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寿为何四易县名
2016-11-22何胄斌
何胄斌
汉寿为何四易县名
何胄斌
湖南汉寿是个古老的县城。从秦实行郡县制(前221)算起,已有2237年历史。
据明嘉靖《常德府志》、清同治《龙阳县志》以及其他史书记载:龙阳,《禹贡》荆州域也。周为楚黔中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11)秦统一六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秦属地在今湖南境内的有黔中郡和长沙郡,汉寿这块地方属秦中郡索县地。西汉分黔中郡设武陵郡,汉寿属武陵郡索县地。汉顺帝刘保阳嘉三年(134)分武陵郡的索县为汉寿县。三国吴赤乌二年(239)改汉寿县为吴寿县。赤乌十一年(248)析吴寿县东南境内置龙阳县。宋大观年间(1107-1110),改龙阳县为辰阳县,宋绍兴三年(1133)复名龙阳。民国元年(1912),改龙阳县为汉寿县,直至今。
一个小小的汉寿县,其县名为什么总是改来改去呢?如果认真探讨一下,除了政治背景,还有深厚的文化因素,湖湘文化可能是县名变更的主流。
汉寿沅水大桥
汉寿县系西汉分索县而置,源于古索。奇怪的是,无论是秦中郡中的索县地,还是西汉武陵郡的索县地,总是离不开一个“索”字,这里有没有与“索”字相关的名胜古迹?据市县等史志载:古秦中郡原系楚地,范围包括湖南省的大部分,川东、鄂西以及桂部分地区,中心地带在沅水下游。而这个以沅水下游为中心的地区,正是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生活、流放、行吟、落浦和“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地。亡国不久的楚人,爱国情怀很浓,有些不服统治。当时的执政者为了江山之长久、国家之昌盛,认为只有把楚地之骄子——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屈原请出来,以楚制楚,因而取“索”为地名和县名,从而把荆楚文化融入了湖湘文化。可见屈原形象、屈原文化和屈原精神影响之非凡,也可见当时统治者用心之良苦。
阳嘉三年(134)分索县为汉寿县,为什么突然冒出“汉寿”二字呢?据《后汉书·郡国志》载,“汉寿古索,阳嘉三年更名”。“阳嘉”为汉顺帝年号,“汉”是指当时的王朝,“寿”是长久之意。汉顺帝在位时,外戚梁氏擅权,汉室渐衰,故分索县置汉寿,其意义是颂祷汉代江山的长久。信仰、寄托、祝福是道文化德文化的体现,是不同地域、不同观点、不同信仰文化之间的沟通。汉室把美好的愿望寄托于县名的更改,充分说明当时的湖湘文化已经融入儒释道等多元文化的成分,湖湘文化已逐渐形成和成熟。
中华传统文化之“忠孝节义”四字中,“孝”字是排在第二位的。可见孝文化地位之高,这是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必须人人遵循的。可是有的人和有的统治者如帝王则不是这样,即便是自己的父母也要向当了帝王的儿子行礼。但有一位统治者不是这样,他就是三国时期的吴国君主孙权。他不仅不肯接受母亲的朝拜,反而和普通的平民一样,按照祖训按时向母亲请安。孙权的孝行,感动了全国,老百姓都很尊敬吴王,听吴王的话,所以把国家治理得很好。赤乌二年(239),吴太后六十大寿,金银珠宝宫中多的是,吴王不知送母亲什么礼物为好。想来想去,想到了因祝汉室江山长久而更名的汉寿县,何不把“汉”字改为“吴”字,把汉寿县改为吴寿县,寓意吴国之长久,吴太后之长寿,以作为母后祝寿的礼物呢?母后大悦,万民大喜,全国大庆。
吴赤乌十一年(248)析吴寿县东南境置龙阳县。为什么叫龙阳县呢?综合史书上的记载,有以下几种文化因素:一是汉寿以流域形势如龙,县在水之南,故名龙阳;二是以水为龙,县在水南,故名龙阳; 三是百里之内,洞天者一,福地者三,桃源险于山,怒于水; 龙阳偧(多,过分)于水,怀其山; 四是县在阳山之南; 五是常德属邑有龙阳者,故为索县,汉寿孙吴时,以邑有龙阳山(今横山),更今名(龙阳);六是当时有黄龙二现于吴寿县东南,孙氏以为祥瑞,故名龙阳。
以上种种说法,都不外乎一个“龙”字,一个“水”字。自古以来,龙文化和水文化都深受人民之喜爱。龙虽然生得古怪,张牙舞爪,但人们都把它作为吉祥物对待,如瑞龙飞舞、龙凤呈祥;水虽然有时水火无情,但它是生命之源。所以,当时的县名叫龙阳,象征如龙得水,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很看中龙阳这块风水宝地,对龙阳这个鱼米之乡寄托了很大的希望。
宋大观年间 (1107-1110),改龙阳为辰阳。《武陵图经》载:“龙阳,本吴割汉寿之地置,大观中改辰阳,取《楚辞》夕宿辰阳为名,绍兴中复名龙阳。”从上可以看出,这次更名,主要是为了弘扬屈原文化和发扬屈子精神。因为宋朝是受外侮最严重的朝代,连皇帝都被囚,京城也从开封迫迁杭州,官员中多属投降派或无能之辈,迫切需要像屈原这样忠君爱国的人来效忠国家和人民。这样的愿望是可取的。不过,在当时的昏君和奸相面前,即使屈原再世,也可能会步岳飞的命运和下场。
(邮箱:2003xyw@163.com)
(责任编辑:亚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