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绵”的哲学

2016-11-21北京大学教授建筑与景观学院院长俞孔坚

安徽园林 2016年2期
关键词:海绵雨水哲学

□北京大学教授、建筑与景观学院院长 俞孔坚

“海绵”的哲学

□北京大学教授、建筑与景观学院院长俞孔坚

黄山市西溪南丰乐河上的一道堰——吕堨,建于公元527年,至今已有近1,500年历史。这样的低堰,在徽州地区有很多,在不破坏区域自然水系格局的前提下,仅仅将水位抬高数尺,便能有效减缓来自山区的急流,灌溉千万顷良田;这样的低堰又与分布在村中和田野上的口口方塘相串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海绵系统,正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可惜,这千年石堰如今却被钢筋水泥所替代,尽管尚保留了低堰的功用,却少了许多生态与美的价值。

“海绵城市”的理念在不同尺度上综合解决中国城市中突出的水问题及相关环境问题开启了新的旅程,包括雨洪管理、生态防洪、水质净化、地下水补给、棕地修复、生物栖息地的营造、公园绿地营造及城市微气候调节等。因此,我们需要对“海绵城市”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否则“海绵城市”建设将很快沦为中央职能部门的权力寻租机会、地方政府新的GDP增长点、各类工程公司谋取暴利的借口,甚或将会开启新一轮诸如河道整治、挖湖堆山之类的“破坏性建设”。“海绵城市”的哲学恰恰是对简单、粗暴的工程思维的反叛。这种反叛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全的生态系统价值观,而非功利主义的、片面的价值观

“海绵”的哲学是包容,对这种以人类个体利益为中心的雨水价值观提出了挑战,它宣告:天赐雨水都是有其价值的,不仅对某个人或某个物种有价值,对整个生态系统而言都具有天然的价值。人作为这个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必然产物和天然的受惠者。所以,每一滴雨水都有它的含义和价值,“海绵”珍惜并试图留下每一滴雨水。

2.就地解决水问题,而非将其转嫁给异地

“海绵”的哲学是就地调节旱涝,而非转嫁异地。中国古代的生存智慧是将水作为财富,就地蓄留——无论是来自屋顶的雨水,还是来自山坡的径流—因此有了农家天井中的蓄水缸和遍布中国广大土地的陂塘系统。这种“海绵”景观既是古代先民适应旱涝的智慧,更是地缘社会及邻里关系和谐共生的体现,是几千年来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经验和智慧在大地上的烙印。人类要用适当的智慧,就地化解矛盾。

3.分散式的民间工程,而非集中式的集权工程

从当代的生态价值观来看,与自然过程相对抗的集中式工程并不明智,也往往不可持续。而民间的分散式或民主式的水利工程往往具有更好的可持续性。“海绵”的哲学是分散,由千万个细小的单元细胞构成一个完整的功能体,将外部力量分解吸纳,消化为无。因此,我们呼吁珍惜和呵护民间水利遗产,提倡民主的、分散的微型水利工程。构筑了能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的伟大的国土生态海绵系统。

4.慢下来而非快起来,滞蓄而非排泄

1997年本文作者(右)与本刊主编在西班牙

“海绵”的哲学是将水流慢下来,让它变得心平气和,而不再狂野可怖;让它有机会下渗,滋养生命万物;让它有时间净化自身,更让它有机会服务人类。

5.弹性应对,而非刚性对抗

当代工程治水忘掉了中国古典哲学的精髓——以柔克刚,却崇尚起“严防死守”的对抗哲学。千百年来的防洪抗洪经验告诉我们,当人类用貌似坚不可摧的防线顽固抵御洪水之时,洪水的破堤反击便不远矣——那时的洪水便成为可摧毁一切的猛兽,势不可挡。“海绵”的哲学是弹性,化对抗为和谐共生。如果我们崇尚“智者乐水”的哲学,那么,理水的最高智慧便是以柔克刚。

海绵的哲学强调将有化为无,将大化为小,将排他化为包容,将集中化为分散,将快化为慢,将刚硬化为柔和。在海绵城市成为当今城市建设一大口号的今天,深刻理解其背后的哲学,才能使之不会沦为新的形象工程、新的牟利机会的幌子,而避免由此带来的新一轮水生态系统的破坏。诚如老子所言:“道恒无为,而无不为”,这正是“海绵”哲学的精髓。

猜你喜欢

海绵雨水哲学
农事 雨水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如果雨水先唤醒清明
农事 雨水
菱的哲学
海绵是植物吗?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