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精粹
2016-11-22
文史精粹
人民币钞票上为何有“圆点”
人民币钞票右下角(有的在左下角)有带圆点的标志。圆点设计者叫李小川。李小川1979年从部队复员到工厂从事钱币设计工作,他家门口时常有个盲人在卖报,旁边有个小女孩在替盲人数钱,一张又一张的白纸条从盲人口袋里扔出来,李小川上去问是怎么回事?小女孩哭着说:“不知是谁缺德,把白纸条当钱币给了他。”
新版人民币样币
这一幕深深刺痛了李小川的心。他琢磨能不能在流通的人民币上做个标记,让盲人通过手感识别人民币的真伪。这时正值第四套人民币设计,李小川顾不上休息,来到沈阳盲校,向盲人教师请教,盲校教师听说他的来意,都非常激动,3天后年逾花甲的王德顺老师交给他3套盲文数码,李小川选择了其中最简洁的一套。以一个圆点代表数字1,两个圆点代表数字5,三个斜点代表数字0,设计了带盲文币值的钱币画稿,中国造币总公司对李小川的建议非常重视。经有关专家多方论证,决定用在人民币钞票上。(文/宗和)
“俸”“禄”不是一回事
平时,大家习惯于将“俸”和“禄”连用,但在古代,“俸”和“禄”差别相当大。
在《论语别裁》里,南怀瑾曾探讨过“俸”和“禄”的不同,他说:“‘俸’等于现在的月薪,‘禄’有食物配给。禄位是永远的,所以过去重在禄。”如果再细分,“俸”指钱币,又称俸银或俸钱;“禄”指谷物,又称禄米,所以,史料常以俸银和禄米来计算官吏的俸禄。
具体到每个朝代,官员的俸禄发放形式又各有不同。据考,战国至秦朝,官吏的俸禄以禄为主,粟米充当了各级官员的“工资”。至两汉,官员俸禄开始正规化,官吏职位的高低和俸禄的级别以“石”表示,俸禄以斛为计量单位(每斛约合130斤),按月发给粟米。共有16等,万石官月俸350斛,百石官只有16斛。县令为千石至六百石官,每月90-70斛。这一时期,官员的俸禄由俸钱和禄米构成,二者各占一半的比例。魏晋时实行九品中正制,俸禄的形式也一改从前钱谷各半的形式,为帛、粟、钱各占三分之一。所谓的“帛”就是丝织品的总称。隋代官俸又恢复了两汉时期以粟米计算俸禄的方式。唐朝的俸禄形式则变得灵活,俸禄里除了传统的俸银、禄米外,还加上了田。除正常的俸禄外,官员还可领取薪炭、绸缎、纸笔及雇用人员的俸料银。
从唐朝中期开始直至明清,官员的俸禄构成以货币形式为主。唐开元年间,开始尝试将各种粮钱合为一起,以月俸为名,随月发放,月俸已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工资制了。此后,“俸”钱渐渐占了主导地位,“禄”米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直至今日。
(文/郭灿金)
孔子为何不入戏
我国的数百个传统戏曲剧种,舞台上表现孔子的作品极少。查遍宋元明清以来数以千计的剧目,只发现两种:一是明传奇《麒麟记》,内容大致为,孔子因不满鲁国执政者季桓子所为,周游列国,到处遭冷遇,甚至绝粮,后仍归鲁国聚徒讲学。剧作者署名“寰宇显圣公”,可能是孔氏后裔。此剧现存有明万历刻本,藏于北京图书馆。遗憾的是,这部作品已残缺不全,原刻本只有前39出,下面的缺佚已无从查找,难见全豹了。
孔子画像
另一种是明清之际无名氏的传奇《九曲珠》。此剧演孔子道逢采桑娘,被厄于陈、蔡间事。故事来源可能是宋代彭乘的《墨客挥犀》。《曲海总目》 《曲考》《今乐考证》《曲录》均见著录,可惜今已佚存。
何以反映孔子的戏曲如此之少?兴起于宋元时期的戏曲,是一种以娱乐为目的的市井文化,而孔夫子是圣人,文人断然不能把圣人搬到戏台上,让其成为娱乐大众的笑料。因而孔子的形象很少出现在戏台上。
到了清康熙初年,皇帝颁诏,禁止演孔子及诸贤(清徐珂《清稗类钞》)。因为帝王禁止,律有明条,各地命官无不遵守。时有徐州知府,发现有优伶在戏台上扮演孔子,“立拿班头重惩之”。
鉴于此,清代戏曲虽然勃兴,爱好戏曲的文人墨客却多不敢用戏曲形式来表现这位“至圣先师”,以免有亵渎孔圣人之嫌。至于优伶,慑于朝廷禁令,更不敢贸然扮演,成了积习的规矩,一直沿袭下来。
(文/甄光俊)
知县并非都是“七品官”
封建社会官分九品,每一品又有正、从之分。豫剧名家牛得草领衔主演的豫剧《七品芝麻官》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电影后,很多人误以为县令都为“七品官”。其实,知县也是分等级的,古代县令并非都是七品官,有的甚至高居正五品。
中国的县在政区建制,开始于春秋时期。那时,秦、晋、楚等国在新兼并的边地设县,后来又推行到内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县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单位历时两千多年不变,直到今天。“县令”的称呼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之后,改变了以往类似于封邑制度的县制,遂有了后世县制的雏形。此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县官”的称谓也有所不同:县令、知县、县尹、县长等。
古代的知县确实大多官列正七品,但历史上不少朝代都有“例外”。古代京城所在县叫“赤县”,这儿的知县品秩从优。隋朝京城所在的大兴(万年)和长安,东都所在的洛阳和河南,四县知县都是正五品。金朝中都所在的宛平和大兴,知县都是从六品。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各县按人口多少分等,江北六千户以上和江淮以南三万户以上,都划作“上县”。“上县”的知县都是从六品。明太祖朱元璋时,开始按经济发展状况区分县等,每年征收田赋满十万石的县称为“上县”,知县也是从六品。清代,全国共有1000多个县,其中4个地位特殊的县,其知县均官居正六品。这四位“六品县令”分别为北京顺天府所辖的大兴和宛平县令、盛京所在的承德(沈阳)以及孔子的家乡曲阜县令。(文/冯忠方)
戏曲中的知县形象
(邮箱:chenjianxin1123@126.com)
(责任编辑: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