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
2016-11-22罗金财陈玉辉
罗金财 陈玉辉
抽血、量血压、做B超、上胃镜……家在福州市的刘益晶(化名)女士,一通“折腾”后,一份体检报告就递到了她的手上。翻开看看,那些专业术语和化验单上升下降的箭头,让她这个外行眼晕。尤其是一些项目的指标处于临界点,有的又以阴/阳表示,更是让刘女士现场“雷倒”。
指标正常不代表“没病”
体检指标未超出正常值,不代表绝对正常。目前,大部分体检指标的设定是根据疾病标准而非健康标准来定,换句话说,体检指标正常只能说明身体状况达到60分的及格标准,却不能说明身体是健康的。
“阴性”“未见异常”“完全正常”……看到体检报告这类结论时,受检者千万不能松“一口气”。看体检报告不只是看有没有病,还要看有没有得病的风险。报告是静态的,人是动态的,体检指标是因人而异的。比如血脂、胆固醇指标的正常值标准仅仅针对健康人群,但对于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人来说,这样的数据可能就是一个危险的状态。此外,许多传染病都有一个潜伏期和“窗口期”,在体内产生抗体或出现临床症状之前很难确诊。
体检中,一些体检者的检查指标处于“临界值”,虽然没有达到致病程度,但也为健康敲起了警钟,比如空腹血糖6.1-7毫摩尔/升的人,可能是隐性糖尿病患者,不一定要吃药治疗,但饮食结构的调整、运动量的增加都是必要的。复检时要特别留意这些曾处于临界值的项目,如果没有下降,就应去专科做进一步检查。
指标异常不代表“有病”
指标数据不在正常值内,也不代表一定有病。对体检报告中的阳性结果过度焦虑完全没有必要。要拿出以前的体检结果作对比,如果某些指标突然升高,则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复查,再做疾病分析。
最常见的,例如休息不好转氨酶会增高,但不代表受检者就是“有病”。体检的许多指标本身就是处于一个动态水平上,体检测到的是一个瞬间的数值,不能作为诊断疾病的完全依据。以空腹血糖为例,超过正常值范围并不能诊断为糖尿病,因为情绪紧张等原因也可造成牛理性增高。因此,还需曼复查及进一步做餐后两小时血糖、糖耐量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才能确诊。
当然,对提示阳性的指标,一定要足够重视,这说明身体某项指标不在正常范围内。体检中数值高于上限,但没有超过太多时,可近期到相关专科复查;如果指数依然高,那么一个月后再去检查,注意观察动态的数据。例如,体检前或者体检时有急性肠胃炎的人,如果CA199偏高,那么身体恢复正常后一定要复查。如果半个月后的检查恢复正常值,且身体没有特殊状况,保持常规检查就可以了。
最是惶恐“临界时”
现在,生活是越来越好过,可身体却大不如以前,各种亚健康症状缠身已然不再稀奇。因此,检后总是有人欢喜有人忧,谁谁血压高了,谁谁有状况去科室做详细检查了……很多人甚至害怕体检,尤其是体检指标呈现“临界”异常时。
当然,很多疾病是需要多次复查才能知道结果的,不能单凭一次体检结果异常就下疾病定论。即使每年体检都没问题,也应该把以前的体检报告保存起来,作为以后体检报告的对比参考。人的健康需要定期维护,及时排除“风险因素”,体检的重要性也在于此。如发现身体异常应该进一步确诊,并抓紧时间治疗,确保不留后患。
体检检查手段有其局限性,体检报告只是体检当时的数据,而体检当时的身体状况很可能因为一些人为因素或客观因素而受到影响。因此,拿到检查结果应该积极咨询医生,并将个人的家族病史、生活习惯、食物耐受等信息告知医生,积极配合体检中心的健康管理。医生不仅可以结合个人的生活习惯、家族遗传以及其他相关指标来分析、提醒并给予有用的建议,还能告知检查的项目是不是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