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经典文化积累的古诗教学法

2016-11-21吴秀云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古诗师傅意境

吴秀云

内容摘要:古诗词是我国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以其独特的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我们要利用儿童时期的特别记忆力,引导学生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为学生做一种终生受益的文化准备。

关健词:经典文化 古诗 教学法

一.囫囵吞枣背诵法。《论语》中有一段话:“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重视例子的启发作用,他希望教师举一例后学生就能够“反三”,如果举一例后学生不能反三,就暂时停下来,等待时机成熟再教育。孔子的这一思想也有它的局限性的,像《诗经》这样的古诗,学生是做不到举一反三的,因为它的语言风格与意境是小学生很难理解的,让小孩子囫囵吞枣地背诵就行了。小孩子天生有高超的记忆力,要抓住这一天性,增大他们的背诵量,就像牛吃草,先吞下去,到时候再慢慢反刍。死记硬背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著名教育家黎锦熙先生说:“背诵是一种最野蛮的手段,也是一个文明的办法。”

二.有所感悟背诵法。有些诗词,学生能够在老师的点拨中有所感悟,但仅仅是“有所”感悟,即感悟的不是很多,不是很明白,是少而浅的比较模糊的一点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理解,这种理解有时候可能还和诗词的本意完全不一样,只要学生能够在学习这构建起自己的一点理解就行了,不要让学生一味地去探究诗词的内涵意境,让他们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记诵下来就行了。

三.激发兴趣背诵法。有些诗词,浅显易懂,真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时,不妨先看图说“画”,再学文,即让学生在欣赏画面内容后,根据自己的独特观察和理解描述一番所画的景与情,建立起完全属于学生自己的诗歌形象,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又能为理解诗歌的本来意义提供比较的材料,使学生在对比理解中把诗歌的意境理解得更准确,更深刻。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我们课堂学习的出发点,也是探索前行的不竭动力。要想吸引学生,我们必须对手中的内容进行处理,整合、增删……如烹饪一样,色香味俱全时,学生才可能垂涎欲滴、眼前一亮,从而实现真正的主体能动,主观参与。

四.理解背诵法。读是诗歌教学的根本大法。”熟读百遍,其意自见“。诗歌意境深邃,语言精美,音调铿锵,声韵和谐,具有很强的音乐性,适合于吟诵。教师要做好朗读示范,让学生在“听”诗中感知诗歌基调和节奏,初步欣赏诗歌之美。所谓把握基调,就是朗读时表现出诗歌的基本感情倾向,采用合理的抒情方式;诗歌的节奏是指声音的高低起伏、缓急断连、强弱长短等,利用声音的变化,就能形成朗读的节奏。对学生来说,教师没有必要去向学生讲授这些知识,只要做好示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朗读示范,能增强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的模仿读,能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学生反复诵读,就会把诗歌的情与境慢慢地意会出来,传递出来。

五.咀嚼字词法。诗歌的意境靠语言来传达,其语言特色是形象、凝练、富于表现力。只有咀嚼字词,重点突破,才能领略含义深刻、隽永的语言,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技巧,进一步感知到诗歌的意境美。《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歌里的“只”和“深”是炼字之精华,如果能借助图画的理解和诵读中的体会,读透这两个字,意境就会“豁然开朗”。“只”字强调师傅唯一的居所——此山中,即告诉来访者,我师傅就在这座山里,这是毫无疑问的,同时,这个“只”字把童子为十分隐秘的住所和行径感到自豪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深”是“不知处”的根本原因,它一字千金,道出了山的高远、云的浓密。层峦叠嶂的山峰被浓浓的云雾缠绕,神秘莫测,师傅飘然若仙,来去无踪,哪里能找到他呢?正因为师傅就在此山又在此山中找不到他,才显示出“隐者”之“隐”,寻者“不遇”的奇特。咀嚼了“只”和“深”。意境之美就有了新意。

六.活动竞赛法。我们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开列书目,使学生有的放矢,自觉运作。并采用的对策是:(a)天天背一首古诗词:要求学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诵读一首古典诗文;(b)每周抄一首古诗词,自己给古诗词配上一幅画;(c)每月下旬同年级举行一次古诗词竞赛活动,通过“古诗词”朗读比赛、古诗词名句填空比赛、诗词短剧表演赛古诗词知识比赛等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一年之内,每个学生最少积累古诗词200首。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如东友好小学)

猜你喜欢

古诗师傅意境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