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溯 成长 战祭演出

2016-11-22布什·布娜南

台声 2016年17期
关键词:阿里山族人族群

追溯 成长 战祭演出

邹族群

排湾族群简东明(左),与嘉义县阿里山乡邹族群村长陈福来

特约主持人

布什·布娜南

布什·布娜南 排湾族群,汉名郭惠贞,女。台湾《工商时报》资深记者、项目经理,专门关注台湾少数民族的民宿经济、文化传媒,以及文创产业。现为社团法人“台湾原住民族传播媒体暨文创产业研究发展协会”三农推广发展台湾联合协会理事长。

邹族群,在很早以前的文献资料中被称为曹族群,为台湾少数民族的一支。邹族群只有6000多人,主要集中在嘉义县阿里山乡,其次为高雄市三民区,高雄市桃源区、南投县信义乡等地也有零星分布。

历史

邹族群分为3个语言群:阿里山群(邹语)、四社群(沙河鲁阿语)和简仔雾群(卡那富语)。人们耳熟能详的台湾歌曲《高山青》中所唱的“阿里山的姑娘”“阿里山的少年”指的就是阿里山邹族群的儿女们。

阿里山的邹族群早于3000年至4000年前已抵达台湾岛活动。邹人相信所有的人类都是由邹人的天神(hamo)所创造,早在传说中的大洪水之前,邹人已活跃在嘉南平原一带,后因生活习惯及适应狩猎环境乃逐渐移入深山。早在1650年,荷兰人的文献资料上就出现了达邦(Tapangh)和特富野(Tivora)等地名,可以确切知道370年前这两地已建立部落。

邹人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都以口述或乐舞传承及传达其文化。如神话故事,主要传述邹族群“创世神话”“洪水神话”“太阳神话”及“矮人传说”。其中,“矮人传说”在邹族群中传播普遍。

邹族群又分为几大类,包括大社、氏族、联合家族、单一姓氏家族等。其中,大社由几个氏族联合组成;氏族由几个联合家族组成。可能有血缘关系,也可能没有血缘关系,同一氏族之间禁止通婚;联合家族由几个单一姓氏的家族组成,共有耕地、河流渔区、小米祭祀小屋(又称“粟祭屋”);单一姓氏家族,例如特富野社的安家是本家,由安家分出武家与杨家。而郑家与田家又是安家的养子,同氏族,不得通婚。达邦社的庄家与温家、杜家与杨家共同一个小米祭屋,属于联合家族,亦不能通婚,猎区、渔区可共同使用。由联合家族推派的长老共同主持长老会议是邹族群部落的最高决策单位。头目依长老会议指示分派工作,并赋于每一个联合家族责任与任务。

邹族群没有阶级制度,却有几个特殊地位的人物。包括头目、征帅、勇士。头目由其一家族固定承袭;征帅是争战、猎首的指挥官,有可能是头目,如果战事频繁,会有好几个征帅。勇士是在战场上有特殊功勋的族人。

排湾族群简东明(右一),与嘉义县阿里山乡邹族群村长陈福来(中)参加台北花卉博览会

因为传统的价值与社会制度已被行政体系的运作所取代,只有在传统祭典时,头目、征帅家族的地位才会被凸显出来,没有了战争,所谓的征帅、勇士已不复存在,倒是家族长老的地位依然屹立不摇,年轻人对长辈的尊崇不仅表现在文化上,也表现于日常生活当中。

《回梦》(Lalaksu)音乐剧发表,广受好评,在华山文创园区首演时台湾地区原领导人马英九夫人周美青还特别莅临现场观赏及嘉勉创作者及全体演员

战祭

战祭,是每年邹族群传统文化祭的年度盛事。

1994年8月1日,台湾通过少数民族正名,恢复台湾少数民族传统姓名,以及恢复部落地方命名、各族群传统文化活动。台湾“原住民族委员会”订定各族群岁时祭仪日期,让同族群者共同联合举办祭典活动,当天该族群的民众为了举办岁时祭仪都会放假一天回部落庆祝节日,而邹族群订在每年3月间举办战祭,当日全部的邹人也都会回部落参加祭典。

2008年,邹人扩大规模举办战祭,全邹族群的男性集合在一起,进行热闹的歌舞祭、路祭和婴儿初登会所在内的祭典仪式。在数百年前,阿里山一带还有战争时,邹人经常需要进行战斗,当邹族群勇士胜利归来时或是有重大贡献就会举行战祭。

战祭祭仪现在是邹人的年度盛事,主要是向天神表示他们的敬意,有出战前祈求战争胜利与部落团结的深意。过去战祭皆由头目决定是否举办与举办的时间,目前则由达邦、特富野二社轮流举办,日期多订于每年公历的2月15日。

战祭的正典包括迎神祭、团结祭、路祭、家祭及送神等。祭典是由手持神花石斛兰的进场揭开序幕,接着邹勇士手持生命之火的圣火,恭迎至库巴的广场,此时各家族勇士身着鲜红亮丽传统服饰展开迎神祭。勇士在广场旁的神树赤榕树前,宰杀一头乳猪(过去都是以山猪献祭),邹人相信赤榕树是战神下降的天梯,以刀沾猪血涂抹在神树上,以祭天神,并登上神树砍除树枝,意味为战神修整天梯,场面庄严肃穆。随后,勇士们配合舞步齐唱迎神曲,歌声宏亮轩昂响彻山谷。这种邹人独有的舞步与唱法,十分特别,受到国际学者珍视。每年到了邹人战祭时,会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宾客前来瞻仰。接下来的团结祭中,各氏家族奔回各自的祭屋取出粟酒、米团,途中并不断呼啸以告天神,先对战神祭酒,再将酒混合给勇士们共饮共食,象征团结之意。此时,将男婴送入库巴,接受幼儿周年礼,接着进行成年礼、路祭、家祭、送神祭,正典即告结束。而夜晚的联欢舞会,通常在下午三四时开始,一连3天通宵达旦狂欢,此时歌舞中依性别、族群有兴趣者的宾客亦可以加入,惟须以诚敬之。

傍晚举行的战祭歌舞活动,长老们会带领族人举行歌舞祭,歌舞祭以各式歌曲,赞颂战神及祖先的英勇事迹,年轻的族人可以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部族的历史文化、社会伦理与先祖的智慧。各氏族也会互相礼赞,表达彼此之间的紧密联系。直到最后一天的午夜前,全体参与的男子,在头目及长老的带领之下进行结束祭,一齐唱颂祭歌,而后将广场上的火堆熄灭,战祭祭典正式结束。

邹人的战祭仅允许成年男性参加,过程有许多禁忌。女性通常不被允许参加此类祭典,甚至接触到部落棚屋也被视为禁忌。在棚屋内,男性成员们做出部落决策,长老会教导年轻人做人处事和传授打猎技能和经验。祭典在“神灵回到天上”后的祭仪,女性可以参加,邹人要吟唱更多欢送神灵的歌声送灵,要让天神开心地离开,不要逗留在人间。

新出生的男婴在祭典中首次进到棚屋内让长老认识,邹族群男孩必须通过“鞭打通路”才算成年,部落的长者们在鞭打他们的祭仪中,提醒其为成年部落成员的责任。

《回梦》

邹族群演出前与祖灵祭仪方式

邹族群居住在深山偏乡中,许多名人包括汤兰花、高一生都以不同形式为了改善邹人生活,适应新的社会,做了很多公益。台“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于 2011年10月1日起,一连10天,以舞台剧《回梦》(Lalaksu)纪念在台湾日剧时期的邹人高一生,将其传奇故事搬上荧幕,并委由台湾少数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乐舞团队“原舞者”创作,也作为其开团成立20周年的成果。《回梦》发表后,广受好评,在华山文创园区首演时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夫人周美青还特别莅临现场观赏及嘉勉创作者和全体演员。这部戏的所有演员都来自阿里山邹族群,是一个非常具有意义的演出。Lalaksu是邹语“杜鹃山”的意思,“杜鹃山”位于阿里山特富野部落东边,是邹人耕作地,也是部落族人出征与狩猎的必经地。

《回梦》也是高一生在狱中写下的一首歌,歌中传达着对遥远家乡的无限思念。舞台剧《回梦》特别邀请高一生的次子高英杰出演,扮演高一生老年的角色。舞台剧第一段回顾了高一生在部落里成长、接受成年礼的故事。第二段描述了高一生在推动部落进步的过程中,面临政权转变,为了族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第三段则邀请高蕾雅扮演高一生的女儿高菊花,唱出动人的、由高一生创作的《长春花》,借以缅怀高一生,也抚慰了其在人生当中所遭受不平对待的悲伤心情。

对于父亲高一生的记忆,年迈的高英杰仍旧清晰。在家里的时光,高一生时常与子女一起哼唱自己创作的歌谣。当时族人与社会大众对于高一生有很多不谅解,这些在高英杰与家人的心理上或多或少蒙上一层阴影,但他们坚信父亲绝对没有做出对不起族人的事。如今,随着事实一件又一件地被揭晓与发现,高一生对于族人的贡献才得到肯定,这对高英杰和他的家人而言,是最好的安慰!

猜你喜欢

阿里山族人族群
从彭阳姚河塬卜骨刻辞看西周早期西北边域族群关系
(21)新航线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归来吧!精灵(大结局)
浅析不同层次的认同是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大陆阿里山”春正浓
阿里山
重建了506次的大索桥
死亡谷里的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