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的思政课堂 你知道多少?

2016-11-22陶春

中国教育网络 2016年8期
关键词:思政课马克思主义思政

文/陶春

新型的思政课堂 你知道多少?

文/陶春

提起思政课,你会想到什么?是艰涩的专业名词,还是深奥的理论?去年8月,中宣部、教育部发布《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后,高校的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步入了新的阶段。2014年,“慕课”开始进入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领域,虽然势头没有其他领域那样凶猛,但也可以说迅速兴起,在一些名校的示范影响下,各地院校紧随其后。随着“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兴教学模式活跃于高校思政课堂,各高校都陆续地挑战马克思主义教育新模式。

翻阅近期国内教育信息化的新闻,每期大媒体少不了对思政课堂的报道,“大班教学”、“老套的授课内容”、“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单一的考核方法”慢慢地从传统思政课的课堂上淡去。一起进入下文,围观各高校创新思路下的思政课堂。

现象:“翻新”思政课的热潮

代表一 辩论

“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是否过时了?”“马克思主义不是预言和观点,而是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人们可以在其基础上不断延伸扩展”“马克思主义到底能给我们每个个体带来什么?”“他的思想指导我们在人生中的痛苦面前怎样坚持理想和继续前进”……

不间断的质疑激辩,不停息的热烈掌声,可容纳百余人的教室里座无虚席。这是长春师范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关注成长沙龙”现场。长春师范大学“青马工程”实施4年多以来,以新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带动了全校师生的“学马热”。600多名学员、4000多名会员、1万余人次参与110多场沙龙

除了日常教学,“青马工程”组织者利用微信、微博,通过20多个栏目每天给学员推送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章和读物,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网络互动。学生们讨论的问题充满了90后色彩:“马克思是怎样一位‘男神’?”“明明可以靠智商获得金钱和地位,马克思为什么坚持走一条艰苦的人生之路?”

学员韩雯告诉媒体记者,每次在“青马”家园微信群发起话题,往往很快就被刷屏。学员们还自创了“微信听书”节目,自己录制理论解读等内容。此外,“青马读书会”“经典影视赏析”等更是广受欢迎。“图书、电影、微信里到处都有‘马克思’。”韩雯说。

(来自:新华网)

代表二 创新“一体两翼”

刚迈入中国人民大学,一门名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让19岁新生王硕感到新奇又振奋。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王易让大家充分发挥想象和能动性,选择喜欢的方式展现研究成果。

王硕和同学一起花了一个多月,自编自导制作了一部微电影,名为《你的努力就是这个国家未来的方向》。影片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被融入校园故事中。之后的课堂展示上,同学们对影片展开讨论。

为了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活起来”,人大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形成了“一体两翼”的教学模式。据介绍,“一体两翼”中的“一体”即系统讲授、专题教学、实践教学的“三位一体”,“两翼”即“研究型+互动型”教学。在“三位一体”模式中,学校在注重系统讲授基础上,邀请了众多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为学生解析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同时,专设两个学时的社会实践课,指导学生在全国展开实践活动,便于其深入社会、了解国情。

(来自:新华网)

代表三 手机做教具 教师研发手机软件玩转思政课堂

带着手机去上课,不但不会“挨批”,还能和老师一起互动。你相信吗?在各高校纷纷倡导“无手机课堂”的今天,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沈震的课堂上,手机竟然成了教学工具,“上课时,请记得像带教材一样带上手机!”是他班上学生之间的流行语。

这一切,都依托于他带领技术团队自主研发的课堂教学软件平台。因为对于在课前没收学生手机、课下退还的做法,他并不完全赞同。他选择了因势利导,变“堵”为“疏”,将手机作为解决思政课“教学痛点”的切入点和创新点。从2015年暑假开始,沈震筹集资金,带领技术团队自主研发,历时7个月,开发出一套辅助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智慧教学软件平台——中成智慧课堂。该平台通过手机实现师生在线实时互动交流和全程大数据记录评价分析,既能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效率,又能极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2016年春节过后的新学期伊始,中成智慧课堂教学软件平台在北工大“基础课”上揭开面纱,随后在校内多个课堂得到推广应用。

随着智慧课堂教学软件平台的研发,沈震归纳总结出一种新型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全员互动式智慧教学模式,由其英文“Full Interactive Smart Teaching Mode”的首字母“FISTM”音译为“费思课”模式。

“目前,教学软件平台最强大的功能体现在课堂上,其中‘智能考勤’‘随堂测验’‘时问时答’等功能最受学生追捧。可以说,智慧课堂拉近了思政课师生之间的距离。”沈震说,这使得考量教学相长指标有了客观的量化依据,而不是惯常教学实践中的跟着感觉走,凭着感觉来。

(来自:光明教育)

思考:高校思政课的“慕课”教学之争议

其实,如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高校思政课的改革,慢慢地发展起来后,越来越多的年轻老师开始研究学生的需求,用手机、微信等新的手段来活跃课堂。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思政课的改革却是从“慕课”的创新开始的,曾经也是非常火热。对于慕课教学思政课的话题,有学者认为教师可以凭借“慕课”强大的技术优势,在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总体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疑点,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通过问题层次细化及问题逻辑关联,以“微课程”为教学单元,建立“微课程”教学的问题体系,从而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实现教与学的关系重构。

对此,《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刊登的一篇文章,署名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顾钰民的作者提出他的观点。顾钰民认为“微课程”与“慕课”并没有必然联系,并不是只有“慕课”才能采用“微课程”。“思政课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是思政课本身长期实践、并已经取得成效的探索成果,并不是只有在‘慕课’教学形式下才能做到。从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来看,‘慕课’形式的改革并不符合思政课教学规律。比如教学过程基本不可控,其次,从加强思政课队伍建设来看,‘慕课’这一形式带来的结果只会起到削弱作用,基本没有促进作用。再次,从思政课教师教学投入来看,‘慕课’这一教学形式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教师教学投入的变化。‘慕课’改革如果不利于队伍建设这一根本,当然就不能成为思政课改革的理想选择。”

对于慕课、对于微课堂以及各种新型的教学形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观点的碰撞是难免的,尝试新事物过程中的试错也是需要的。但是,哪一种创新的方法相对更好呢?暂且放开深层的探讨,找一个相对简单的方法去检验,我们不妨去思想政治课堂转一转,从学生上课的热情度和欢迎程度便知答案了。

猜你喜欢

思政课马克思主义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