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雀东南飞》叙事结构特点
2016-11-22王军孟琳
王军++孟琳
摘 要:本文试从《孔雀东南飞》的叙事结构入手,深入分析归纳其特点,以更加全面的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并为我们的文艺创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叙事结构;双线;呼应;详略得当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01
一、前言
《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共有357 句,1785 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被赞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孔雀东南飞》不但代表了汉代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而且在中国叙事诗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其人物形象塑造光芒万丈,影响深远,但其实作品的叙事结构也很有特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二、叙事结构特点
(一)双线交织的情节组织
诗篇通过两条线索的交替发展,将矛盾不断推向前进,使人物性格不断丰富,主题不断深化。诗篇的全部叙事是以焦仲卿、刘兰芝与封建家长的矛盾、冲突和他们两人间的感情纠葛组织起来的。这两条线交替发展,使诗篇的结构显得非常严整。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焦仲卿刘兰芝与焦母刘兄的尖锐矛盾这条线索,在文中共有四次冲突:第一次,在焦仲卿求母亲一段,通过焦仲卿与母亲的对话表现出焦母对儿媳刘兰芝强烈不满,焦母认为刘兰芝“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由此揭示了矛盾。第二次,在刘兰芝上堂辞别婆婆一段,通过刘兰芝在堂上拜别婆婆嘱咐小姑的真切言语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有情有义和焦母的蛮横无理。第三次,刘兰芝回家后一再推辞县令太守的提亲,坚守和焦仲卿的约定。突出表现了刘兰芝的坚贞品格和其兄的唯利是图。第四次,焦仲卿拜别母亲,“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已然下定决心与心爱的人共赴黄泉,而焦母却劝导儿子另娶,这段精彩的人物对话表现出焦仲卿的重情重义和焦母的蛮横顽固。这四次冲突贯穿全文很好地把情节组织了起来。
诗篇的另一条线索是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感情纠葛。诗篇一开始便交代了人物间的关系。兰芝对仲卿,可说是怨其家而爱其人。她信赖地向仲卿诉说了所受的虐待:“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怨愤地提出:“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的建议。一个尖锐的家庭矛盾便摆在了仲卿的面前。在这之后,诗篇安排了三段,即三个离别的情节,表现了两人间感情的纠葛。第一次,在焦仲卿替妻子求情:“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但焦母:“槌床便大怒”断然拒绝,仲卿回房与妻子话别。通过两位主人公的对话表现出了刘兰芝对丈夫的懦弱似有抱怨但终归是爱的复杂感情。第二次,在焦仲卿和刘兰芝大道口离别,通过主人公同车、耳语、发誓等一系列动作语言表现出两人之间真挚的爱情。第三次,在刘兰芝被兄长逼婚与焦仲卿最后诀别。焦仲卿刘兰芝两人由抱怨而相互谅解并最终相约殉情:“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两人的对话表现出他们以死来反抗世俗压力和捍卫真挚爱情的决心。
诗篇通过这两条线索的交替发展,将矛盾不断推向前进,使人物性格不断丰富,主题不断深化。
(二)前后呼应的细密结构
诗篇中许多处采用前后呼应的手法,如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如此以比兴开篇,借物喻人。结尾处“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同样用比兴,前后遥相呼应。再如诗中兰芝被遣归家,与焦仲卿在大道口离别时相互发誓说:“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后来仲卿听闻妻子被逼要再嫁,赶来相会时仍引当初两人磐石蒲苇的誓言责问妻子,这又是前后呼应手法的妙用,很好的突出了焦仲卿与刘兰芝感情的坚贞。
《采菽堂古诗选》曾指出:“凡长篇不可不频频照应,不则散漫。篇中如十三织素云云、磐石蒲苇云云,皆是照应法。然用之浑然,初无形迹故佳。乃神化于法度者。”
(三)详略得当的叙事安排
开篇即于兰芝感慨的话语中,揭示了矛盾:“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不过多叙述细节直指焦母对儿媳百般刁难,使故事情节开篇迅速进入正题,调动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节省笔墨。这样“开门见山”式的叙事方式在我国古代诗歌作品中确是独树一帜的创新,得到了历来无数学者大家的一致赞叹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道:“作诗贵剪裁。入手若叙两家家势,末段若叙两家如何悲恸,岂不冗漫拖沓?”。同时,文中重要情节往往不惜笔墨铺陈详写,如兰芝被遣归家前的梳妆:“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极是详尽,这样才能突出兰芝的样貌标致更突出了对婆婆蛮横无理的抗议和示威。
三、小结
这首诗千百年来被文人学者所称道,其原因不仅是故事悲情而感人,更因诗中精妙的艺术手法。本文通过浅析作品叙事结构特点,再次全面体会其艺术魅力,并为我们的艺术创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采菽堂古诗选》陈祚明、李金松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12出版).
[2]《古诗源》沈德潜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7出版).
[3]《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朱大刚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