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痰健脾方治疗脾虚型慢性脾胃病的临床观察
2016-11-21詹蓉
詹 蓉
(南京市秦淮区中医医院·210000)
祛痰健脾方治疗脾虚型慢性脾胃病的临床观察
詹 蓉
(南京市秦淮区中医医院·210000)
目的:探讨脾虚型慢性脾胃病患者采用祛痰健脾方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脾虚型慢性脾胃病患者共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祛痰健脾方治疗,对比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95.3%)、不良反应率(4.7%)及MAD、SOD及Na+-K+-ATPase活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脾虚型慢性脾胃病患者于临床治疗时于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予以祛痰健脾方治疗可有效提升治疗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率,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脾虚型 慢性脾胃病 祛痰健脾方 治疗效果
慢性脾胃病是临床消化科常见疾病类型,多包含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慢性结肠炎等疾病;具多发性及反复性,病程长,若未及时治疗则易产生消化道癌变,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故,本文选取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脾虚型慢性脾胃病患者共86例为研究对象,探讨脾虚型慢性脾胃病患者采用祛痰健脾方治疗的临床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脾虚型慢性脾胃病患者共8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药治疗脾虚证的临床指导原则》及西医《内科学》诊断标准,均经胃镜或结肠镜确诊。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17-68岁,均龄(33.1±2.0)岁,病程1.1-9.8年,平均病程(4.1±0.4)年;对照组男20例,女23例,年龄18-70岁,均龄(35.2±2.1)岁,病程1.2-9.6年,平均病程(3.8±0.3)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可比。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结合患者病症采用阿托品、奥美拉唑及硫糖铝等药物针对治疗。
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祛痰健脾方。党参、茯苓各20g,山药、石菖蒲各15g,胆南星12g,焦白术、白扁豆、陈皮、莲子肉、半夏、香砂仁各10g,薏苡仁、桔梗各9g,炙甘草6g,水煎服,2次/d。
1.3 疗效评定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指标明显好转;有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均好转;无效:临床症状及观察指标均无好转或恶化。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率对比取X²/T检验,P<0.05,具统计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分析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n(%)]
2.2 两组治疗前后MAD、SOD及Na+-K+-ATPase活性对比
表2 两组治疗前后MAD、SOD及Na+-K+-ATPase活性对比(x±s)
2.3 两组不良反应率对比
观察组治疗后现2例不良反应,1例头晕头疼,1例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率为4.7%;对照组现9例不良反应,3例腹泻、便秘,3例恶心呕吐,2例头晕,1例肝功能异常,不良反应率为20.9%,两组对比差异明显(X²=3.2574,P<0.05).
3 讨论
慢性脾胃病是消化科常见疾病,脾虚是其主要临床证型,脾虚与痰浊存在特殊病理关系,中医固有“脾虚生痰”、“痰湿困脾”之说,脾虚型慢性脾胃病病程长,易反复[1],与中医痰证特点相似,加之胃肠镜等检测可现污秽粘稠分泌物或浅表溃烂等症状,则多数可认为其为中医痰浊表现,故于治疗时需采用中西医辨证治疗。
祛痰健脾方由党参、石菖蒲、焦白术 、香砂仁等中药煎熬而成,其中党参、焦白术、茯苓可益气健脾,半夏、陈皮为君药,可燥湿健脾,山药、莲子肉可止泻益气,白扁豆、薏苡仁为臣药[2],砂仁醒脾和胃化滞,为佐药,桔梗可宣肺,利咽,祛痰;炙甘草可健脾中和,此上药物联用,可起联合功效,用以治疗脾虚型慢性脾胃病效果显著。
SOD是人体机体内清除自由基重要抗氧化酶,其活力及含量可反应人体自身对于氧自由基清除能力;MAD即脂质过氧化损伤主要降解产物,可损伤细胞膜结构,影响机体细胞正常功能;Na+-K+-ATPase则可为机体功能运转提供能源,可维持细胞内外水电解质转输及内环境稳定[3];本次研究中,两组
[1] 丁蕊. 祛痰健脾方治疗脾虚型慢性脾胃病临床研究[J].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 9(20).
[2] 马翠红. 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43例临床分析[J]. 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18):16-17.
[3] 陈学敬, 郭继红, 韩云,等. 疏肝健脾和胃方对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患者的疗效影响[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35):5388-5390.治疗前MAD与Na+-K+-ATPase降低,SOD升高,则可能是脾虚失运所致,在中西医治疗后,各指标均明显好转,但观察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可能与祛痰健脾方清除氧自由基,扶正祛邪功效有关。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于治疗后分别现2例及9例不良反应(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可能与中药药性温和相关。
(2016-05-31 收稿)
综上所述,脾虚型慢性脾胃病患者于临床治疗时于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予以祛痰健脾方治疗可有效提升治疗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率,疗效确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