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真实盈余管理研究述评

2016-11-21范静

商情 2016年39期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研究方法建议

【摘要】本文对2007年—2015年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122篇真实盈余管理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总结与述评。我们发现,近十年来有关真实盈余管理的文献逐渐增多,且研究主题多样化,主要集中在对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三方面的研究上。同时,我们也发现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多为档案研究,这不仅禁锢了研究者的思想,也使得多年来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不够深入,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文章在最后针对我国真实盈余管理研究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发展方向,借以促进真实盈余管理研究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建议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财务会计理论界已经开始致力于盈余管理的研究,我国则是在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上市后才开始关注盈余管理。近年来,真实盈余管理越来越成为研究学者关注的焦点。自从Roychowdhury(2006)提出了真实盈余管理的实证模型后,西方会计学界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便如火如荼得进行着,我国虽稍有滞后,但也开始了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如何正确认识真实盈余管理有助于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因此,有必要对2007年以来我国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情况进行一次系统总结,把握其主要研究主题和结论,以促进我国真实盈余管理研究的深入发展和突破。

二、研究样本选择

本次系统总结运用档案研究的方法,选取2007年—2015年作为研究范围,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发表的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论文为样本。最终本文选取了122篇学术论文作为研究样本,涵盖57种期刊,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为87篇,占比71.3%,发表在非核心期刊的论文为35篇,占比28.7%。

三、真实盈余管理评述

(一)发展轨迹

对最终选定的122篇论文,以年为单位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从2007年才开始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国内学者的关注点当时还在应计盈余管理上,对真实盈余管理不甚重视;二是因为之前并未出现衡量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模型,难以进行实证研究。2006年Roychowdhury建立了真实盈余管理的实证模型,突破了量化真实盈余管理的障碍。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上市公司采用真实盈余管理手段的增多,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理所当然应成为我国财务会计理论界的关注焦点。

从表1可以看出,2007年以来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研究的文章数量呈逐步上升趋势。2009年末,我国创业板上市;2010年我国证券市场推出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我国资本市场在此阶段发展迅速。在此背景之下,不少公司为了成功上市、稳定股价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其中就包括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因此,不难理解从2011年开始,真实盈余管理研究的文章数量增长较快。

(二)研究主题

根据122篇论文的具体内容,主要可以分为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行为研究、会计处理方法、经济后果、模型研究、手段、影响因素等七大类研究主题。

其中:对真实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文章只有两篇,占比1.64%,主要研究为什么公司会产生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对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文章数量达到31篇,占比25.41%;研究如何对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会计处理的文章只有一篇,占比0.82%;对真实盈余管理经济后果的研究文章数量较多,有23篇,占比18.85%,主要研究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对公司业绩等的影响;研究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模型的文章只有4篇,占比3.28%,是对Roychowdhury模型的完善;对真实盈余管理手段的研究文章有3篇,占比2.46%;对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章最多,达到58篇,占比47.54%,是目前国内真实盈余管理研究的主要关注点。

从表3可以看出,在研究初期,大部分是行为研究,主要是对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综合研究,这些文章内容全面但并不深入,只是对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一些理论综述;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心真实盈余管理到底会给公司、市场造成什么经济后果,以及如何能抑制真实盈余管理行为,2013年开始,学者开始把研究重心放在影响因素上,以期能通过研究影响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因素来抑制不必要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

1.动机

在2007年—2015年这段时期中,关于真实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并不多,其中,潘广伟(2012)分析了真实盈余管理产生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防范和治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对策;张芫、张建平等(2015)分析出高估股价是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之一,并提出在投资者保护程度较高的地区,政府监管能够有效抑制公司基于高估股价动机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

2.行为研究

行为研究的文章包括文献综述、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综合研究(包括动机、经济后果、影响因素等)以及对公司是否存在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讨论等。

李开伟等(2012)发现上市公司在增发过程中进行了经营活动真实盈余管理的操作,而增发后的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也是经营活动真实盈余管理的操作;朱朝晖等(2011)发现微利企业存在通过暂时性促销、过量生产和减少酌量性费用等真实盈余管理手段来实现盈余目标的行为;林永坚等(2013)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而且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微盈公司利用真实活动进行正向盈余管理的程度显著提高。

这类文章总结了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特点,分析了哪类公司存在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如崔海红,2015)、公司的哪些阶段存在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如李开伟,2012;王敏等,2013)。

3.会计处理方法

对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会计处理方法的研究非常少,只有李菲(2012)通过对真实活动操纵的原因和方法的研究,提出了真实活动操纵的会计处理方法的几种选择。

可以明显发现,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会计处理方法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亟待继续发展。

4.经济后果

一部分学者对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经济后果进行了研究,主要是研究公司实施真实盈余管理后,对公司的经营能力、股东的未来获利能力有何影响。研究发现,采用生产操控(李彬等,2008)、费用操控(李彬等,2009)、销售操控(李彬等,2009)等真实盈余管理手段后,公司的未来经营能力会下降;但朱朝晖等(2012)却得出相反的结论,认为费用操控对公司经营绩效没有显著影响;李彬等(2010)还发现上市公司销售操控行为有损于股东未来获利能力和公司未来投资水平;另外,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还会引起权益资本成本增加(王亮亮,2013)、现金股利分配倾向变低(鲍学欣等,2013)、审计费用变高(李刚等,2015)。

从已有的研究可以发现,大部分学者的研究重点及结论都是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负向经济后果,鲜有研究真实盈余管理的正向经济后果,说明目前关于经济后果的研究广度不够,有待突破。

5.模型研究

Roychowdhury(2006)建立了真实盈余管理模型后,大部分的实证研究都以此模型为基础进行研究。喻凯等(2012)发现当加入企业生命周期变量后,处于成长期和衰退期的企业,初始的 Roychowdhury 模型会产生向上的真实盈余偏误;何雨(2011)则讨论了Roychowdhury 模型运用在中国市场的缺陷,提出了一些改进方向和建议。

但是关于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研究仍有所欠缺,研究者甚少且深度不够。

6.手段

对真实盈余管理手段的研究目前主要是文献综述类的档案研究,是根据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进行的一些总结。如赵乙玮(2012)从经常性项目和非经常性项目两个方面来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手段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关于手段的研究并不多,而且结论趋同,研究有所局限。

7.影响因素

目前国内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是最多的,并发现代理问题、董事会特征、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管理层特征、会计弹性、会计政策、机构投资者、激励、内部控制、事务所等因素都会影响上市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其中,公司治理、股权结构、管理层特征、内部控制等是研究中的重点关注因素。

(1)公司治理

研究者发现公司治理与真实盈余管理负相关(龙小海等,2011),即通过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有利于抑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具体来看,高公司治理强度、市场化进程、管理层持股比例等都对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有所影响。比如,市场化进程能明显诱发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侯晓红等,2015)。

(2)股权结构

这类文章研究了大股东持股比例、国家控股、机构者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高管持股等股权结构因素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张语恩等(2011)、姜英兵等(2011)、闫亚男等(2012)、黄晓波等(2015)都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呈现出U型关系;徐新华等(2014)发现国有股比例、法人股比例与股权集中度与真实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

(3)管理层特征

研究发现CEO变更、CEO持股、女性高管、CFO年龄和任期等因素都会影响真实盈余管理。唐伟杰等(2013)认为CEO变更与真实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程小可等(2015)发现CEO 持股能够抑制民营上市公司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扈晓夕(2015)建议上市公司适当增加女性高管在高级管理团队中的比重,以避免冒险的盈余管理决策损害财务报表的公允性。

(4)内部控制

涉及内部控制影响真实盈余管理的9篇论文中,作者都认为有效执行的内部控制能有效遏制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并提出降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成本、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提高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成本,能够减少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乔莉楠等,2014)。

(三)研究方法

按研究方法对样本论文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案例研究、档案研究、实验研究和规范研究四大类,如表5所示。

表6显示了不同研究方法在研究主题间的分布。可以发现,案例研究全是对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这也符合案例研究的特点,这说明研究者在进行案例研究时,倾向于对该案例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影响因素和后果进行彻底研究。

而目前实验研究只应用到了对影响因素的研究上。根据实验研究的特点,在后续研究中,可以将实验研究推广到对经济后果等方面的研究上。

总体来说,我国真实盈余管理方面的研究方法略显单一。

四、启示和建议

在过去的近十年中,国内学者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深入的过程。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研究为我国真实盈余管理研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经过对文献的整理,也发现了我国真实盈余管理研究的一些问题。本文在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发展方向,借以促进真实盈余管理研究的快速发展。

(一)加强对真实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对真实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不多,而主要的方向是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大部分学者研究影响因素的目的是找到抑制真实盈余管理的方法,但都忽略了一点:对动机的准确把握可以从根本上抑制真实盈余管理。比如根据动机寻找可以替代真实盈余管理的另一种方法等。故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多进行动机方面的研究。

(二)加强对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研究

目前国内对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衡量使用的都是Roychowdhury 模型,但由于中国资本市场有其独特的市场环境,故在使用Roychowdhury 模型时应根据我国资本市场环境进行相应改进和完善,否则由此得出的研究结论就存在局限性。但国内对模型的研究不够深入,只是提出了一些改进方向和建议,并未真正建立适合中国资本市场的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因此,建议以后的研究者对模型建立多加关注,构建适合中国本土环境的计量模型。

(三)扩展研究主题的深度和广度

分析所有样本论文,研究主题自2007年以来并未有大的深入和拓展,因此,虽然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在我国已进行了将近十年,但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或相关会计原则。另一方面,某些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是在钻制度的“空子”,因此,完善我国会计制度和证券市场制度也是抑制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方法之一,但目前并未出现相关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仅仅局限在上市公司内部,而相关制度、法规以及整个市场环境也应作为研究范围之一。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加强对研究范围的扩大和研究内容的深入,同时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和证券市场制度。

(四)加强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正面经济后果的研究

大部分研究都认为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会给公司和市场带来负面的经济后果。而事实是在某些情况下真实盈余管理也会给公司带来正向的回报。而现有研究主要都在分析负面的经济后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客观。

(五)尝试使用规范研究方法

显而易见,我国近十年的真实盈余管理研究中,规范研究方法使用的非常少,这导致至今我国都未形成有关真实盈余管理的理论。大部分研究都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去研究真实盈余管理“是什么”,而忽略了对“应该是什么”的研究。真实盈余管理理论的缺乏,不仅使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缺乏逻辑性,而且易受局限,难以突破现状。

(六)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另外,我国研究真实盈余管理使用的研究方法非常单一,多用档案研究法建立计量模型进行研究,并且,其模型的使用也只局限在Roychowdhury 模型上。结合真实盈余管理和各种研究方法的特点,我认为可以尝试多使用案例研究和实验研究,比如通过案例研究深入研究某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经济后果等,并得出一般性结论得以推广,也有助于真实盈余管理理论的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潘广伟.上市公司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表现、成因和治理对策[J].中国证券期货.2012

[2]李开伟,韩传模,李晓雄.公司增发过程中经营活动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研究[J].财会月刊.2012

[3]崔海红.非流动资产处置是真实盈余管理手段吗——基于上市公司不同盈余分布的实证检验[J] 财会月刊.2015

[4]李彬,张俊瑞.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研究——以费用操控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9

[5]喻凯,伍辉念.企业生命周期、Roychowdhury 模型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J].新会计.2012

作者简介:

范静(1993-),女,四川成都人,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真实盈余管理研究方法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上市公司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与手段分析
产品市场竞争优势、所有权性质与盈余管理研究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真实盈余管理影响分析
关于“学案导学,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中学情的研究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天津游泳运动员思想政治现状调查与分析
CEO变更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分析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