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感心,让沟通更顺畅
2016-11-21许典祥
许典祥
在或长或短的班主任生涯中,你是否遭遇过这样的尴尬:苦口婆心唠叨半天,结果学生一脸发懵、两眼发呆;三番五次耳提面命,“淘气包”们依然我行我素,内心简直要崩溃一万次;才说了没两句,青春期孩子傲娇地撇过头去根本不理会,叛逆一点的现场“抬杠”……相信不少老师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有效沟通,是作为一名合格班主任的基本功,但也是一项很不容易做到的工作。
有效沟通:班主任的一项基本功
小俊和易君是同班同学,高一开始恋爱。“女孩子,自尊第一重要!你懂吗?”摸清情况后,班主任展开了严厉的批评教育。然而,经过多次批评教育后,他们反而更加“肆无忌惮”。
究其原因,是老师没有用同感心去与他们进行沟通。具有同感心的沟通,不是以客观的、外在的或个人的参照标准来看待外物,而是设身处地以当事人的角度去看待它。即使倾诉者的叙述与你的为人处事态度和价值观截然不同,倾听者还是要了解和接受对方,做出积极的回应。同感心是一种教育能力,它要求教师深入并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积极有效的沟通,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辅导。
交流中的规避原则。交流是一个分享的过程,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时机。一个班几十名同学,如果每处理一件事都要抽出单独的时间,可能性不大。时间是交流的重要因素,选择时间远没有选择机会来得更直接有效。比如,通过作业批语与学生交流,在接受知识性提问时,不失时机地给他提出相关的建议。二是年龄。中学生处于青春期,主要表现为要求与成人享有同样的权利和地位、与成人在观念上的碰撞、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青春期的烦躁等。学生与师长年龄不同,生活阅历和对事物的认知也不一样,这些都容易造成沟通困难。小俊和易君在观念上已经和父母有了冲突,教师就不能再站在“师徒如父子”的高度替他们的父母重复训诫。三是语言。教师喜欢用居高临下的职业术语与学生交流,学生对空洞的说教做不到心领神会;贴心的话语才是最有效的。四是身心健康。一个人心情不好时,会让交流变得困难。教师带着恶感,站在自己的角度,认为学生恋爱损害了自己的班级声誉,就失去了对学生的个体情感关照,谈话往往会演变为师生之间愤怒情感的较量。五是环境。一个相对少噪音、少干扰、较隐密的场合更适合交流的顺利进行。恋爱等话题不能在公开场合展开。“屡教不改”的学生在教室里接受建议,会受到同学的嘲笑;在办公室接受批评,会遭到老师的“围攻”。六是态度。生硬、过激的批评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学生要么不予理睬,要么鱼死网破。小俊和易君几次出走,正是长期情感压抑所致。
同感心的交流技巧。排除了交流的不利因素,还要注意交流的技巧。交流分为口语和非口语两大类。同感心的口语交流要求态度要亲切、环境要轻松、话语要顺耳。师生谈话应建立在学生主诉、教师倾听的前提下,尤其是对犯错的学生,不要随意打断他的陈述,更不能出语粗暴、恣意揣测。最有害的交流是恶语相向,言此即彼,历数过失,上纲上线。
其次是非口语交流。非口语交流包括姿势、动作、眼神、表情等。非口语沟通较口语沟通更具影响力,如果口语和非口语所传达的讯息不一致,人们宁可选择相信后者。当学生发现教师在谈话中带着厌恶的表情、不断做着厌烦的手势时,交流就意味着失败。中途接听电话,边批改作业边谈话,任由旁人介入谈话,会让学生心不在焉甚至反感。
当不知道说什么时,沉默是最好的表达。面对小俊和易君的诉说、哽咽或失语,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沉默,而不是连珠炮式的追问。
明确谈话的前提。事出有因,我们却只专注结果。对于早恋,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恋爱了”这个结果,却很少想到他们“为什么”要恋爱。找不到事因,就无法矫正结果。
易君的父亲从不参加她的家长会。小俊自小父母离异,母亲远走他乡,父亲再婚后生了个男孩,将小俊放在老家,不管不顾。那些隐藏在恋爱背后的故事,是难以启齿的心酸,得不到他人的理解与同情。恋爱,在少年的心里,是一块不得已打上去的情感补丁,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只好“移情别恋”。可惜,老师在用“自尊”训诫时,刚好伤害了他们的自尊。
如果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同身受地替他们着想,给他们更多的同情和关注,给他们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所谓“问题孩子”的问题就不会如此复杂;如果我们能运用同感心,沟通就会变得更加顺畅。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石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