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外贸人才需求的纺织品经营与贸易教学策略
2016-11-21任继江
任继江
【摘要】在现在的高校进行教育改革,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需求的贸易人才发生很大的变化,对于外贸人才的要求更高,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已经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需求,使学校的纺织品经营与贸易教学受到很大的挑战。文章主要是在人才培养的概念的指导下,对于纺织品经营与贸易教学的状况进行研究,探究纺织品经营与贸易教学的现状,对于教学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外贸人才 纺织品经营与贸易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27-02
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不断增快,对于推动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在进行贸易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外贸人才,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但现实的状况是,高校的外贸人才培养的状况不容乐观,所以现在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使课程的设置的模式符合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是进行外贸交易,解决外贸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
一、纺织品经营与贸易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纺织品经营与贸易”专业课程的设置是我国高校现代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进行教学课程的设计与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策略进行转变,教学目标建立在外贸易才培养的基础上,进行新课程的改革。
1.国际贸易环境的推动
前几年出现的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各国在进行经济的发展时,不断进行经济体制的变革,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新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全球贸易生产的格局发生变化;第二是全球金融体系的变化;第三是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第四,国民生活方式的变化;第五是中国经济影响力的增强。近年来,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不断出台,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进行要求限制和攻击,尤其是针对中国出口贸易的攻击,中国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频繁。
2.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001年提出的新课程改革,到现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变化,教学的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观念基本发展变化,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提升,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校中,纺织品经营与贸易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出现问题,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教学的变革,教师改进教学策略是很有必要的。还有就是在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国际竞争,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纺织品经营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就业难,就业的水平低,成为高校关注解决的问题。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成为高校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的指导意见,对于课程的设置进行指导。
二、纺织品经营与贸易教学的现状
1.高校贸易人才培养的现状
高等院校在进行贸易人才的培养上,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纺织品经营与贸易的基本理论,并对学生进行贸易的基本技能进行培养,还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培养。在高校进行人才的培养时,不仅对学生理论知识进行培养,还关注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
现代纺织品经营与贸易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专业必备的理论知识,综合实际能力。综合实际能力包括纺织品原料生产与检测的能力,纺织品生产经营与贸易的质量检测能力,纺织品经营与贸易的整体规划,纺织品的制作工艺,经营贸易客户关系的维护等。现在的教学改革比较重视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的适用性,为学生的就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保障。
2.高校纺织品经营与贸易教学中的问题
在进行教学改革过程中,实际的教学中仍然出现一些问题。
2.1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
在进行人才培养时,课程设置与培养的目标相互矛盾景观进行改革,但课程的设置不够科学、合理,对教学目标落实的能力较差。还有就是课程目标的设置不合理、不具体,目标的设置流于形式,教师在进行具体的课程教学时,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知识教学内容的选择出现偏颇的状况。
2.2课程设置不合理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但实际的纺织品经营与贸易的教学中,教师仍然是“重视理论”,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教学方法比较欠缺,再加上教学教材的限制,教师的教学的启发性不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不足,在面临较强的社会竞争,不能很好应对。还有就是讲授的内容的理论性强,实用性弱,教学的内容、实践跟不上实际的贸易经营的发展速度,还有教授的内容容易僵硬,学生在具体的贸易经营的过程中,不能将学过的知识灵活应用。
2.3课程实践教学的水平低
教师在进行具体的经营与贸易教学的过程时,一般将实践活动放在校内进行,或者是进行模拟实验,但毕竟模拟活动与真实的纺织品经营与贸易活动存在差距,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能力较弱。这种教学状况会使教学与社会脱节,即使培养出成绩较好的学生,但在参加具体的社会工作时,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差,对实际的贸易经营的现状不了解,在工作中出现茫然无措的情况。
三、纺织品经营与贸易的教学策略
1.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由于学生在校内学习的内容与实际要求存在差异,所以学校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与社会进行联系,对我国纺织品经营与贸易的状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内容,将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不仅在校内进行模拟研究,还将学生放置在具体的社会工作中,建设工作现场,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操作能力。还可以加强校企合作,进行人才的输出,对于学生的实际就业状况进行了解,并对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进行分析,来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2.优化课堂设置,培养综合型人才
对教授的课程进行专业课与选修课的划分,培养学生的学习技巧,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教师在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多元化,不仅教授教材的内容,还可以教授相关的经济学、人力资源等很多相关的内容,还可以聘任企业家作为客座教授来进行实际的案例讲解,传播最新的经济贸易的信息,传授最新的经验,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3.创设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纺织品经营与贸易的教学中,有很多的专业名词,还有很多的经济法规,学生在理解时,难度较大,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创设情境,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
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与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国际贸易发展更加繁荣,对于贸易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高校在培养贸易人才时,要根据具体的社会需求和教学的现状来进行课程设置,培养高素质的外贸人才。在进行教学时,转变教师的观念,改变教学的模式,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根据课程设置来实现课程目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教学效果,满足外贸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闾志俊.“纺织品经营与贸易”课程的系统化设计[J]. 纺织教育,2011,02:135-138+142.
[2]吴勤.N市国际贸易紧缺人才需求与高校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吴丹辉. 后金融危机时代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
[4]邓莎莎. 以就业为导向的国际贸易课程设置研究[D].广州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