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文创!
2016-11-22作者丨洪琳茹台湾云林科技大学
作者丨洪琳茹 台湾云林科技大学
文创,文创!
作者丨洪琳茹 台湾云林科技大学
近年,两岸吹起一阵文创风。
在大陆,从北京的798、上海的田子坊,再到杭州西湖、厦门曾埯厝,乃至于广州客村地铁站旧纺织厂,都纷纷设立起文创园区。
在台湾,年轻人拎着一卡皮箱做一些小手工艺生意,卖起自创的布包、手作小物,有的开起独立书店,更有高挂文创招牌开起咖啡店。然而,在刮起文创风之前,就有咖啡厅在原有的事业形式上加上文化与创意。
那究竟文化创意产业是什么?查询维基百科可见,2014年的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展活动中有如下定义: “文化创意”即是在既有存在的文化中,加入每个国家、族群、个人等创意,赋予文化新的风貌与价值。
台湾的文创产业与社区运动促使汇流成功
事实上,台湾能够厚植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不仅仅只是由于青年创业的风潮,更重要是台湾从80年代开启的地方研究的复兴,加上90年代以后社区营造、青年返乡、文化资产保存等风气的盛行。
大量分布在城乡社区的新兴组织,包括社区组织、为传承地方文化并开拓公共领域的社区大学以及其他相关的NGO组织,在地方长期耕耘文化、复兴传统技艺与地方知识,这些经过精密耕耘的文化资讯与网络关系,提供台湾年轻人返乡或进入农村机遇,成为台湾发展地方文创产业。
特别是在“九二一”大地震后,重建团队大量进驻灾区,采用社区营造方案与在地文化、产业经济相结合的方式,推出各式各样的新兴事业。透过大量的社区营造方案进入社区,一个社区营造到最后面对的仍是社区的经济产业问题,从一级产业(种植)到二级产业(加工),加上第三级产业(品牌行销)。
洪琳茹于2013年2月,在陕西榆林市参加当季盛典牛王会
南投埔里纸教堂就是一个成功案例,它原本是一个纪念震灾的教堂,现在积极开发纸类产品、推动观光产业,运用复育青蛙生态作为故事行销宣传。
老旧建筑再利用也是导入文创产业的绝佳处所,老旧建筑本身就适合用于故事,而且也是蕴含当地人生活文化的历史空间。
例如台北大稻埕就是一个文创聚落,有咖啡厅、替代空间、文创小店,聚集年轻人创意所形成的文创产业聚落。除了当地政府的鼓励与资源挹注提供平台,让有心创业的年轻人可以在舞台上大展身手。
透过旧街道空间的活化再利用,让老旧建筑风华重现。台南的神农街就是以此为基础,成为台湾一个指标性的文创聚集。在厦门就以台南神农街为成功案例典范,将就渔村。
大陆的地大物博与多元融合为文创提供无限可能
相对之下,大陆的文创产业型态目前仍以官方规划为主,但民间已经可以看出生气勃勃的强大生长力量,这些可从尺度、速度、态度3方面观察得出。
陕西农村与湖南农村、云南的乡间文化建筑风貌殊异,光凭地理尺度之差异性,南北、东西截然不同的社会文化,这些差异性本身就是可观的文化资产。当然,在发展文创的路上,也需要对传统文化、建筑等进行保护。
而上世纪80年代后崛起的一代,他们是在改革开放后成长的独生子女,表现的企图心与自信心更强,表现在文创产业上就是商业性格更强一些,也更具生机和活力。
然而过分追求功利主义的文创产业,可能会让创意抹煞其本身文化——建设社会公共道德的美意,所幸的是大陆近年蓬勃发展的公益事业,对社会包容度、公共道德的倡议,提供了社会伸展与包容多样文化的可能性。
自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大陆的环保及公益组织大量兴起,在倡议公益价值之上,文创风气、青年创业同时与公益的目标汇流,创业与创意、公益的界线正在交互呼应。
目前北京中关村已经已成创客、创意、创业相互影响的新兴聚落,不少年轻创业的朋友会聚集在此。这些创客青年们共享创业基地的“共好空间”规模超乎台湾想像,也值得台湾的年轻朋友前往取经。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社会综合软实力的展现
回到台湾的经验,社区营造最终理想是人自我意义的实现。对生活理想的追求,小清新或者生活里的小确幸,是一种在经济停滞、青年贫穷时代的调适心态,在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我们看到了这种时代的预示。
这一种台式文创的小清新,乐观的看,是青年人尝试在主流就业外发展自己的兴趣,透过专长自我实现以其作为一种事业,代表一种社会容许青年人选择的道路。悲观地来看,是台湾一种经济荣景不在的自我安慰。
不过长期来看,经济发展并非无止尽、无上限,全球化时代传统制造业产业移动势必流向更低成本的国家和地区,此时台湾文创产业的崛起,也代表台湾走入晚期工业社会的一种新的道路。
中国大陆正在面对经济增长趋缓带来的社会影响,文化创意产业极有潜力作为未来提供就业与支持经济的支柱,文化本身即象征着生活模式的价值呈现,而创意则隐喻着打破思考框架的约束。
从一些方面来看,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也是大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文化与经济转型的呈现,为大陆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洪琳茹于2015年8月,在浙江兰溪诸葛村参加2015年创意中国研习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