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凉州花灯的传承与保护
2016-11-22李万兴
李万兴
(武威市凉州区和平镇综合文化站,甘肃武威733000)
试论凉州花灯的传承与保护
李万兴
(武威市凉州区和平镇综合文化站,甘肃武威733000)
凉州是古代丝路重镇,历史文化遗产深厚,凉州花灯便是其中之一。作为一项传统手工艺,凉州花灯制作在民间传统文化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笔者对凉州花灯传统手工艺进行了长期调查研究,针对这项手工艺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进行研讨,并提出相应可行性对策,对于有效保护、开发凉州花灯传统文化资源和挖掘本地区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具有积极的作用。
凉州花灯;传统手艺;地方文化
凉州花灯传统手工艺制作形式可追溯到汉代,兴盛于唐宋年间,每逢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亦即上元节,宫廷都要举行盛大的张灯结彩仪式,后流传于民间,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自唐朝盛世以来,凉州花灯以神奇的传说和历史渊源,形成了春节期间地方民间传统文化体系中独特的工艺特征、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今天,作为一项重要的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传承和保护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凉州花灯的历史渊源
放花灯(宫灯)始于汉代,盛于隋唐。隋唐时,允许百姓放三夜花灯,在长安“西域灯轮千影树,东华金阀万重开”,在洛阳“月下多游骑,灯前绕看人,欢乐无穷已,歌舞达明晨”。宋代皇帝更提倡“家家灯火”、“处处管弦”的全民性闹元宵、观灯、狂欢娱乐活动,从正月十四日持续到十八日。至明代,朝廷还规定“上元日自十一日为始,赐节假十日”,南京每年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只。至清代,从宫廷到民间,张灯结彩更是亮相奢华。每到元宵夜,宫廷设坛祭祀当时天神中最尊贵的太乙神而彻夜挂灯庆典。
据说宫灯与道教神仙术和佛教“燃灯表佛”的虔诚有关系,故从宫廷传入民间,又统称为“彩灯”、“花灯”,即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乡间村野、庙会,城市街道、公园,连绵十里,一片灯的海洋。
(一)凉州花灯的传说与历史记载
关于凉州宫灯,传说神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开元遗事》中记载,唐开元初,玄宗皇帝李隆基在善施法术的百岁道人叶法善陪同下,于正月十五日晚上由长安飞抵凉州观灯,之后又在酒楼饮酒,因当时行色匆匆,身未带钱,便以铁如意作抵押。关于这个传说,现在能看到的较早记载是《太平广记》卷26引《仙传拾遗》中的一段:“开元初,正月望夜,玄宗移仗于上阳宫双观灯。尚方匠毛顺心,结构彩楼三十余间,金翠珠玉,间厕其内,楼高百五十尺,微风所触,锵然成韵。以灯为龙、凤、螭、豹腾踯之状,似非人力。玄宗见大悦,促召师观干糍下,人莫知之。师曰:‘灯影之盛,固无此矣,然西凉府夸夕亚于此。’玄宗曰:‘师顷尝游乎?’曰:‘适自彼来,便蒙急召。’玄宗异其言,曰:‘夸欲一往,得乎?’曰:‘此易耳。’于是令玄宗闭目。曰:‘必不得妄视,若误有所视,蓝有非常惊骇。’如其言,闭目距跃,已在霄汉,俄而足已及地。曰:‘可以观亮。’既睹影灯,连亘数十里,车马骈阗,士女纷委,玄宗称其盛者九之。乃请回,复闭目腾空而上,顷之已在楼下,而歌舞之曲未终。玄宗于凉州,以镂铁如意质酒,翌日命中使,托以他事,使于凉州,困求如意以还,验之非谬。”
这个故事在《广德神异录》中也有记载。《太平广记》卷77行《广德神异录》中根据《仙传拾遗》中的那段记载而写,相同的地方很多。而铁如意质酒的事,《仙传拾遗》写的是唐玄宗,而《广德神异录》却写成了叶法善,前者是皇帝,后者是道士。后来唐懿宗成通进士王槊,根据这个故事又写成了律赋《玄宗幸西凉府观灯赋》(见《全唐文》卷769)。该文写道:“到沓杂繁华之地,见骈阗游看之人。千条银烛,十里香尘。红楼逦迤以如昼,清夜荧煌而似春。”王槊用绮丽的语言描绘了唐代凉州元宵节的夜景,灯月交辉,人影参差,箫鼓喧闻,香麝四溢,真是热闹非常。在唐人小说《集异记》中也有这样的记述。可见凉州宫灯灯会的盛行,凉州宫灯由此而得名。
(二)凉州花灯与黄河灯会
最壮观热闹的是凉州金塔寺黄河灯会,从古延续至今。顾名思义黄河灯会就是取黄河九曲十八弯之意,有“阵排天地,势摆黄河”之称。“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闭春风”,正月十五夜,前来观灯的人们高举着灯笼火把,不知拐了多少个弯,转了多少个圈,也不知走了多少路,从四面八方到灯山门正中进入黄河灯阵,在这神奇的灯的迷宫中盘旋回绕,尽情漫游。据说黄河灯阵是按照《封神演义》中三霄娘娘摆布黄河阵的方法,先扎灯山门一座,悬灯结彩,以立门户,后取中央太极之意,在灯阵中央竖高杆,上挂九莲宝灯、旗幡、吊斗,再用360根灯杆挑起360盏花灯,按九宫八卦之势,分为九座城池,摆成九曲黄河连环之阵。观灯者必须按八卦方位,沿一定路线,方能曲尽其妙,遍踏九座灯城而出。黄河灯阵仿佛一座古代军营,在夜色中显得庄严而神秘,每年元宵燃灯,四方乡民蜂涌而至,“出入门户,连环进退,井井有条”。所以说,没有花灯就形不成黄河灯会,没有黄河灯会就形不成黄河灯阵。
二、凉州花灯的工艺特征和文化内涵
(一)凉州花灯的传统工艺造型特征
传统凉州花灯主要以观赏为主,兼具实用与装饰为一体,体现了凉州人民在元宵节及其他节假日欢庆的气氛和亮丽景色,展现了凉州人民勤劳朴实的精神风貌。传统凉州花灯的形状都是围绕支放蜡烛的主体构件为中心,以糊、扎、剪、刻、缠、绷等手工艺制成,所用材料有竹木、篾丝、纱、帛、柚、绢、纸、麦草等,主要造型有盒子型、五角型、六角型、八角型、圆型、菱型、橄榄型及山水人物、戏剧人物、花鸟鱼虫、十二生肖等仿生类型状和仿形类型状。就其分类而言,传统凉州花灯主要有龙灯、宝莲灯、王楼灯、荷花灯、绣球灯、雪花灯、秀才灯、媳妇灯、和尚灯、菩萨灯、刘海灯、青狮灯、猿猴灯、宝塔灯,还有青牛白虎灯、子鼠金鸡灯、二龙戏珠灯、丹凤朝阳灯、八仙过海灯、西游记灯、十八罗汉灯、孔明灯等。
按凉州风俗,观灯者必从龙灯下钻过,说这样沾了“龙光”,全年都可安安稳稳。又据说龙是多子多孙的吉祥物,且“灯”又谐“丁”,钻了龙灯就可以人丁兴旺、合家太平,这也寄托了凉州人民美好的愿望。
(二)凉州花灯的现代工艺造型特征
现代凉州花灯以电光霓虹灯为主要构件,千变万化,有独立式、组合式、“鳌山灯树”和多层次彩结灯楼的组合,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实用性。其主要以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利用钢架及现代新型装饰材料,经半手工、半机械完成。就其分类来看,主要有程控彩灯、彩车彩灯、农林牧渔灯、导弹升空灯、飞船航宇灯、机器人灯、一帆风顺灯及米老鼠和唐老鸭灯、恐龙灯等科幻、卡通人物灯,主要以宣传企业产品、反映农民丰收景象的彩灯为主。正月初一到十五,满街尽是售卖各式各样花灯的商贩。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机关、店铺都在门前张挂彩灯,各家各户亦概莫能外,明灯相连,装点得凉州城四衢八街,宛如灯的海洋。上元夜晚,万灯竞放,高楼大厦霓虹灯闪灼夺目,姑娘、小伙、孩童打着彩灯满街游走,观灯猜谜。
(三)凉州花灯与灯谜
花灯源于汉代,灯谜的叫法形成于宋代。灯谜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一门传统综合性艺术,用暗示的手法来描绘某种事物的歌谣,又演变成廋辞(即隐语),《国语·晋语》记载:“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这些“廋辞”、“隐语”,就是我国灯谜的雏形。南宋文学家鲍照作“井”、“龟”、“土”三个字谜,并以《字谜三首》收入他的诗集,才有了“谜字”一称。《文心雕龙·谐语》记载:“自魏代以来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后来,一些文人学士把它写在花灯上,常在元宵之夜吸引过往行人,人们在观赏灯的同时进行猜谜,把藏谜语的灯送给猜中者,猜中者再把花灯送给意中人,又有了“灯谜”一称。民间谜语与灯谜不同,即“廋辞”、“隐语”属于民间谜语,是以事物的形体、性能、动作等特征隐射,运用拟人、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述谜底,它属于事物谜。灯谜则属于文人谜,一些文人雅士把谜语运用于诗词之中,用诗词做谜面的叫“诗虎”,猜谜就叫“射虎”或“打虎”。因此说,谜语又是诗词的组成部分,多以四句形式出现,讲究押韵而有节奏,如“一时欢乐一时愁,想起千般不对头,如若想的千般到,自解忧来自解愁”,这首诗就是一个谜语,它的谜底正是“猜谜”。王安石就有征对招亲的故事联“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民间也有“无灯不成谜,无谜不看灯”的说法,凉州花灯与灯谜是一种互为的关系。
三、凉州花灯手工艺制作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一)建立凉州花灯传承保护载体,进一步开展挖掘研究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建立,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而历史悠久、极具特色、富有文化内涵的凉州花灯,还未建立完整的资料库和保护体系。武威市凉州区和平镇综合文化站曾对当地的凉州花灯手工艺作坊和艺人进行调查,发现部分花灯手工作坊规模日趋缩小,濒临倒闭。为此,近年来,凉州区对花灯制作工艺进行了挖掘,搜集整理了文字、图片,拍摄了音像制品等资料。2009年,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2年,建立了凉州花灯保护中心,旨在全面整理凉州花灯的源流、现状、传承人等。在凉州花灯的传承方面,首先,应成立专门研究机构,建设设施完备、管理先进、资料齐全的凉州花灯传统手工艺资料库,以区域性传统文化为特色,争取申报省级、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其次,通过技术创新、市场运作、更新包装等手段,赋予传统艺术新的生命,复原种类众多的传统花灯;再次,应利用报刊、电台、网络等公共传媒,广泛宣传凉州花灯传统技艺,在中小学地方教材中对凉州花灯基本知识进行介绍,在美术课和手工课中引入凉州花灯传统手工艺制作技艺,增加学生的广泛兴趣;最后,要做好老艺人的保护、传承人的培养。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花灯制作技艺的传承出现了严重的断层,正面临着后续无人的窘境,这就需要政府投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教育基地。
(二)开发凉州花灯传统文化潜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在对凉州花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开发也是一种保护。既要保存传统文化原有的特色,又要注意与现代文化的交融。可利用武威城区仿古明清一条街和新城区建设,打造凉州花灯民俗街;利用海藏公园、西郊公园的优势,复活凉州传统元宵节灯会,整合凉州花灯传统文化,创新民俗文化市场化运营模式。逐步形成做灯、挂灯、赏灯、销灯和吃喝、穿戴、游艺、娱乐为一体的凉州民俗文化产业链,形成凉州文化旅游街市,重新展示凉州花灯的艺术魅力和凉州元宵节的盛世繁荣景象,进而提升武威历史文化名城的品位与形象,这样才能保证传统凉州花灯的文化特色和魅力。
(三)创新凉州花灯传统文化与地方民间文艺结合的途径
借鉴各地花灯传承保护发展的经验,继续深入挖掘凉州花灯手工艺的同时,创新也是一种保护。应与武威地方民间文艺有机结合,逐步形成独特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凉州花灯歌舞形式,成为甘肃省本土的一种有代表性的凉州花灯歌舞曲艺或剧种。结合甘肃省各地和凉州民间舞蹈,把民间舞蹈、音乐和现代舞蹈、音乐有机融合,形成凉州花灯歌舞表演艺术;结合本省各地和凉州不同民族的服饰,形成既适合广场舞又适合舞台表演的艺术风格;结合甘肃省各地和凉州民间曲艺,使凉州民间曲艺音乐与现代民族音乐、流行音乐融入到凉州花灯舞蹈之中,形成具有地方民族文化元素的“凉州花灯调”音乐艺术风格;结合本省各地和凉州民间及现代文学体裁,创作更多适合凉州花灯歌舞表演形式的作品,出版图书、音像制品。从而激活凉州花灯的创造力,使凉州花灯从静态展示向动态表演方向演变。
综上所述,凉州花灯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全民性的文化活动,对积极挖掘凉州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提高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应积极结合“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凉州花灯的传统文化资源、文化产品、文化产业乃至文化市场都得到可持续发展,使凉州花灯这项传统手工技艺能够长久地传承下去。
[1]崔鸿飞.关于秀山花灯艺术起源的文化解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2]冯光钰.秀山花灯戏的历史积淀与现代传统[J].中国音乐,2006,(1).
[3]胡度.运用创新思维审视花灯艺术[J].四川戏剧,2009,(1).
[4]金陵.张家界花灯艺术探源[J].民族论坛,2004,(8).
[5]孔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至花灯探析[J].池州学院学报,2014,(1).
[6]李刚.后申遗阶段非遗保护路径选择——以弥渡花灯为个案[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
[7]申培德.思路古城西凉州[J].大陆桥视野,2013,(4).
[8]徐强,杨红梅.地方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以贵州思南县土家花灯为例[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
[9]杨军,刘佳云.云南花灯、滇剧的发展与保护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1,(2).
K892.24
A
1005-3115(2016)2-0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