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克祥:王牌技术控的破案科学

2016-11-21陆洋孙康

齐鲁周刊 2016年40期
关键词:鞋印陈某痕迹

陆洋+孙康

1989年,杨克祥从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痕迹检验系毕业。同年被分配到济南市公安局刑警大队技术科痕检组工作。

27年里,他的《“502”胶液提法显现潜手印技术》被山东省公安厅授予科技进步一等奖;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2013年被公安部聘为首批全国公安机关刑事技术痕迹检验特长专家,屡次被评为行业委员及标兵人才。

在破获案件的过程中,素有“拼命三郎”之称的杨克祥除了超于常人的“大胆”,还具有发挥到极致的“细致”。这两种特质在刑侦领域最为难能可贵,也是一名优秀的痕迹检验人才所必备的。

“你怎么能报痕迹呢?你应该报侦查”

31年前,杨克祥怀揣着警察梦考入了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刑侦工作的最高学府。当时的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就四个专业:刑侦、痕迹、理化、文照。当初选择痕迹专业还有一个小误会,报志愿的时候杨克祥没有在意填报的顺序,把痕迹填到了第一个。于是顺理成章,身形魁梧的杨克祥进了痕迹系。就连大学的招生老师看到杨克祥都说“你怎么能报痕迹呢?你应该报侦查。”

1989年,杨克祥被分配到济南市公安局刑警大队技术科痕检组工作,刑侦技术工作一干就是27年。说杨克祥见证了痕迹检验技术在济南公安工作的发展历程,一点也不为过。

刑科所的前身是济南市公安局刑警大队技术科,而痕迹组是技术科里面的一个分支。90年代初,DNA技术还处于实验室阶段,案发现场的侦查取证工作基本上靠的是痕迹和法医。当时,在案发现场提取物证基本上靠手工,没有机器可以借助。到了90年代后,计算机被应用于刑侦工作中,痕迹检验中的指纹首先被录入自动比对系统。当时公安部还搞了全国的指纹会战,奠定了指纹技术在痕迹检验中的极高地位。济南刑警技术科就把指纹单独分出来,成立了资料科。后期随着科技的发展,DNA技术和理化检验成为刑侦工作中的利器。痕迹检验在刑侦技术中的地位有所变化,行业内甚至有种说法:痕迹检验技术是夕阳产业。杨克祥对这样的说法不置可否,“在案发现场,所有的线索都同样重要,你永远不可能提前知道哪些细节将成为破案的突破口。”

在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受训的四年让杨克祥对现实的痕迹检验工作实现了无缝衔接。没有初入职者的懵懂和青涩,杨克祥仿佛天生就是干痕迹的材料。

1989年,千佛山背面半山坡处发现了一具女尸。死者被人用一块巨石砸中头部致死。因为山上用石头垒的坟较多,死者就在一个坟头旁边被害,凶器是一块40厘米×30厘米的石头。杨克祥跟随师傅到达现场已是夜晚。案发现场十分残忍,死者的头上还压着那块巨石。那是杨克祥第一次到杀人现场,“第一次看见杀人现场很难下得去手”这是人之常情,杨克祥到了现场却直接开干,几乎没怎么用师傅动手。

杨克祥在现场提取了所有痕迹物证,还在死者身上发现一枚钥匙。因为凶器是一块巨石,杨克祥跟师傅两人不足以搬运,就留在了现场。等回到单位跟领导一汇报,领导问石头呢?杨克祥说:在山上呢,太沉了,弄不下来。领导说:回去弄下来。杨克祥又跟师傅找了两个人,四人一起,才把石头抬了下来。在下山的路上,已经是半夜了,山上黢黑一片。杨克祥并没感到害怕,打着灯在前头带路,走着走着听到一声枪栓响,师傅已经把枪上了膛。

杨克祥在死者身上找到的那一枚钥匙成为打开这个案件突破口的关键。在距离案发现场不远的济南大学,用该钥匙打开了一间女生宿舍的房门,由此确定了死者的身份,乃是济南大学的学生肖某。

之后,案件的侦破非常顺利,通过研判肖某生前的行动轨迹,嫌疑人很快被抓捕。这个案件让杨克祥知道,在侦查案件中遭遇困难,唯有一种解决之道,那就是克服它。在杨克祥之后的工作中,遭遇了比巨石大百倍千倍的困境,他未曾放弃过一次。

“现在再通过一枚脚印去破案难度很大了。”杨克祥告诉记者。在杨克祥的年轻时代,全国的鞋种不超过四五种:解放鞋、胶鞋、塑料底鞋、布鞋,皮鞋是非常少的。现在,鞋子有成千上万种样式,再做同一认定太难了。鞋的发展使脚印在痕迹检验中的用武之地大大削减。虽然还可以通过步伐追踪去分析嫌疑人的姿态和形体特征,但是对脚印的提取要求较高,毕竟能在案发现场留下一连串鞋印的嫌疑人不多。但是在90年代前后,杨克祥每年都能通过脚印这一物证破几个案子。

1989年,济南保温瓶厂发生枪支被盗案。当时的保卫科是允许配枪的,保卫科的屋门被撬了之后,一把54式手枪被盗。在当时案情非常重大,杨克祥跟着师傅来到现场,在案发处提取到一枚脚印和一枚指纹。杨克祥的专业派上了用场,他对脚印进行分析后断定脚印来自于一个17岁左右的少年。划定了嫌疑人的范围后,侦查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能够准确知道手枪位置的17岁左右的少年,保卫科的家属有重大的嫌疑。杨克祥开始对保卫科职工的孩子进行排查,排查到其中一个16岁的孩子时,指纹对上了,脚印也对上了。虽然是刚参加工作不久,但杨克祥的专业素质却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怕复杂的现场,就怕简单的现场”

在杨克祥看来,“不怕复杂的现场,就怕简单的现场,案发现场越简单,提取物证和痕迹的难度就越大。”

1994年2月27日,商河胡集乡南谢村发生一起特大灭门杀人案件。李某坤和李某田兄弟两家13口人,惨遭杀害。正是春节期间,南谢村因为这个案件的发生变得非常清冷。杨克祥负责勘查的是李某田家,7个遇害人中,还有一个尚在襁褓的婴儿。

杨克祥从现场遇害的小女孩儿棉袄背面发现了一个脚印,这显然是嫌疑人留下的。在院落中又发现了另一个连续走动的鞋印。法医的验尸报告显示,死者身上均有两种器械殴打的痕迹。杨克祥初下结论,这个案件应该有两个嫌疑人。勘查完现场,大大小小7具尸体被抬出屋子,摆在院子里。天刚刚泛黑,加上冬日的冷寂,杨克祥突生悲凉,有多大的仇恨能让一个人下此狠手。

嫌疑人的调查很快就有了方向,与被害者积怨深厚的同村村民李某立被抓捕。李某立虽然拒不认罪,但是其脚印和现场嫌疑人遗留的鞋印比对成功。那么另外一名嫌疑人是谁呢?两种凶器,两种鞋印,这代表还有一个人行凶。杨克祥翻来覆去的想,被害者棉袄上的鞋印不是李某立的,这种鞋印遗留的位置存在诸多疑点。经重新梳理案情,调查案发后现场的情况,发现在刑警队到达现场之前,商河检察院的一位工作人员曾到过现场。杨克祥把他的鞋印取来,果然跟遗留在现场的这种鞋印种类相同。也就是说现场只有李某立一人的鞋印,那么两种凶器是怎么回事儿呢?杨克祥心中隐隐有了答案。

李某立在民警的连番审讯下终于供述了罪行,李某立和李某坤、李某田两兄弟因为分地的纠纷,积怨已深,遂实行报复。案发当天夜里,他趁兄弟两家睡着,先行潜入了李某坤家,持铁棍对其家人实施猛烈打击,后又潜入李某田家行凶。两家13口人在熟睡中皆被打死,李某立又害怕留有活口,返回来又用另一种凶器再次行凶,确定没有活口之后才逃离现场。这跟杨克祥的猜想一致,两家13口皆丧命于李某立一人手下。

1998年6月28日晚,商河警方接到报案,有一辆出租车在野外着火。经证实,烧毁的出租车属于女出租车司机王某芳,而王某芳本人在车的后座被烧得面目全非。

车和尸体已经几乎提取不到有效的痕迹,杨克祥动了脑筋,嫌疑人是怎么将汽油抽出倒在车上的呢?很可能是利用汽车油箱底部的放油孔,把汽油倒出来的。果然在离汽车较远的地方找到了已经烧了三分之一的油桶,杨克祥在上面提取了半枚血指纹。由于指纹变形较大,经过查询未发现结果。

之后,刑科所指纹室将该枚现场指纹重新编辑,对有限的特征点进行多次标注,不断发送查询,不放弃对低分值比对结果的人工复核工作。去年6月份,经过反复人工干预、发送查询,终于比中犯罪嫌疑人刘某河。民警最终在凉山将刘某河抓获,其落网后,根据刘某河的供述,民警顺线追踪,在菏泽曹县将正在打工的刘某抓获归案。

经审讯,刘某和刘某河都是济南商河人,17年前,他们两人由于手头拮据,便在一次喝酒的时候,产生了抢劫出租车的念头。案发当天,刘某拦下了受害人王某芳驾驶的出租车,声称要去商河办事。当车辆行驶到偏僻路段时,刘某伸出了黑手。王某芳的反抗激怒了刘某,他和刘某河对她一顿拳打脚踢后,又残忍的将王某芳杀害。犯罪嫌疑人刘某说:“我在济南干活,如果让她走的话,她能找到我,所以不能留活口。”遂拿出打火机,点燃了汽车。杀人焚尸后,刘某和刘某河从此开始了长达17年的逃亡生活,法网恢恢,疏而不漏,17年后,两名凶手终于落网。

“痕迹检验工作从来不是一蹴而就”

从警27年,杨克祥经历的大案要案数不胜数,在震惊全国的“7.9”大案中,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调查嫌疑人陈某的时候,陈某供述了制作爆炸装置作案的全部过程。杨克祥根据他的供述,亲手模拟实验了一遍,复原了一个爆炸装置。但是这个装置的专业性令杨克祥产生怀疑:陈某是否有能力独自完成这个装置。于是杨克祥给陈某提供了工具和材料,让他重演一遍制造爆炸装置的过程,第一次没做出来。第二次杨克祥给了陈某一天的时间,他依旧没做出来。杨克祥再问陈某,汽车中有两根导线,一根火线,一根零线,陈某也分不清楚。这时,杨克祥确认此案还涉及其他嫌疑人。对陈某说了一句,“陈某,你做不了,谁帮你做的?”彻底攻陷了嫌疑人的心理防线,警方得以找到此案的第三个嫌疑人,陈某兵。

杨克祥善于思考不仅体现在办案时,也体现在科研上。以往的指纹取证有一种通用的方法称为“502熏显”,原理是利用蒸发出的气体提取指纹。然而,这种方法一旦遇上覆盖了油脂的指纹就无计可施了。杨克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反复试验、科研,找到了一种方法,利用502溶解后的液体,其中掺入了一部分丙酮,可以有效把覆盖在指纹表层的油脂分解,从而顺利的提取指纹。2005年,杨克祥的研究成果《“502”胶液提法显现潜手印技术》获得山东省公安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0年12月12日,章丘市明水办事处王家寨村发生一起汽车爆炸案,致一人死亡,两人重伤。案发后,杨克祥迅速带领技术人员赶赴现场,对案件现场进行详细的勘查。由于该案是爆炸案件,现场结构复杂,面积较大,案发前后进入现场的人员较多,对现场的破坏比较大,给勘查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杨克祥带领技术人员,冒着零下十多度的低温,经过认真细致地勘查,发现了电池外壳、极片及导线、导火索等证据,并分析该电池适用于遥控器、测线仪、无线话筒等电子产品。在现场分析中,确定了炸点、引爆方式、炸药成分、炸药数量并对现场进行了详尽的记录,为案情的分析及破案后的起诉工作打下了基础。

现场勘查中杨克祥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他连续工作几个昼夜,带领技术员加班加点,白天反复勘查现场,查找现场物证,晚上综合情况,组织技术人员高质量的完成了任务。在搜查嫌疑车辆和爆炸装置制作点时,提取到了做炸药的烟花、火药、延时装置、发火装置、制作装置等,其中爆炸装置中的电池成为破案的关键。

2014年,济南市公安局成立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作为济南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杨克祥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刑事技术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上。为保证刑科所鉴定机构鉴定主体合法性,提升管理水平、保证鉴定质量、规避鉴定风险,杨克祥带领刑科所技术人员,学习《司法鉴定/法庭科学机构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8:2013,制订了刑科所自己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于2014年10月通过了实验室国家认可工作。同年12月,刑科所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公安机关重点司法鉴定机构,其中痕迹检验室、法医检验室、理化检验室、DNA检验室、文件检验室、声像资料检验室被评为全国公安机关重点司法鉴定专业实验室。

2015年,杨克祥带领刑科所全体同志又向国家级实验室资质认定发起进攻。经过一年的努力,刑科所的物证鉴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和技术能力达到了《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各项规定要求,于2015年12月顺利通过国家级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在杨克祥的积极推动下,2015年11月,全国刑事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与济南市公安局签署了刑事科学技术标准化工作联系点合作协议,这将大大提升济南市刑事技术工作的标准化建设水平。

三十年如一日的尽心尽力,造就了杨克祥在济南刑事技术侦查中的地位。在一个接一个的现场之外,如何用他的细致与大胆引领济南刑侦的技术水平,是杨克祥永远的“案情”。在记者参观刑科所过程中,他像对待老伙计一样,不时轻轻拍拍仪器,并准确报出价格,像极了枪王对爱枪、车迷对座驾的深情。这是一位男性技术控的深情,无此,无以立身、遑论事功。

猜你喜欢

鞋印陈某痕迹
关于陈某政务公开申请案的启示
奇怪的鞋印
强行求欢致女子跳车身亡如何定性
警惕“遗失”的游戏充值卡
可疑的鞋印
谁留下的鞋印
积淀岁月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