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第454窟观无量寿经变研究
2016-11-21郭俊叶
郭俊叶
(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30)
莫高窟第454窟观无量寿经变研究
郭俊叶
(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30)
通过对莫高窟第454窟观无量寿经变内容的详细考证,认为该经变左侧条幅十六观画面中以菩萨观来代替后三观中的三辈生想观,旨在表明往生皆可成就菩萨道,也是愿“上品往生”思想的反映。同时,敦煌晚唐、五代、宋时观无量寿经变中的九品往生已不再在净土庄严相的七宝池中绘出,而是集中绘于十六观之中,大多以后三观代替,并且这后三观常以菩萨观绘出,以显往生成菩萨道。
第454窟;观无量寿经变;菩萨观
URI:http://www.cnki.net/kcms/detail/65.1210.C.20161019.0129.024.html
一、绪论
《观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的主要经典之一,是一部叙述如何观想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以求往生的经典,主要内容包括未生怨和十六观。关于此经,各经目录所说不一,经目中有二译一缺者,有后汉失译、东晋失译者,而现存唯刘宋畺良耶舍译本。《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言:“《观无量寿佛经》一卷(亦名无量寿观,十八纸),右宋元嘉年沙门强良耶舍于扬州道场寺译,出长房录。《观无量寿佛经》一卷,右昙摩密多宋元嘉年译,出宝唱录。”①《大正藏》第55册,第389页。也即刘宋时有两译本:畺良耶舍与昙摩密多译本。孙修身先生指出除现存刘宋畺良耶舍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外,还有已佚的菩提流支、竺法护译本②孙修身:《敦煌石窟中的〈观无量寿经变相〉》,敦煌研究院编《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国际讨论会文集·石窟考古编》,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0年10月,第215-246页。。菩提流支译本无考,但关于竺法护译本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孙修身先生引用天台智者大师《佛说观无量寿经疏并序》中文字:“大本两卷,晋永嘉中竺法护译。此本是宋元嘉时,畺良耶舍于扬州译。”③《大正藏》第37册,第188页。关于文中的“大本”问题,据南宋宗晓《乐邦文类》:“《佛说阿弥陀经》一卷,养字函,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天台观经疏》指此经为小本,前《无量寿经》为大本,《观无量寿佛经》,处两经之间,义当中本。”①《大正藏》第47册,第150页。其意在天台宗来看,大本者为《无量寿经》,中本者为《观无量寿佛经》,小本者是《佛说阿弥陀经》,划分标准是卷册与字数的多少。由此,我们再看天台智者大师所言“大本两卷,晋永嘉中竺法护译。”其义甚明,即《无量寿经》两卷,晋永嘉中竺法护译,并非是竺法护译了《观无量寿佛经》。查竺法护译本,确有《无量寿经》,而无《观无量寿佛经》。这提示我们,在天台宗看来,《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三经只是字数卷册数不同,主旨一致,因而会出现如此大、中、小的划分,也会在注疏之中两经并论。
据统计,敦煌现存观无量寿经变共有90铺之多②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内容总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83-284页。,起于初唐,历盛唐、中唐、晚唐到五代宋西夏。初唐一铺,绘于莫高窟第431窟的北、西、南三壁,每壁只画一部分,北壁下部画未生怨,西壁下部绘十六观,南壁下部绘九品往生。盛唐20铺,其中莫高窟第116窟经两代才画完,盛唐画一部分,中唐完成。中唐37铺,五代6铺,宋代6铺,西夏1铺。由于此经变的流行,在一个洞窟会出现2铺,甚至3铺的观无量寿经变。如莫高窟中唐44窟的东壁门北及南壁各画1铺,莫高窟第126窟,在南北壁各绘1铺,另外还有莫高窟第172、180、188、201等窟都绘有2铺。盛唐171窟在东、南、北三壁各绘1铺,一窟之中竟有3铺之多。
观无量寿经变的研究,有松本荣一《敦煌画の研究》③[日]松本荣一:《敦煌画の研究》,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7年3月。。孙修身先生《敦煌石窟中的〈观无量寿经变相〉》,该文对敦煌观无量寿经变进行了全方位探讨,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建树:将其表现形式总结为甲横卷式、乙凹字式、丙棋格对称式、丁条幅对称式、戊屏风式、己条幅屏风混合式六类;对莫高窟171窟的3铺观无量寿经变内容作了剖析;对经变中出现的一些佛经中并未描述的情节,认为是据疏作画,其中的追兔一节来自《照明菩萨经》;对观经的传播原因及社会作用进行了阐述,并公布了第76、55窟及S.3352、S.3304(P.3304、P. 3352)号的榜题④孙修身:《敦煌石窟中的〈观无量寿经变相〉》,敦煌研究院编《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国际讨论会文集·石窟考古编》,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0年10月,第215-246页。。施萍婷先生《敦煌石窟全集·阿弥陀画卷》之观无量寿经部分,公布了很多图片,对观经不同时期的发展及其特点作了全方面的论述⑤施萍婷:《敦煌石窟全集·阿弥陀经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2002年3月,第87-246页。。观无量寿经变榜题底稿的整理,有1981年法国学者苏远鸣《敦煌写本中的壁画题识集》,公布了P.3304号榜题底稿⑥[法]苏远鸣《敦煌写本中的壁画题识集》,[法]谢和耐等著,耿昇译《法国学者敦煌学论文选萃》,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12月,第200-228页。,1987年施萍婷先生《敦煌随笔之四》,文中刊布了P.3352号榜题底稿⑦施萍婷:《敦煌随笔之四》,《敦煌研究》1987年第4期。,王惠民先生《敦煌遗书的观无量寿经变榜题底稿校录》,对P.3304、P.3352、S.2544号进行了公布与刊正⑧王惠民:《敦煌遗书的观无量寿经变榜题底稿校录》,《敦煌研究》2002年第5期。,另王惠民先生《国图B.D.09092观经变榜题底稿校考》一文,考证出国图B.D.09092是用于莫高窟第55窟观经变的榜题底稿⑨王惠民:《国图B.D.09092观经变榜题底稿校考》,《敦煌研究》2009年第5期。。
二、第454窟观无量寿经变的内容
第454窟的观无量寿经变位于南壁东起第二铺,与其遥相呼应相对的是北壁东起第二铺的药师经变。此经变为中堂加条幅式经变布局格式,中堂画净土世界说法图,左侧条幅画十六观与九品往生,右侧条幅画未生怨因缘及未生怨。以下从中堂开始,次左侧,再右侧的顺序逐一解析。
中堂部分:画面中的所有楼阁都在净水池水上平台之上。主平台上有前后两院的寺院建筑,中间用廊隔开。中轴线上,有三座大殿:前、后院中为单层殿;中间廊庑上为二层殿,上下层中各有一佛。前殿前为大型说法会,佛居中结跏趺坐,旁边两弟子、两大胁侍菩萨,周围绕以各菩萨众,佛与胁侍菩萨为火焰头光。前院左右两侧各有一座二层殿,内绘佛一身,殿左右又有小配殿一座。后院廊庑两侧廊檐上各加建两个角楼,一者为四角,四角阁楼内绘一佛,另一是转角处的八角形楼。八角形楼可作塔看待,其上还有三层相轮,这里用塔楼名之。左侧塔楼内绘一钟,右侧塔楼内为经藏,内有格架放置经卷。所有建筑全用廊庑相连,有菩萨在内走动。寺院上部,左右各有三朵云升空,云上各有三身佛,此为听法十方诸佛。在此十方佛之间有乐器飞于空中,即净土中的不鼓自鸣。画面左右平台上又各有一佛、众菩萨说法,与主平台上院内的主说法图组成“品”字形布局。
说法图前部各菩萨、伎乐众在平台之上,台下为净水,孩童在水中游水嬉戏,平台之上还有一裸身小孩双手捧荷叶立于供养菩萨之后。整个画面呈现出一派净土气象。
左侧条幅。绘十六观与九品往生内容,共有榜题17则,画面17个(见图1)。
图1 莫高窟第454窟观无量寿经变榜题位置示意图
画面:一轮太阳,一贵妇跪于一方毯上,内容表现的是韦提希夫人作日想初观。
榜题2:下品下生
苇希提夫人跪于方毯上,面对一方水池,画面表现的是水想第二观。画面与榜题不符。
画面:韦提希夫人跪于方毯上,对面一水池,水池中有一宝幢。内容应该表现的是第二观水想之中的水中宝幢。榜题与画面不符。
榜题4:下品中生
画面:榜题右下部,韦提希夫人着宽袖大袍,抬头观望前面的一棵枝叶茂密的大树。内容为树想第四观。榜题与画面不符(见图2)。
图2 莫高窟第454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之日、水池、宝幢、树观
榜题5:下品上生
榜题左下部韦希提夫人跪于方毯上,面向一水池,池内一朵大莲花,两莲叶,表现的是水想第二观。
榜题6:观如意轮菩萨
画面:榜题右侧一菩萨坐于莲座上,前面韦希提夫人,正在观想菩萨。内容为如意轮菩萨观。经文中无此观内容,为榜书手自己所加。
榜题7:中品下生
画面,此则榜题题于条幅画正中,下部画面为韦提希夫人跪对一菩萨,应为某某菩萨观。榜题与画面不符。
榜题8:观水华小
画面:榜题下部有一水池,池内一大花及莲叶,韦提希夫人观之。内容为第八功德水想观第五观。
榜题9:文字泯失
画面:韦提希夫人正在观前面一菩萨,应为某某菩萨观。
榜题10:文字泯失
画面:榜题左侧,韦提希夫人正在观前面一菩萨,内容为某一菩萨观。
榜题11:上品下生
画面:榜题右侧韦提希夫人正在观前面一菩萨,为某一菩萨观。榜题与画面不符。
榜题12:观阿……
画面被遮,不清。
榜题13:不清
画面:榜题右侧画一座两层楼阁,前面韦希提夫人跪观(见图3)。此画面表现的是第六观总观想中的宝楼观。
图3 莫高窟第454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之楼观
榜题14:不清
画面:韦希提夫人跪对一菩萨,应是某菩萨观。
榜题15:韦提希观大势至菩萨
画面:韦希提夫人前面是大势至菩萨(见图4)。
内容:第十一观观大势至色身相。
图4 莫高窟第454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观大势至色身相
画面同上。经文无观普贤菩萨的,乃榜书手所加。
榜题17:不清
画面:韦希提夫人前面一水池,池中有莲叶,水池上有一鸟。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时当起想作心自见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①《大正藏》第12卷,第344页。。
内容:第十二观普想观。
由以上释读可以看出,观无量寿经变左侧条幅十六观共有十七个画面,十七个榜题。榜题与画面有的不符,榜题“下品生”为重复题写。十七个画面自上而下分别是:日观(初观),水想观(第二观),水中宝幢观(第二观),树想观(第四观),水想观(第二观),如意轮菩萨观,某菩萨观,八功德水想观(第五观),某菩萨观,某菩萨观,某菩萨观,观阿弥陀佛(无量寿佛,第九观),宝楼观(第六观),某菩萨观,大势至菩萨观(第十一观),普贤菩萨观,普想观(第十二观)。可见,并非所有的前十三观都绘出,有的观绘出三个画面情节,如第二观。另外还出现了众多的菩萨观,共有8处。
右侧条幅:绘未生怨及未生怨因缘,共有榜题8则。从上至下叙之。
榜题1:文字泯失
画面:榜题左侧,佛结跏趺坐于树下莲花座上,正在说法。韦提希夫人跪于方毯之上,听佛说法。
内容:韦提希夫人请佛说法。
榜题2:贫婆娑罗王韦提希夫人……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画面:一只兔子奔逃,一只猎狗在旁围追,其后国王拉弓射箭,侍从骑马追赶。内容表现的是未生怨因缘,频婆娑罗王前世为王时追杀兔子。
此故事不见于经文,但在唐《龙兴疏》中有记载(见图5)。
图5 莫高窟第454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猎杀兔子图
榜题3:韦提希礼拜世尊原生西方极乐世界
经文: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①《大正藏》第12卷,第340页。
画面:国王与两武士骑于马上,前面一侍从正拉拽在山中茅庵中修行的道人(见图6)。内容表现国王带领武士及侍从去杀山中修行道人的情节。画面与榜题不符。
图6 莫高窟第454窟南壁观经变中杀道人图
榜题4:贫婆娑罗王……夫人……
画面:一四方院落内,一佛从空而降,韦提希夫妇跪迎。
内容:佛从空而来,为贫婆娑王夫妇在狱中说法。
榜题5:
……害夫人时有
……不曾闻子煞害母
经文:
时阿阇世闻此语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贼,与贼为伴。沙门恶人,幻惑呪术,令此恶王多日不死。”即执利剑欲害其母。时有一臣名曰月光,聪明多智,及与耆婆,为王作礼。白言大王:“臣闻《毗陀论经》说:‘劫初已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曾闻有无道害母。’王今为此杀逆之事,污剎利种,臣不忍闻。是栴陀罗,我等不宜复住于此。”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却行而退②《大正藏》第12卷,第340页。。
画面:榜题左侧殿内国王举右手拿物追赶,殿门口一夫人作两手上扬逃跑状,殿外两个士兵在把守。殿外侧两人,应是二大臣月光与耆婆。
内容:二大臣劝阻阿阇世王莫杀母。
经文:
时阿阇世问守门人:“父王今者犹存在耶?”时守门者白言:“大王,国大夫人身涂麨蜜,璎珞盛浆持用上王;沙门目连及富楼那,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③《大正藏》第12卷,第340页。
画面:王在殿内,殿外站韦提希夫人。另一画面,一着大袖袍服之人,此人应是阿阇世王,王前一红衣人右手拿刀、左手屈置于胸前弯腰作恭迎状。
内容:阿阇世责问守宫人。
榜题7:
经文: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佛告阿难及韦提希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国大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涂其身,诸璎珞中盛葡萄浆密以上王……世尊亦遣尊者富楼那,为王说法①《大正藏》第12卷,第340页。。(刘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画面:榜题左侧,韦提希夫人双手拿璎珞,后跟二侍女,前往关押频婆娑罗王的大殿。殿上方,有一仙人从天乘云而来(图7)。
内容:韦提希奉食给频婆娑罗王,富楼那来为王说法。
图7 莫高窟第454窟观经变中韦提希奉食、富楼那来说法图
榜题8:时……
画面:城内:左侧一王带一侍从,右侧一王旁二侍者,中间一红衣带幞头之人面对左侧王恭手作揖。左侧为阿阇王,右侧为其父王被两侧之人“收执”。城外:一护城河,一座桥,城门外桥边,一黑衣人两拳相握拱手而立;一红衣人在桥另一边。(见图8)
内容:阿阇世太子发动叛乱、“收执父王”的场景。
图8 第454窟观经变中“收执父王”图
三、第454窟观无量寿经变的内容取材与菩萨观问题
(一)内容取材
第454窟右侧条幅画未生怨内容中有射兔子、杀仙人两情节,见右侧条幅榜题2、3所附画面,但榜题与画面不符。在经文中没有描绘这两个情节的文字,而在观经的注疏中却出现了相关描述,说明借用了疏的内容。在慧远、智、吉藏、善导等人的疏中有杀仙人的因缘,一一列举如下:
慧远《观无量寿经义疏》有如是记载:
频婆沙罗往昔为王,于毗富山游行猎鹿空无所获,值遇一仙,王便作念正坐此人驱逐令去,遂勅杀之,仙人临终便发恶愿愿我来世还如今日心口害汝。彼仙今日阿阇世是,勅害者频婆王是,是故今时还为世王之所危害②《大正藏》第37册,第173页。。
吉藏撰《观无量寿经义疏》曰:
何者世王本作仙人在山中,父王昔作国王游猎不得,见仙人云:“我今猎不得正由此人。”则截仙人头首,仙人死时生念:“此人无辜横害我,我当无辜害汝。”由此一嗔故还害父王也,问父王昔杀人应堕地狱,云何得为人王耶?解云彼尔时虽杀仙人则生怖畏,忏悔罪灭今得为王。今世王亦尔,杀父王复忏悔罪得灭,为如此因缘故杀父执母也③《大正藏》第37册,第239页。。
天台智者大师说《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言:
频婆往日毗富罗山游行猎鹿,空无所获,遇值一仙正坐,使人驱逐令去,遂勅杀之。临终恶念:“愿我来生,还如今日心口害汝。”④《大正藏》第37册,第188页。
北宋知礼述《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曰:
父子前因,被杀仙人生恶念故。即来为子,胎中已有害父之怨⑤《大正藏》第37册,第208页。。
沙门善导集记《观经序分义》有更为详细的情节描述:
元本父王,无有子息,处处求神竟不能得。忽有相师而奏王言:“臣知山中有一仙人,不久舍寿,命终已后必当与王作子。”王闻欢喜:“此人何时舍命?”相师答王:“更经三年始可命终。”王言:“我今年老,国无继祀,更满三年何由可待?”王即遣使入山往请仙人曰:“大王无子,阙无绍继,处处求神困不能得。乃有相师瞻见大仙,不久舍命与王作子,请愿大仙垂恩早赴,使人受教入山,到仙人所具说王请因缘。”仙人报使者言:“我更经三年始可命终,王勅即赴者是事不可!”使奉仙教还报大王具述仙意。王曰:“我是一国之主,所有人物皆归属我,今故以礼相屈,乃不承我意。”王更勅使者:“卿往重请,请若不得,当即杀之,既命终已,可不与我作子也!”使人受勅至仙人所,具噵王意。仙人虽闻使说,意亦不受。使人奉勅即欲杀之,仙人曰:“卿当语王,我命未尽。王以心口遣人杀我,我若与王作儿者,还以心口遣人杀王。”仙人噵此语已即受死既死已即托王宫受生,当其日夜夫人即觉有身,王闻欢喜,天明即唤相师以观夫人,是男是女。相师观已而报王言:“是儿非女,此儿于王有损!”王曰:“我之国土皆舍属之纵有所损,吾亦无畏。”王闻此语忧喜交怀,王白夫人言:“吾共夫人私自平章,相师噵儿于吾有损,夫人待生之日,在高楼上,当天井中生之,勿令人承接,落在于地,岂容不死也!吾亦无忧,声亦不露。”夫人即可王之计,及其生时一如前法,生已堕地,命便不断,唯损手小指。因即外人同唱言折指太子也。言未生怨者,此因提婆达多起恶妬之心故①《大正藏》第37册,第253页。。
阿阇世王故事来自善导疏最早由阿瑟·韦利提出②Arthur Waley,A Cataloge of Paintings Recovered from Tun-huang by Sir Aurel Stein,British Museum,London,1931,p.XXL;Alexander C.Scoper,literary Evidence for Early Buddhist Art in China,Ascona.Artibus Asiae supplement XIX,1959,pp.145-146.,射杀兔子一节,孙修身先生研究认为是来自《照明菩萨经》,施萍婷先生进一步认为来自“龙兴疏”转引《照明菩萨经》中的内容③孙修身:《敦煌石窟中的〈观无量寿经变相〉》,敦煌研究院编《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国际讨论会文集·石窟考古编》,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0年10月,第215-246页。施萍婷《敦煌石窟全集·阿弥陀经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2002年3月,第195-196页。。
《照明菩萨经》曰:
频婆娑罗王因王后无子,时请相师问曰:“夫人何时有身?”相师瞻曰:“山中有一坐禅道人,命终精神当来后腹化为太子。”王闻是语,即遗人断道人粮饷。道人得通即知王意,自念:“我今为王示现,死作白兔在王东园。”王将国民捉得白兔,即敕锻明作铁钉,钉兔四足及口、鼻、颈,兔身即便病钉而死,精神来腹化作太子④《大正藏》第57册,第576页。。
第454窟右侧未生怨部分的顺序大体是自下而上绘制,共8个画面。内容依次是:⑧太子收执父王→⑦夫人奉食→⑥太子审问守宫人→⑤太子欲杀母、二臣劝阻→④佛来宫中为王与夫人说法→③杀仙人→②射杀白兔→①韦提希请佛。但根据佛经①应在④之前,经重新排列顺序应是⑧→⑦→⑥→⑤→①→④→③→②。
P.2671号画稿,根据沙武田的研究,认为是归义军时期的画稿,适用于五代宋这一时期的观无量寿经变,如55、205、454窟⑤沙武田:《敦煌画稿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5月,第73-76页。。第454窟右侧条幅未生怨部分与P.2671号相同部分画稿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其顺序基本相同,P.2671号画稿也是自下往上布局,相同地方较多:⑧“收执父王”一节,从建筑、人物布局到人物动作、神态都比较相像,但缺少第454窟的城外部分。⑦夫人奉食部分几乎如出一辙,夫人手捧璎珞的动作也是一模一样。⑥阿阇世王审问守宫人一节,第454窟守宫人后少了二人,其他均相同。⑤布局、画面,人物均相同:阿阇世在殿内追杀母亲,其母在殿门口作奔逃状,殿外两武士、两大臣。④内容、布局、人物均相同,甚至连楼阁布局也相同,左边为一层殿阁,右侧为二层楼阁。③杀仙人一节均相同,一人拉扯茅屋门口的仙人,王与二侍从在旁。②射杀白兔,均为一白兔一猎狗,身后追赶之人不同。第454窟为二人,一人骑马追赶,国王拉弓射箭并不骑马,而P.2671画稿内三人骑于马上且有旗帜。①画稿中只有佛,缺少韦提希夫人。总起来讲,P.2671号画稿未生怨与第454窟的未生怨确有相同之处,如果说第454窟的绘画手参考P.2671号画稿作画,当不无道理,所以我们可以认为P.2671号画稿是第454窟观无量寿经变之未生怨的母本。
(二)十六观中菩萨观问题
根据《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文,十六观包括前十三观再加后三观——三辈生想观(上品、中品、下品),共计十六观。后三观即第十四、十五、十六观,具体为上品、中品、下品观(或为上、中、下三辈生想观),上品、中品、下品又各自分为上、中、下三品合为九品,即九品往生。上品上生坐金刚台,中品中生者坐紫金台,上品下生者坐金莲花;中品及下品基本为乘莲花而往七宝池。莲花开时所需时日,越往后,花时越长。上品往生,坐金刚台则无需花开,有的上品上生不与其他品绘在七宝池内,而直接绘于佛前台阶之上,正所谓:“(行者)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上品中生坐紫金台者“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花,经宿即开”。上品下生坐金莲花“即自见身坐金莲花,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花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中品已下,开花时日,由中品上生的三日三夜至下品下生的“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
九品往生表现在观无量寿经变画面中,除了坐金刚台、紫金台之外各品往往被画成已绽放的莲花、半开莲花、未开莲花。
敦煌石窟观无量寿经变中的十六观与九品往生多数分开来画,即除了总的十六观之外,另绘出九品往生或其中几品,另绘出的九品往生往往绘于净土庄严相下部的七宝池中。这其中大部分既有十六观里总的三辈往生,又有九品往生,如莫高窟第320、217、197、171窟,榆林窟第25窟等。莫高窟第320窟北壁的观无量寿经变,左侧条幅绘十六观,其中最下方绘后三观:观坐金刚台、紫金台、金莲花化生,中堂净土庄严相下部又单独绘出九品往生的一些品;后三观与十六观分开绘制的如莫高窟第431、45、148窟等,148窟东壁门南观无量寿经变,南侧条幅绘十六观中的前十三观,中堂下部绘九品往生。
但是,在晚唐、五代、宋时的观无量寿经变中,九品往生往往不再单独绘出,只绘出十六观,也即不再将后三观的分品绘于净土庄严下方七宝池内。此时的十六观却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十六观中多出几身菩萨观,这在经文中并没有反映。
施萍婷先生注意到这一现象,认为可能与信仰的形式转移有关,因为这一时期出现了为死人制作“九品往生舆”的民间风俗①施萍婷:《敦煌石窟全集·阿弥陀经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2002年3月,第226页。。莫高窟第454窟观经变七宝池中也无九品往生的内容,但在左侧条幅中却有九品往生的榜题,并且出现了众多的菩萨观,因此,笔者认为观经变中的九品往生内容不是没有,而是从七宝池中移至左侧条幅之中。并且左侧条幅中的十六观,其后三观内容不再是通常意义上的,而是将观三辈往生中的观行者坐宝台或观行者坐宝莲花,代之以菩萨观。试作如下分析:
第454窟观无量寿经变左侧十六观,基本是由上而下绘制,从初观——“日观”开始,内容不全遵从经文。十六观中榜题还加进去了九品往生的内容,但画面并未表现往生的莲花化生。虽然如此,笔者仍然认为其与九品往生有关,原因主要在十六观画面中出现了很多的菩萨观。
根据畺良耶舍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第十一观为观世音菩萨观,第十二观为大势至菩萨观,除此两大菩萨外,无其他菩萨作为观想的。参见经文:
佛告阿难:“若欲观观世音菩萨当作是观,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余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②《大正藏》第12册,第344页。
不论是无量寿经变中的三辈往生,还是观无量寿经变中的九品往生,我们注意到从莲花化生者(往生者)有的绘成童子形,有的为菩萨形。九品往生者都可往生净土,并得“果”。依经文,往生者或为佛所授记,或证菩提之心,或得法门,或成阿罗汉。在具体的画面中,有些化生就画成了菩萨,且有头光,一个明显的例子即莫高窟第341窟南壁无量寿经变七宝池中,莲花化生者都作菩萨形,且大部分具有头光。莫高第44窟北壁无量寿经变的七宝池中中间一身化身为菩萨形,具头光、身光(见图9)。另外如中唐237窟南壁的观经,乐舞台两侧各一莲花化生作菩萨形且有头光,第217窟也有菩萨形化生等。将童子绘成菩萨形,如此处理画面也应与“施主”都愿“上品往生”有关③施萍婷:《敦煌石窟全集·阿弥陀经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2002年3月,第32页。。
图9 莫高窟第44窟北壁无量寿经变七宝池中的化生童子
第454窟左侧条幅十六观画面之中,有较多的菩萨观出现,共有8处,即榜题6、7、9、10、11、14、15、16所对应的画面。其中榜题清楚者有三个:榜题6:“观如意轮菩萨”,榜题15:“韦提希观大势至菩萨”,榜题16:“韦提希观贤菩萨”,其余画面中的菩萨,榜题要么不清,要么题的是九品往生的内容。我们注意到在其他洞窟中也出现同样现象,在莫高窟第55窟出现4身菩萨观,即:“第九龙菩萨观”“第十妙吉祥观”“第十一大势至菩萨观”“第十三观世音菩萨观”,其中的龙菩萨观与妙吉祥菩萨(文殊菩萨)观不见于现存的经文与经疏之中。P.2671V观无量寿经变白描稿也绘出了4身菩萨。据经文,十六观中只出现一身佛身观与两身菩萨观,即第十观无量寿佛观、第十一观世音菩萨观与第十二大势至菩萨观。文曰:“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时。我们注意到上述各观所列顺序与原经文也不尽相同,而最为重要的是这些同时绘有多身菩萨的十六观中,没有绘出后三观(往生观)的内容。这就提示我们,画家将往生观绘成了菩萨观,以代替后三观,这与往生成菩萨道的思想是相通的。
以上多出的菩萨观可以认为是九品往生里行者往生为菩萨的写照,只是榜书手在题写时会将此菩萨命名为某一种所熟悉的菩萨。以菩萨观来代替后三观中的三辈生想观,旨在表明往生皆可成就菩萨道,也是愿“上品往生”思想的反映。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晚唐、五代、宋时观无量寿经变中的九品往生已不再在净土庄严相的七宝池中绘出,而是集中绘于十六观之中,大多以后三观代之。并且这后三观常以菩萨绘出,以显往生成菩萨道。其中莫高窟第454窟的十六观中,并不仅仅是后三观,后三观还具体到九品中的若干品,若不计榜题的张冠李戴,据已知榜题有上品上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共五品,还有一品乃重复题写不计在内。
四、结语
第454窟的观无量寿经变采用了中堂加两侧条幅的构图形式,中堂绘佛说法图的净土庄严相,左侧条幅绘十六观,右侧条幅绘未生怨。观无量寿经变左侧条幅十六观共绘出十七个画面,十七个榜题,其中的“下品生”为重复题写。十六观中前十三观中的内容也非全部入画,有的内容没有绘出。与敦煌观经无量寿经变常在中堂绘九品往生图不同,此铺观无量寿经变中未绘九品往生图,而将九品往生的榜题题在左侧条幅画面中。
左侧条幅十六观画面中以菩萨观来代替后三观中的三辈生想观,旨在表明往生皆可成就菩萨道,也是愿“上品往生”思想的反映。同时,敦煌晚唐、五代、宋时观无量寿经变中的九品往生已不再在净土庄严相的七宝池中绘出,而是集中绘于十六观之中,大多以后三观代替,并且这后三观常以菩萨观绘出,以显往生成菩萨道。
右侧条幅未生怨中绘有射兔子、杀仙人的情节,见于右侧条幅画中榜题2、3所附画面。榜题2对应画面:榜题右侧国王正在拉弓射前面奔逃的一只兔子,一只猎狗于旁,侍从在后骑马追赶。画面内容表现的是频婆娑罗王前世为王时追杀兔子;榜题3对应画面:国王与两武士骑于马上,前面一侍从正在拉拽在山中茅庵中修行的道人。内容表现国王带领武士及侍从杀山中修行道人的情节。以上两个画面所表现的内容在经文中无,却在经文注疏中有,因而借用了疏的内容。佛经注疏入画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反映。
(责任编辑:赵旭国)
A study on the Amitayurbhavana Sutra Illustration in Mogao Cave 454
GUO Jun-ye
(The Textu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Dunhuang Academy,Lanzhou 730030,Gansu,China)
Based on the detailed textual research content of the Amitayurbhavana sutra art in Mogao Cave cave 454,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three of behind the Sixteen meditations images is bodhisattva meditations images instead of the three generation born meditations in the left banner of the sutra illustration,the purpose is to show that all the persons can be reborn to be bodhisattva,is also the reflect of willing“reborn to top grade”.At the same time,the ninefold future life did not draw in the pure land of the Amitayurbhavana sutra art of dunhuang caves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Five Dynasties,Song dynasty,but in Sixteen meditations images,they mostly is the bodhisattva meditations images,to show to be the bodhisattva in future life.
Mogao Cave 454;the Amitayurbhavana sutra illustration;the bodhisattva meditations
K879.41
A
1671-0304(2016)05-0021-09
2016-03-01
时间]2016-10-19 1:29
郭俊叶,女,甘肃会宁人,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石窟考古与石窟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