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伟华:画只驴子与这个世界交谈

2016-11-21陆洋

齐鲁周刊 2016年40期
关键词:驴子艺术展当代艺术

陆洋

11月1日,“扫一扫”当代艺术展在济南嘉简美术馆正式开展。此次展览展出了来自油画、综合材料、雕塑、装置、影像、新水墨的53位参展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展览历时一个月,展期至11月30日。

“扫一扫”当代艺术展尽可能集合国内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集合当代艺术的不同领域,汇总不同的艺术方法、形式和语言,凝缩了当代艺术的主要特征。山东著名当代艺术家周伟华既是参展画家,也是这次展览的策划者,他希望能把更多的当代艺术展览引入山东。

“艺术应当关心现实,关心社会问题”

27年前,一个少年叩开了山东艺术学院的大门,正式开启了他的艺术之旅。27年后,周伟华一身黑衣站在嘉简美术馆的大厅,向人们表露他想将更多当代艺术引入山东的想法。11月1日,“扫一扫”当代艺术展在济南正式开展,这是它全国巡展的第十站。为了这次展览,周伟华花了不少心思。

一年多以前,北京尚群艺术中心创办了“扫一扫”当代艺术展览项目。周伟华通过北京的艺术家认识了北京尚群艺术中心的万军,开始参与到“扫一扫”当代艺术展览中。他的作品分别在安徽合肥的亚明美术馆以及江苏南京的宜和美术馆参展。这期间,他萌生了将这个项目引进山东的想法,并得到了“扫一扫”总策展人万军的积极回应。

在周伟华看来,艺术展览对人的影响力源于人们站在艺术作品前的那一刻。“虽然现在网络通讯很方便,但是大多数艺术作品只有在现场才能看的更真切。一件艺术作品,包括它的材料、制作工艺以及画面感,只有当你跟它面对面,才能感受到它真正的气息。”

有了这个想法,周伟华开始联系展览场地。一开始想要联系山东美术馆,但因为美术馆与企业的对接上存在一时难以克服的困难,周伟华及时转变了思路,转而联系私人美术馆。在与嘉简美术馆接触时,他了解到馆长荆兵表示“想做一些更当代的、更新锐的艺术展览”的意愿。难得的是,嘉简美术馆的场地条件与“扫一扫”当代艺术展览的要求非常契合。周伟华从中搭线,主办方和嘉简美术馆于8月份见了面,之后的两个多月中,双方落实了展览的细节问题,“扫一扫”当代艺术展在济南很快便落地了。

周伟华向本刊记者介绍,“扫一扫”当代艺术展包含多个种类的艺术形式,包含油画、水墨、雕塑、装置、摄影、还有影像。参展艺术家来自全国各地,大部分都在北京有工作室,如此丰富并且高品质的艺术展览在济南比较少见。

谈起当代艺术作品,周伟华认为不仅仅是从时间概念上区分。“当代艺术一定要符合几个特征:其一,当代艺术一定要有批判性,要去关心社会问题,通过创作去揭示社会问题,提醒人们反思。其二,还要具有实验性,观念性以及公共性。实验性意味着,作品要创新,要有先锋前卫的意识;观念性更多的是说‘你的艺术表达了什么,想告诉观众什么。艺术发展到今天,它的功能早已改变,视网膜的满足已不再是艺术价值的标准,艺术作品应该碰触到观众的精神深处,应当参与到社会的批判和反思中,具有一定的推动性。”

在周伟华的精神空间里,一面是对西方普世价值的追寻,一面是对东方传统文化的回望;在艺术上一边是对绘画性的迷恋,一边则是对观念性的探究。他不轻易相信也不轻易放弃。在周伟华最新的《借问》系列中,处处充斥着这样的思考与表达。当代艺术应当参与生活,塑造生活;应当关心现实,揭示真相,关心社会问题。这也符合他一直以来对自我的要求“独立之意志,自由之精神”。

在怀疑中寻找价值,作画亦是如此

周伟华,1970年出生于山东莱阳一个名为“柏林庄”的小乡村,在100多年前的清朝,这里曾爆发过抗捐抗税的农民起义,而他上小学的大院正是当年起义的大庙。也许他的怀疑主义精神正是来自于幼时的大庙。有别于其他孩子,陪伴周伟华度过幼年时光的是一把普通的黑色布面扇子,同学们因此而戏称他为“秀才”。打记事起,周伟华就爱画画。上了初中,他立志要当一名画家,家人非常支持,为周伟华买了绘画的工具和参考书,请来了专业老师教他。那个时候,周伟华学的是国画,“以形写神”在他未来的作品中影响深远。

1988年,周伟华考入山东艺术学院油画专业。

刚开始画油画,周伟华废寝忘食,总在画室画到很晚,每天只能翻墙回宿舍睡觉。后来周伟华觉得麻烦,就索性把被褥抱到画室里,“晚上想画到几点画到几点”,画完了直接在模特台上睡觉。再后来,周伟华给老师要了画室对面仓库的钥匙,直接搬到了小仓库里住宿和创作,彻底不用回宿舍了。有个在山东艺术学院进修的老师看周伟华刻苦,临走时送给了他一个画架,这样一来,仓库里面一个画架,画室里面一个画架,正好够用,周伟华不用搬来搬去了。后来系里来了一个年轻的老师,刚到学校,看到周伟华有两个画架,上课时提出送一个给他,没想到周伟华不假思索拒绝了。在周伟华看来,不是因为你是老师我就要牺牲掉我的方便,尤其这个方便还是画画的方便。大家对周伟华的“抗拒”很惊讶,这样的事情,也只有画痴能干出来了。

当时有一门课程是艺术概论,其中把东西方的艺术特点做了简单、概念化的比较。周伟华较了真,“怎么可以简单的说西方的艺术就是再现,东方的艺术就是表现呢?”在学习美术史的过程中,周伟华发现东西方艺术的发展都是经历了一个再现表现的波动发展过程。艺术本身的发展脉络并不能简单的以再现、表现去概括。到了这门课结业的时候,周伟华就写了一篇对比讨论东西方艺术表现特征的论文。对课本上的观点提出质疑,这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所幸的是,这门课的任课老师很欣赏周伟华的想法,给了他那一届的最高分。

1997年,周伟华去了中央美院进修。在北京,他参与到更多的文化艺术活动当中,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对艺术的理解更完整、更深入了”。对艺术认识上的变化使周伟华一时难以消化。1999年他从中央美院结业,突然不知道怎么画了。“原来的东西画不下去了,新的东西还没有找到”。那是周伟华最彷徨、苦恼的一个时期。回到济南,他用了一整年的时间调整。

一年中,周伟华开始质疑自己创作的根基。“怎么做到真实的看问题,真实的感受,真实的表达,这决定了你的作品是否有意义、有力量、有说服力。这个世界充斥着虚伪和假象,随着对这个世界真相的不断了解和发现,你就会对它越憎恨。”怎么去真实的表达,成为周伟华迫切需要寻找到的一个出口。在这之后,周伟华抛弃了一贯的学院派画风,创作开始转型。

第二年,周伟华接连创作出《逍遥游》《一起玩》《浮华再借问》等系列,他在画面上应用“挪用”“拼贴”“悬浮”“并置”等图像的处理方法,形成一种个人化的绘画图式,接下来的一系列作品在中国艺术界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和好评,易英老师评价其这一时期的作品为“景观时代的象征”,吕澎老师称赞其作品具备了新绘画的特征,年轻一代的评价家何桂彦则总结他的一系列作品为“当代绘画对‘图像时代的一种积极的回应”。

画家和教师,在周伟华身上达成了统一

周伟华从山艺毕业的第二年,就当了老师。他说选择做老师还是有点私心的。当老师可以继续搞艺术创作,还有生存的保障。在课堂上讲了23年课的周伟华时刻提醒自己对学生负责,“学生是无辜的,他们应该知道真相,应该拥有了解并接触真正有价值的艺术的权利。”他常会向学生灌输这样的理念“我并非站在学校这一方,也不是站在你们这一方,我尽量站在真理那一方”。但是在他看来,现在的学生“太温”了,年轻人可以犯错,冒险更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情。有时候,答案并不重要,事实和探寻真相的方法,才是人应该追求的目标。即使有学生听不懂,他也会不断的讲,“起码改变一部分人,任何事情都是一点点改变的。”

周伟华在艺术创作上和治学上的态度是统一的。“我不分裂,无论是艺术的表达和创作抑或是教学,我坚持一致的价值观。”周伟华从教授、画家的不同角度演绎着人生,并最终驶入绘画的旅程。“人生本来是没有意义的,而我们做的一切就是让它看起来有意义一些。”虚虚实实,逶迤伸展,现实的困惑浮在上头,真实的情感永远潜于水下,他像一位游走于世俗的理想者,用画作筑起保护自己的围墙,现实就是他的路。

“扫一扫”当代艺术展上,许多人驻足于周伟华的《借问11号》前。画作中,一只色调单一的驴子,背负着一块假山石,脖颈间围绕着一轮玫红色的花环,背上披着一块血红色的布。周伟华画驴子始于2004年的《逍遥游》,第二次是2010年,今年的《借问11号》是第三次。为何热衷于画驴子,周伟华说:“其实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生就如同这个驴子,戴着玫瑰色的花环,表面上看起来很华丽,实际上很悲催,时刻背负着五行的沉重负担。这个驴子的形象,暗喻了人生。”

在前两次对于驴子的创作中,假山石并没有出现。驴子被置身于一片繁华场景,其中有玩偶、气球、美少女等。随着年龄增长,周伟华的画作开始做减法。“我开始尝试用相对简单的方式,表达出同样丰富的甚至更为深刻的含义。”这个时候,周伟华发现了假山石,“假山石的概念很有意思,它看起来像一座山,其实是人主观审美的产物,它有很强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性,现在有很多艺术家在表现它,但不同的表达态度和观念却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指向和喻意”

在采访中,周伟华向记者安利最近上映的影片《驴得水》。影片的背景放在了民国时期,整个故事反映出了体制的腐败,社会的黑暗。“电影很多人看了不舒服,那是因为许多人不愿意看到真相,真相往往是残酷的。但是只有一个能够说真话的社会,才是民主自由的基础,我们才会离普世价值观更近一些。”未来,周伟华的计划是希望在山东策划更多的当代艺术展览,《借问》系列是一个新的开始,他的创作将在这样一个题目下延续一段时间。《驴得水》中的“驴子”最终死于人的残暴下,而周伟华画笔下的“驴子”却继续活在这个世上,诉说着真相。

猜你喜欢

驴子艺术展当代艺术
驴子赶集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后移2016·当代水墨艺术展
气球艺术展
艺术展讯
艺术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