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一个照相馆:不拍今生,只拍前世

2016-11-21齐安

科学之友 2016年11期
关键词:王旭布景老式

齐安

即使有导航,寻找白夜照相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北京东五环之外一个偏僻的城中村里,有一大片废弃的厂房,被改建成为“黑桥艺术村”,白夜照相馆就建在艺术村的一座厂房里。两位85后的掌柜坦言,租在这里就是因为便宜。

照片魔和相机控

201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的皮皮和乌托,成立了他们的复古照相馆,起名“白夜”。照相馆入口处悬挂着两位掌柜的合影。掌柜皮皮,真名杨威,是一个老照片的收藏与研究者。他热衷于照相馆中拍摄的照片,目前收藏的中国各地的“照相馆”照片已达两万多张,涵盖了从晚清到20世纪80年代的各种相片。当时光被定格在民国,你会有怎样的故事?魂也牵,梦也绕,走得出相思,走不出眷恋。没有浮夸耀眼的场景烘托,没有粗糙随意的画布,没有懒漫无力的拍摄手法……

和其他摄影工作室不同,“白夜”的店主不会强制要求你摆出一些令你为难的动作。他们会不断调试光线,更改环境,找出适合你的复古风。“白夜”同样也拒绝过度PS修饰。他们追求真实,追求简单,追求纯美。快门只有一下,照片只有一张。正如你的情感与记忆,过的来,回不去。

杨掌柜收集了几万张老照片,他喜欢品读这些过往被定格的时光。照片中的每个人有自己的故事,有绰约多姿的少女,有姐妹花,有爱情的见证,也有全家福……这些照片留住了人们最美好的记忆。

“白夜”的另一个掌柜乌托,真名王旭,是老相机的收藏者。痴迷于各种老相机和镜头,在拍摄中坚持使用以前老照相馆用的大画幅相机。这种相机直到现在还有艺术家在使用,国外的一些摄影大师也偏爱这种大画幅相机,因为它拍出的照片画质更为细腻,可以放大到2~3米,而数码相机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在王旭的藏品中,珍藏有不少摄影发展历程中十分重要的相机和镜头。设备不仅昂贵,而且还很难收集。但他没有将这些设备束之高阁,而是用这些有百年历史的老设备去拍照片。开“白夜”之前,王旭就曾去过一位影像艺术家的工作室做助手,在那里,他学习了大画幅相机的使用方法。后来,他用自己工作赚来的钱买了摄影器材和古董老相机。如今,照相馆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个曾经被认为是无数家庭和个人记忆的载体,慢慢成了追念的过往。婚纱影楼、摄影工作室也很少拍这些质朴复古的黑白相片了。年幼时的你,是否也曾驻足在照相馆门口,趴着橱窗向里面四处巴望着,渴望能拍出外面墙上张贴的海报女郎的相片?那种复古、原始而又不掺杂一丝做作的照片。

这两个均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年轻人,一个有老相机,一个有老照片。他们的相遇,注定了白夜照相馆的诞生:还原不同时代老照相馆中的布景和道具,专注拍摄老照片风格的黑白影像。“我们不想那些曾经鲜活的东西被简单地遗忘和湮没,希望以此致敬带有温情的老式照相馆。”

老物件 旧情怀

以前,去照相馆拍一张全家福,是一件要提前准备上好几日的生活盛事。漫长等待之后抢着看的照片,也会被久久回味。现在,拍摄随时随处在发生,曾经那份雀跃和期待的心情却好久未尝。而在白夜照相馆,我们不仅能在复古的布景中重返旧时代,兴许也能重拾面对镜头时那久违的仪式感。

大喇叭留声机、大块头收音机、民国式样圆眼镜、手摇电话机、生锈铁皮玩具车……一入白夜照相馆,瞬间跌落咿咿呀呀、悠悠闲闲的老时光。

在这里,你会发现,原来,照片也是有温度的。拍摄的布景是自己创作的油画。这里提供的服装和饰品,有相当一部分是货真价实的民国服饰。其余则是参考史料,依照老照片上的服装式样,找裁缝精心缝制的。拍摄布景也是摹仿老照片一笔一画手绘而来的。一桌一椅、一花一扇,全都是经过反反复复锤炼的。这里还有民国校服、旗袍,切花边的铡刀、座钟、老式电话、已经剥落的漆皮、藤条、红木家具、生锈的铁皮玩具、画着美女头像的饼干桶、民国式样的圆眼镜、老式二八自行车、小木马、小汽车、传统服饰、花布篮筐里的那把剪刀……熟悉的年代,百年前的时光,如今,就在这了。这些老物件,全由白夜照相馆掌柜杨威和王旭一件件精心淘回。“白夜”中的杂物很杂,却又不杂。

白夜照相馆在拍摄时使用老式大画幅相机,还原不同时代的布局与道具,老相机、老镜头、老物件、老胶片,温情,复古,还有浪漫主义情怀。照相馆内随处可见从旧物市场淘来的精致小物,所有细节都透露出一种熟悉的年代感。当样式的复古撞上精神的复兴,会发生什么?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科技不断冲击生活的时代,还有多少人能怀念过去,怀念那个严谨质朴的年代?就这么不温不火,就这么安逸平和、斑驳沧桑。知名作家马伯庸、火华社社长刘烨、《战争史研究》主编阎京生、导演雎安奇,都曾造访过“白夜”。或许他们想追求的,是那个时代属于自己的记忆吧。

只为拍出传世的照片

如果复古的仅仅是服装道具和布景,复古根本不足以成为白夜的DNA。不可被简单复制的,除了对老照片深厚的情结和积累,拍摄时王旭私家珍藏的老式大画幅相机,以及矜贵的百年古典铭镜,更是独此一家的重头戏。这些古老的相机操作起来相当繁琐,而且因为年代久远,使用起来要特别小心,有些部件一旦损坏将无法修复。有些设备甚至需要自己设计定制,像湿版火棉胶工艺的底片,便是他们自己配药制作的。

好的东西总是要不吝花费气力才能牢靠得到。老式大画幅相机有着数码相机再高的像素也难以企及的细腻和柔和。加上后期的传统制作工艺,白夜的成像极为细腻,色调也异常柔和,妥善保存的话可以保证百年以上不褪色。“我们想做沉默的改良者,把一些遗失掉的精神、影像找回来,希望拍出可以传世的照片。”杨威说。

老式相机的照片冲洗工艺极为讲究慢工出细活,王旭他们用银盐、蓝晒、铂金让照片的色调更柔和细腻,这些传统暗房工艺会耗费很多时间与精力。现代输出、打印、装裱的方式也坚持按照艺术作品的收藏品质来制作,在他们看来缓慢而精致也是老照相馆的魅力所在。

团队里的每个人,包括化妆师、造型师、布景师……都因对复古影像的热诚,济济一堂于“白夜”。王旭曾踏破铁鞋,终于在一个坚持黑白胶片摄影的老相馆,觅得一位做了一辈子照片手工上色和修复的老师傅。他拜师学艺,并邀老先生为“白夜”特约艺术顾问。这样一个潜心的团队,令造访的顾客可以放心地将自己交付,而不必担忧将会沦为庸脂俗粉的东施效颦。

不拍今生,只拍前世,本着这样的原则和初心,白夜照相馆从创店至今,并没有把赚钱当成他们最重要的事情,也许是因为并没有接受任何资本进入,所以在坚持梦想的路上,他们可以更加自由,可以做更多接近照相本意的事情。

过去的日子里拥有一部照相机并不容易,所以在一些重要日子,人们才会去照相馆为自己留念。拍照时,带着对美好愿望的寄托和向往,或端庄或婀娜,让照片里的自己比现实中更加美好一些。而照相馆也会为顾客提供服装、道具以及各式布景,拍照就像迎接节日或集体活动一样隆重、庄严。这正是老照相馆的温情和动人之处。时空变幻到今天,人们随时可以拿出手机留住生活中随性、真实和美好的瞬间,承载更多期待的照相馆已经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那种仪式感也逐渐消失不见了。白夜照相馆却始终保留着那份原始的质朴,工艺精致而节奏缓慢。两位年轻掌柜更愿意像个手艺人一样,为了打造一件称心的作品而去消磨时光,把一些遗失掉的影像习惯、人文精神找寻回来,创造出传世的照片。在这里,他们的拍摄每天保持很缓慢的节奏,没有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即使是数字拍摄,也需要很好的品质把控。

面对越来越多的拍摄者,年轻的掌柜表现得很淡定,依然按照他们固有的频率拍照。他们认为,缓慢而精细才能保证“影像品质”,那是属于老式照相馆的工作方式。

一本厚重的“老相册”

在白夜照相馆的众多顾客中,曾有一位“很有故事”的北京阿姨。她80多岁的妈妈在20世纪60年代曾担任北京遂安伯小学班主任,直到今天,学生们还经常来探望这位老师。她希望“白夜”能帮她妈妈和学生们制作设计一本相册。

杨威和王旭被这份长达50多年的师生情所感动,决定帮她实现这个梦想。他们在跟阿姨的沟通过程中,发现阿姨家的相册中有一张1961年这个班全体学生和她妈妈在北海公园拍摄的合影,于是提议再在同样的日期和地点召集大家来拍摄一张今天的合影。

2015年8月1日,在那张老照片拍摄54年后,老师和同学们再一次相聚北海公园,戴上红领巾、手举少先队旗,模仿当初的老照片合影。拿到照片的同学和老师非常感动于这张昨日重现的影像。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片水,白塔仍是那座白塔,当年淘气少年虽已年过花甲。相隔54年,青春焕发的教师也已到耄耋之年,青春和年少早已不再,但那份师生情依旧真挚如初,人与人之间质朴的感情也随之被载入一本充满时光印迹的老相册。

时间褪去了,记忆也慢慢被时光磨去了。或许,你也淡忘了,这是“白夜”,不拍今生,只拍前世。与其说这是白夜照相馆,倒不如说是一种情怀。若不是对生活爱到极致,又怎会活得如此痴迷、真实而又自然?而回归自我,除了婚纱摄影、艺术写真,相信不少人已多年不曾踏入照相馆。数码相机、手机里的照片密密麻麻,无暇整理,精美的相簿却在抽屉里闲置已久。原来生活里面,“少”总因被倍加珍惜而能积少成多,而“多”却因不被稀罕会渐渐沦为“少”甚至“无”。光阴不等人,下一个假期、闲暇,不妨带上爸妈去照相馆拍个正正经经的全家福,在匆匆流逝的岁月里,留下记忆满怀。

猜你喜欢

王旭布景老式
陪伴
中国路
湖床
谈舞台布景的创新发展
艺林辨踪——浅析越剧布景的特色
漫画书奇遇记
谈舞台布景技术的作用
动词“Get”的用法
欧盟全面禁售老式灯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