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师学什么?——吴非老师的风骨情怀、道义担当和专业主张
2016-11-21李华
李华
向大师学什么?——吴非老师的风骨情怀、道义担当和专业主张
李华
说到大师,人们常常想到民国,想到胡适、陈寅恪、蔡元培、陶行知、叶圣陶等那些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耳熟能详的名字。可以说这些灿若星辰的大师们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人文教育的理念和智慧,更是一种独立坚韧的精神。于是有人说 “那是中国知识分子群体远承魏晋之后,以独立姿态演奏出的最后一个华彩乐章。”甚至还有人说“民国之后,没有大师。”我本人不同意这样的说法,尽管中国当代教育的确存在许多问题,教育教学改革举步维艰,但是不能否认依然有大师辈出。
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之为大师?
这是个众口难调、标准各异的问题。我比较认可网络上的一种解释,即大师就是 “对某一领域事物、理论理解深刻,有广大深远的见识与见解,以及应用能力;并能将这些东西用书面化、理论化的方式传授给他人、影响他人。”就当前教育行业来看,堪称大师者大中小学皆有。大师们以忧国忧民的悲悯情怀,为国家前途、民族未来、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而不断探索、劳心劳力。在这个时代,大师离我们并不远,在教育教学的田间地头,细心观察就可以看到大师们辛勤耕耘,一路播种的璀璨风采。
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任教于南京师大附中的吴非老师 (本名王栋生),就是当代教育大师中的一个。2016年4月18日,“1+1教师读书俱乐部”微信公众号推送了吴非老师的文章《让学校静下来,静下来》,短短时间里点击量超过两万,点赞者超过五百,还有许多老师跟帖留言表达自己的心声。有人说 “总算有懂教育的文章了。基础教育的浮躁源于功利!”“教育利益化是社会的悲哀,教师学生身心俱疲,疲于应付,校园早已不是一方净土……一针见血,这就是今天的教育,表面上的高大上,实际上的假大空。学校做什么事都从政绩出发,与学生无关,学生教师成了演员道具,拍下照片,造好资料就是业绩。教育可悲啊!”
还有人说 “我属于安静的老师,读自己喜欢的书,搞好自己的课堂。回头看看,越来越多能说会道的年轻人做了领导,他们却再也不愿意安安静静地读书教学,反而因为他们是领导而成了可以颐指气使的所谓专家。不管怎样,我一如既往喜欢自己做的事情,尽管我是个平常到新领导来了好久都不认识的傻子。”“坐在安静的校园里,静静地做安静的教育。有时,这样都是一个教育人的奢望。”“不是教师不安于教育,而是形形色色的所谓评比、检查,让许多老师疲于应付,幸福感就在那忙忙碌碌中消磨殆尽!”“童年只有一次,少年期并不漫长,属于校园的青春只有几年光阴而已。在安静的学校,学生安静地学习,他们的思想在自由飞翔。如果学校能真正安静下来,学生也许能得到他们渴望的美丽人生。……这才是美好的学生时代。”更有老师大声疾呼 “说得太好了,说出了我的心声,支持您!”“真实!真话!真理!真正说出了广大教师的心声!”“静下来,是教育的期待,是教师的期待,是学生的期待。”
由此可见,吴非老师对教育、学校、教师的深远见识与见解代表了广大教师的心声,引起一线教师的共鸣,对教师产生极大的影响。称之为大师,当之无愧。
我们应该向大师学什么?
吴非老师近年来出版了多部个人专著,发表了大量的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有的记录了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有的是教学随想,有的则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
从吴非老师的 《不跪着教书》一书中,可以看到他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骨底气;从他 《致青年教师》一书中,可以读出他关怀青年教师以及学生成长的长者风范和师者情怀;从他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一书中,可以感受到吴非老师旗帜鲜明的教育教学主张和勤于思考、不断反思的远见卓识和独立思想。
1.学大师的魏晋风骨和独立人格:教师要坚持独立思考,不要被世俗所左右。
读过吴非老师书的人,估计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吴非老师的 “铁肩担道义”的铮铮铁骨,吴非老师曾说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序》)吴非老师还说 “终身学习的立身之本究竟是什么?是独立思考精神。一个学生,只有成为一个思想者,他才能有充实的内心,才有可能始终充满活力,才能称得上知识分子。”(《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
纵观当下,能够站得直并且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教师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应试压力使许多教育教学行为变了味儿,例如在应试教育的学校,承担立德树人主渠道的德育课程思想政治课基本成了会考过关、高考得分的工具,而政治教师很少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一边发着牢骚一边忠实地推着学生朝着应试道路前行。曾听过一节思想政治课,课堂几乎看不出是高一新课教学,更不要说老师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观点。整堂课都是围绕着书本 “整理知识点、构建知识结构,做练习巩固强化知识点”,非常像高三的复习课。教师也努力想穿插些生活逻辑,想贴近学生生活,因目标导向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应对考试,所以其教学最终是为考试服务而非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服务。这不能完全责怪教师,而是和应试教育卷土重来给学校教师带来的压力有关。自从宣布2016年高考重返全国卷后,不少省份、不少地区、学校陷入慌乱之中,甚至连多年在素质教育方面已经卓有成效的省份也不例外,应试的氛围较自主命题的年份大幅度提高,那些原来周末、假期不补课,考试不排名的好理念、好做法逐渐被搁置,原来一直因为应试被诟病、被揶揄为“高考工厂”的某些学校纷纷成为新参加全国高考省份教师培训的座上宾。不少教育主管部门耗巨资把教师送到高考大省的学校学习,“勤做题、死背书、抢课余、少休息”等一连串的应试 “规定动作”又开始登堂入室。应考压力一层层转嫁,最终实实地落在教师和学生头上,落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吴非老师说 “现今课堂上最缺少的通用语是 「我认为」,——教师没有经过思考的 「我认为」,学生就更不敢说,久之,也自然不会说出这个 「我认为」,因而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驯服的思想奴隶。(《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
教师没有独立的思考,沦为应试的工具固然可悲,但是更可悲的是某些教师庸俗市侩的价值观。吴非老师曾痛心疾首地说到 “不良的社会风气正在悄悄地毁掉一代教师,拉大了我们与文明国家教育上的差距。(《融洽与守法》)”当下家长给教师送礼几乎成了常态,教师对待礼品的态度成为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手中有调整学生座位、任命学生干部、表扬批评学生等权力。一些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得到特殊照顾,不惜血本去给老师送礼。我国在教师收礼方面尚缺乏相关法律约束,教师只能靠自己的道德情操去约束自己的行为。而有些不良教师就是通过明示、暗示,或者收受家长礼物,或者托家长办各种私事,同时以给送礼家孩子各种照顾来交换,不仅造成教育不公平,给其他学生心理带来阴影,同时也助长送礼孩子的嚣张跋扈,让教育后患无穷。据报载国外对教师收礼的规定非常细致:“比如韩国对收受学生家长红包的老师,按照数额大小进行从行政警告到开除的严厉处罚;美国规定每名学生送给老师的礼物价值不得超过5美元,超过5美元的话老师得退回给学生,否则学校要是知道了,就会开除老师;新加坡则要求老师一旦收到价值超过5新币的礼物,就要上交政府;而澳大利亚明确规定老师收贵重礼物属于受贿。”对此吴非老师提醒广大教师“不要轻易接受家长的馈赠。我们不该怀疑这种馈赠出自于家长的善意,但是这会增加你的心理压力。最好和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对双方、对学生都有好处。”(《诫徒》)还说 “教师不宜与家长过多接触,关系过于密切对教学工作没好处。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只要能在教学上、品格教育上与学生沟通就行了,除此之外,不宜和家长往来。(《理智地保持距离》)”
2.学大师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精神:教师要用善良点燃学生仁爱的心灯,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开展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育学生爱自己同时爱他人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近些年来,因为留守儿童等其他问题,校园欺凌事件频发。殴打同学的冷酷残忍,拍摄视频并发到网络的无知和猖獗令人发指。究其原因,和缺乏关爱、缺乏教育有关。吴非老师在 《善良的心是一盏灯》一文中写到 “有没有善良的心,有没有同情与悲悯的情感,是区别 “人”与“非人”的标准。教学生学会同情,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同时吴非老师呼吁 “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仁爱的禀赋,这就需要教师首先成为情感健全的人。在有仁爱之心的教师眼中,学生首先是人,是需要关怀的人。”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发表重要讲话。受应试教育挟裹,德育工作在学校的地位众所周知。很多年了,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都停留在简单灌输、生搬硬套的应付上。从德育的主渠道来看,班主任认真些的国庆节前会召开个 “伟大的祖国”主题班会,班会上例举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唱几首爱国歌曲;敷衍的就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几句爱国口号应付学校有关部门的检查。正如吴非老师所说 “传统的道德说教如此深入人心,让学生耳熟能详,在他们的文章中,似乎只有道德规则 (虽然他的内心未必会认为这有多重要),他们可以板着面孔说出一番大道理,他们缺乏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同情与怜悯之心,——在他们的心中,似乎所有的花都已经凋谢了。(《永不凋谢的玫瑰》)”这样的教育如何让爱国主义真正走进学生心中,做到 “育德入心、成德于行”?究其原因,和教师对自身 “传道授业解惑”职业认知的窄化是分不开的,教育方法的应用也与教师对教育规律淡漠有关。
从吴非老师的书中处处体现着他涓涓爱国情和拳拳报国心。他不仅在 《不跪着教书》一书中谆谆告诫学生 “祖国是什么?祖国,就是你的家、我的家、他的家,那亮着灯的窗户…… (《祖国的歌》)”同时大声疾呼 “在爱国问题上,不要热衷于空谈,让我们时刻检讨自我感情的真实吧!(《祖国的歌》)”“培养真正的爱国情感,要从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开始,从你接触的每一位凭着诚实劳动养活全家的人开始,从平凡的生活中解读人的情感开始,从逐步了解用血汗写就的几千年文明开始,——而不是从空喊开始!”(《祖国的歌》)
前一段南海仲裁案结果传来后,有人煽动抵制美国、日本和菲律宾商品事件,还有一些人在肯德基门口拉起所谓 “爱国”的条幅,全国 “有11个县市发生抵制肯德基事件”,引发舆论一片哗然。这正是上好一堂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的最佳契机,学生们从日益便捷的互联网中得来信息,教师应该通过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会学生如何甄别、如何筛选、如何吸收,真正理解什么是爱国和如何爱国。可以通过有效的德育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盲目的爱国热情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表达不仅扰乱社会秩序,同时有损中国的国家形象。同时强化学生的认知:爱国需要理性,要尊重法律、尊重他人合法权利。无论多么正义的爱国行为,都得纳入法律框架之下,不能以爱国之名,侵扰、损害他人之权益。
3.学大师的教育思考和教学主张:好的课堂教学要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
吴非老师认为 “目前的教育教学严重脱离社会实践,学生能把应试需要的数理化知识定律和文史知识背到滚瓜烂熟,只要有可能考到,什么样的冷门内容都能强记,但他们未必知道这些知识有什么用。现今中国制造业规模世界第一,可是绝大多数中学生从没到过一家工厂,没有见过真正意义上的‘工业生产线’。在商品社会,他们不会解释亲眼见到的商业模式,对身边的社会经济现象也一无所知。同样,他们也缺乏基本的动手能力。”
今年8月到西安,在西安古城墙上有几位骑山地车的外国朋友向我询问事情,我一句都听不懂。很想帮个忙来表现中国人民的热情、友好,可惜我想表现友好的能力都没有。看着他们着急的样子,听得出是英语,我想到了团队里有位硕士研究生,马上用手势示意她(他)们等下,大声喊着队友的名字,队友冲了过来,听了下也是一句不懂,好在旁边有位路过的朋友解了围。想想我们的英语学习都超过十年,但是不会说、不会听,甚至不会阅读,只会考试拿分数,这样的语言学习不得不说是一种极大的失败。于此推想,现在最时尚的核心素养培养有多少能落到实处?最终是不是又落在应试上?2002年来西安,就听说在兵马俑展馆前买茶叶蛋的老太太至少都会说英语、日语、韩语三国语言,因为要和老外讨价还价。看来 “生活即教育”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正如吴非老师所说 “脱离实践,脱离生活,学习将是枯燥的,不可能有趣味。”吴非老师在他 《课堂究竟发生了什么?》一书中提到他去听他们学校的一位政治教师上课,那位老师“总能把看似平常的教学内容说得有趣。他历数学校附近这条街上的各种店铺,解说各家的经营模式,学生很惊讶,因为他们每天从这条街走过,却没想到这一家家店铺就是活的经济学教科书。”
在一次下乡送教活动中,被送教学校的教学设施已经相当先进,但因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陈旧,对先进设施的理解和把握不足,依然只是将电子白板当普通的多媒体用,整堂课都是用内容满满的ppt课件不停地灌输,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在教师思维的局限中,课堂沉闷无趣学习效率低下,学生多数心不在焉,听课老师也觉得时间漫长难熬。在事后教学反思时,原授课教师解释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调动的原因时,主要在责怪学生素质低、没预习、不认真……这个 “拿着先进武器却瞄不准敌人”的场面在很长一段时间时时敲击着我,刺痛着我。而去送教的教师虽然之前也没有接触过电子白板,但因为其从学生实际出发,虽然第一次接触学生,但尽可能课前了解学情,课堂上相信学生,不断启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那堂课,学生的智慧不断被教师激发,学得兴奋,听课教师觉得赏心悦目,授课教师自己也教得舒坦愉悦。同样的学校、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学内容却因为教师理念不同而呈现出活泼和沉闷两种完全不同的课堂。我非常认同那句话 “再好的技术都离不开用心为孩子的初衷,教育水准不是写在工具上的虚荣,而是写在人心深处的满足。
大师带给我们的精彩是无穷无尽的,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主张有跨年代和地域的能力,凡是教师都可以从中感受到一些东西。特别赞同吴非老师评价一位教师工作的标准,录在此作为文章结尾和所有认同吴非的教育教学价值观的同仁共鸣,即 “评价一位教师的工作,简而言之可以是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作者单位:福建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