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安的电影之战“你可以看到女孩腰部的轻微颤抖”

2016-11-21乐溪

齐鲁周刊 2016年40期
关键词:林恩卡梅隆阿凡达

乐溪

11月8日,导演李安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举行发布会。目前关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最多的讨论都集中于技术层面,在电影的发展史上,一项新技术的诞生必然伴随着争议,就连以温文尔雅和亲和力俘获一众媒体好感的李安,这次也没能例外。

大牌导演中的先驱者

“对使用新的技术、新的表达方式,我有一点心急,这跟我的年纪有关,我已经62岁了,等不及了。”在11月8日举行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上海发布会上,李安一开始就坦言自己的“饥渴”,无疑这源自他对电影乐此不疲的追求。也正是因此,他当初才敢在全球还没有一家电影院能满足放映条件的前提下,就决定以120帧/4K/3D来拍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为什么这么一个关于美国大兵参加感恩节橄榄球赛中场表演的故事,需要以前所未有的120帧/4K/3D的模式来拍摄?除了全新的视觉体验外,这部电影还能带来什么思考?120帧之外的其他放映形式是否值得观看?

在电影的发展史上,一项新技术的诞生必然伴随着争议,就连以温文尔雅和亲和力俘获一众美国媒体好感的李安,这次也没能例外。

此情此景,多少令人联想到6年前《阿凡达》上映时,地处北京郊区的中国电影博物馆门外车水马龙,有影迷为了一睹3D巨幕的风采,提前一天就排队守候在门外。一部划时代的电影,带来了中国3D银幕从800到21000的聚变。

这会是《比利林恩》的明天么?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一副高配版3D眼镜价格要八百多元,120帧/4k/3d的放映解决方案由于非量产,据说造价在500万到700万左右。但李安表示:“这种顶配效果,未来10-20年观众都无法在电视或家庭影院中看到,我希望这能够让更多观众回归影院。”

两年前,一向温和的李安,做出了他导演从业生涯中最激进的决定:拍摄世上第一部120帧电影。这不仅出于技术与内容创作的考量,也有商业上的因素。

有业内人士指出,拍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摄像机来自索尼,同样也是电影的出品方之一。“索尼在技术方面的投入一向比较大,这次也是借电影来推广一下,它们的前端拍摄设备也能支持120帧了。”

而作为放映终端的影院早已迫不及待。随着观众观影标准的升级,各大影投公司关于放映设备的明争暗斗,在《比利·林恩》上映前逐渐浮出水面:杜比影院,6fl 3D高亮版,激光放映,万达、大地、博纳等影院纷纷开始推广此前并不被大众关注的高帧率放映。

《比利·林恩》会以怎样的姿势在电影史上留下一笔?是与《阿凡达》一样引发了一场技术革命,还是会作为一场电影实验而落幕,仅仅“沦落”为索尼摄像机宣传片?

在过去的80多年里,电影艺术一直被称为是“24格真理”,这是因为电影胶片的常用格式就是24帧(Frame)/秒,即一秒呈现24幅画面,由于人类具有1/24秒的视觉暂留现象,所以会把24帧画面看做是连贯的,而帧数过少则会产生画面跳跃。

高帧率可以说是数字化时代3D技术催生的产物。电影在每秒48帧甚至120帧的播放下,流畅性更强、画质更为清晰细腻、快速运动镜头不再模糊,“就好像近视眼突然戴上眼镜一样,”有人这样形容。

2011年曾有报道称,卡梅隆计划将《阿凡达2》设定为每秒60帧拍摄,更接近电玩游戏的画面感。但由于《霍比特人》48帧的播放速度,已经招致部分观众头痛晕眩的投诉,再加上60帧/秒更适用于录像市场,卡梅隆最终为《阿凡达2》锁定了48帧的帧率。

120帧版本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身临其境”,一会儿置身于烟火炮灰飞溅的战场,一会儿仿佛站上舞台,伸手就能碰到碧昂斯抖动的翘臀,沉浸感堪比VR;同时,近景拍摄的人像面孔十分逼真生动,比利哭泣时睫毛上挂的泪珠,以及“暮光女”说话时脸上的青筋凸显,在120帧下,一切微妙变化都逃不过观众的眼睛。

李安的技术顾问Ben Gervais,至今记得他们初次看到120帧实验片段时的震撼:“在24帧的正常情况下,就是一个女孩脱去上衣,有人用手去触碰她的腰;然而在120帧的情况下,你甚至能够看到触碰前女孩腰部的轻微颤抖。”

尽管资本方会抱怨成本更高,但在电影领域,从没有人会抱怨技术“太先进”。就像有声代替默片,彩色画面取代黑白电影,大牌导演中的先驱者们,比如詹姆斯·卡梅隆、彼得·杰克逊等都在向高帧率技术进发。

不过正如人们觉要花一定功夫来适应3D电影一样,适应高帧率电影的真实质感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2013年杰克逊的《霍比特人》采用48帧画面频率,它明显提高了电影的亮度和流畅感,但也有观众因“画面太真实”而感觉不适,更有人说它的色彩明艳程度堪比日间肥皂剧,因为电视剧的拍摄为了提高真实度往往采用30帧率。

从默片时代到120帧电影

对于并非技术控的李安而言,促使他拍摄120帧电影的契机源于此前拍《少年派》的经历。 “我第一次开始思考为什么电影是24帧,过去没什么人质疑,而只是去接受。”他坦言自己的第一部3D电影拍摄体验不堪回首,在3D状态下24帧的频闪非常明显,为了能够减少频闪,不得不打开快门增加曝光,然而这又会导致镜头模糊。

李安从不是数字电影的激进鼓吹人,甚至一度是胶片电影的捍卫者,不过在看了卡梅隆和道格拉斯·特鲁姆布们尝试的高帧率实验后,他决定自己亲身一试,不过不是用传统拍摄手法和老旧故事来实验新技术,李安选择了美国作家本·方登的长篇小说《漫长的中场休息》。

后来李安提到,这种选择是出于商业和内容创作的双重考虑。一方面计划拍摄的高帧率拳王电影《马尼拉之战》,由于投资成本过大一直无法筹集到钱,相比之下《比利·林恩》的成本只有4800万美元;另一方面,本·方登的这部充满中年知识分子思绪和细腻情感的小说文本,也确实吸引了李安。

和人们普遍认为3D更适合拍摄科幻动作大场面或者动漫相比,李安对拍摄人脸着迷,他认为在高帧率情况下会观察到更多微表情细节,甚至可以读到面部之下的情绪。而高帧率下画面变得格外丰富多彩,导致人的注意力被分散,对李安来说也不是问题,“能看到得越多越好,这不是困扰,而是享受”。

不过开始于2014年10月的第一次实验,李安和他的团队觉得自己亲手制造了一个怪物。最困难的是演员表演的转换,如今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默片时代的电影,会觉得演员仿佛演话剧般夸张,同样的24帧状态下的正常表演,放到120帧时也变得很假。拍摄中摄影机也需要更高的亮度,而感光度从800降低到了160。

高帧率同样给后期制作带来巨大压力。原本一秒钟只需要处理24帧画面,现在一秒钟要处理120张,每张都要调光调色,耗费的成本和精力相当于5部电影,这也是李安选择《比利·林恩》而非《变形金刚》类大片的原因,如果要拍大场面,其制作成本将成倍递增。

49天的拍摄周期,让一群最专业的电影人仿佛电影院校初出茅庐的学生一般,战战兢兢交上了世上第一部120帧电影习作:“我认为我们在向大家展示电影工业的未来,也许不是最近,但这是10年后我们会普遍达到的高度。”

具有划时代技术革命意义的电影,势必会带来影院设备的升级。2010年《阿凡达》上映时,中国6200块银幕中只有12张MAX银幕和800张3D银幕,但就是这800多块银幕创造了《阿凡达》13亿票房中的12亿。此后3D银幕在国内疯狂扩张,截至2015年的数据,中国拥有近32000块银幕,3D银幕已超过21000块,约占全国银幕数的2/3。

那么这次《比利·林恩》高帧率版的上映,是否同样会引发当年3D电影般的观影狂潮?

“这不仅是一次挑战极限电影的革命,也会给电影院技术设备更新带来极大的推动,”《比利·林恩》的国内投资方、博纳影业CEO于冬自信地提醒。但不是所有人都这么乐观。“技术升级是必然趋势,”也有人认为,“但一方面是现在的观众今非昔比,另一方面120帧和60帧的差异,肯定没有2D和3D之间的差异那么明显。”“从2D到3D靠的是《阿凡达》,从24帧到120帧的意义是与之相当的,两者具体能不能画等号,要看未来是否有一部像《阿凡达》那样的片子,从内容和场面来看,《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可能还达不到把高帧率推广给普通大众的程度。”

不过正如李安所言,《比利·林恩》给大家提供了一个重新走进电影院观影的理由,高帧率电影也能为院线提供理想的竞争力。李安曾谦虚表示,自己在做的片子只是抛砖引玉,那么就让我们继续期待卡梅隆大神传说中的《阿凡达2》到来吧,尽管裸眼3D听起来还是那么遥远。

猜你喜欢

林恩卡梅隆阿凡达
重返阿凡达
二战“军中甜心”歌手薇拉·林恩逝世,享年103岁
拿到卡梅隆180页的剧本和600页的笔记,罗德里格兹只改了几处奇观
迪士尼版图再次扩充 米老鼠“收编”阿凡达
闭上眼睛数到十
只要我们在一起
卡梅隆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