,他诠释了美国梦在当时人们身上的充分体现,可以说是美国英雄形象的三级编码。而美国英雄形象的N级编码则是好莱坞的英雄主义电影,其塑造了多种多样的英雄类型,例如《勇敢的心》中驰骋沙场的史诗英雄、《西部往事》中开疆僻壤的西部英雄、《终结者》中拯救人类的宇宙英雄、《蝙蝠侠》中行侠仗义的都市英雄等等。
(四)功夫与英雄的N级编码
步入21世纪之后,功夫电影已经成为好莱坞炙手可热的影视形象类型。脍炙人口的功夫电影有《尖峰时刻》《致命罗密欧》《卧虎藏龙》《霹雳娇娃》等等。这些电影中一个个侠肝义胆、身手不凡的“功夫形象”,正是植根于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积淀,将中国武术文化、精神N次编码从而创造出电影舞台上的一种视觉奇观,呈现出传统西方动作片所没有的动作之美。中国的“功夫形象”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为美国动作电影注入了新鲜血液,承载着中美文化精神的融合。好莱坞塑造的“功夫形象”不仅深化了美国英雄主义的“所指”内涵,而且还为其“能指”外延注入了新的内容,即东方侠义精神。刘若愚总结的侠义精神有助人为乐、公正自由、忠于自我、勇敢诚实、重信重义、慷慨轻财。[8]虽然中西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不同,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共享人类的某些共性价值观,例如对正义的坚持、对自由的追求、对民族、社会的博爱。这些中国侠义精神和西方英雄主义所共有的价值观念反映了人类的共同信念,形成中西文化思想上的沟通,超越了时空界限和文化差异。
(五)“N级编码”的启示
文化符号学的N级编码理论体现了各级文化发生的先后次序和强大的文化贯穿力,逐级深入文化内核直至取得最原始的文本密码。这种生成性的符号叠加体系还原了文化“第一现场”,形成一种大时空大文化视阈下的文化编码探索。功夫形象作为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也承载着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热的现状加之美国梦的危机使得美国视觉文化不断取材丰富的中国文化素材。文化符号学的“N级编码论”在视觉文化领域演练了其强大的文化溯源功能,对当下文学创作以及文化创新提供了指导和启发,即对深层文化编码的充分调动能够更容易获取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无穷的作品张力。[9]但其方法论意义不应局限于视觉文化领域。如果能将这种理论实践于更多的文化文本,就能更大限度地启发文化和人文的内在创新力量。
结语
作为世界最受欢迎的中国文化符号,美国电影中的功夫形象是美国电影人对中国功夫和美国英雄这两大中西文化符号的N级编码,它不但以中国侠义精神拓展了美国英雄主义的能指,而且以中西共享的人类价值观深化了美国英雄主义的所指。与此同时,“功夫形象”对于中国文化传播范围的扩大、传播效果的增强以及中西文化交流与认同的促进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日益频繁的中美文化交融必将推进中美文化符号的更深层次N级编码,促进彼此在理想、信念、价值观、行为方式等各个层面的文化认同,有利于实现双向双赢的跨文化交流。
[1]拉洛兹.用系统论的观点看世界[M].闵家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75.
[2]David Desser.The Cinema of Hong Kong:History,Arts,Identity[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39.
[3]姜智芹.美国的中国形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51.
[4]马克思·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48.
[5]叶舒宪.文化符号学-大小传统新视野[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6.
[6]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518.
[7]恩斯特·卡西尔.神话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6.
[8]刘若愚.中国之侠[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4-7.
[9]叶舒宪.文化与符号经济[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51.
李甫洛娃,女,江苏连云港人,淮海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苏州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博士。
本文系连云港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6LKT75)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