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淬火的时候
——小议刘哲诗歌的哲理和理趣
2016-11-21龙长吟
○龙长吟
到了淬火的时候
——小议刘哲诗歌的哲理和理趣
○龙长吟
诗歌是一种最古老、最普及的文体,自原始社会的体力劳动者开始,谁都可以随时随地来上几句。但也是一种最现代、最娇贵的文体,她可以朦胧,可以尖利,可以荒诞,可以理性,可以晦涩艰深,可以直白浅显。然而真正称得上诗的诗,却是十分娇贵的,对社会、对诗人有着很苛刻的要求。每当国家民族处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抑或全社会处于激烈的变更中,任何人都难以遗世独立,集体意识高度集中,集体情感不断升温,诗歌的产生便有了最佳的社会土壤,诗人不但是集体意识的代表,更是集体情感的喷火口,这个时候,展示时代面貌、体现时代精神的超越前人的经典诗歌便会相继涌现,想不出大诗人不出真诗歌都不可能。换言之,诗人首先必须是时代意识、时代精神、时代情感的最敏锐的感受者,最清晰的透视者,最深远的穿越者,最集中最有力度的喷薄者,同时还必须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最有个性的人,最具诗人气质的人。可是,中国近20多年来市场经济的副作用,催化了人的利益追求,放大了欲望的合理性,细化了也强化了个人的奋斗目标,集体目标被相对分散,诗歌的社会土壤日益贫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具有大喜悦、大悲悯、大浪漫情怀,既激情四射又心境澄明的纯粹的诗人越来越少,诗歌自然而然处于低潮。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诗歌语境下,刘哲推出了近9000行的诗歌集《城市舞会》,确实是一件令诗歌界,尤其是令湖南诗歌界兴奋的事。
中国正处于农耕文明向工业化和高科技为标志的现代文明转型。梦一般美好的社会前景与大众创业、万种创新的社会潮流,期间难免伴随着私欲的膨胀,小团体利益的放大,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随之尖锐却界限不甚分明,色彩缤纷、花样繁多的平常生活需要人们调动理性,细细打量静静思索,因此产生一批批民间观察家、考评家,诗人中也出现不少理性分析者。中国当下诗歌像宋代主理的诗歌取代唐代主情的诗歌一样,逐渐偏离抒情的轨道,向着理性靠拢,哲理诗应运而生,日趋增多。刘哲的诗歌集《城市舞会》中的诗作,“从人文角度揭示都市现代文明与人类诗意栖居之间的矛盾冲突。诗歌从一定程度上反射了从乡村文明到都市文明的体验与思索”(刘哲:《城市舞会·后记》),绝大多数或者说基本上都属于哲理诗的范畴。
哲理诗大多是以小见大,从具体的生活细事、生活场景中表现诗人的所思所感,不像大型叙事诗那样必取材于大事件、大影响的人物,即使写重大人事,也只是撷取其中的片段、细节或某个侧面、断面作为抒发的载体。刘哲一直生活在基层,他的诗常常取材于自身和身边普通百姓的生活,故而贴近现实、贴近民众,用今天的话说“接地气”。比如第一辑《城市舞会》吟唱的全是山、水、洲、城、人的长沙,或曰长沙的山、水、洲、城、人。“单行道”“棋牌游戏”“点赞”“饭局”,几乎是每个人平日周而复始碰到的事,“地理日志”中的街、弄、楼、寺,南门口、定王台、坡子街、潮宗街、太平街、潘后街、义茶亭、八角亭、走马楼、开福寺、麓山寺等等,也都是普通市民栖居与吃住游乐的场所。其余各辑中的吟咏对象,吉首往事、湘西凤凰、张家界、九薿山,无非省内风景名胜,普通人无不熟知。至于雾霾、转基因、过年、股市股民、二维码、空格键、屌丝,更是百姓生活中的热点,人人耳熟能详的热词。俗话说,画鬼魅易,画犬马难。越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东西越难上升为艺术品,原因是人们太熟悉它了。要把这些极平常、极普通的人人孰知的生活事象变成诗,变成人人读得懂的好诗,还硬要一点真本事,要下一番真功夫。像某些人那样借现代派的名义,卖弄技巧、故作玄虚,凑些个连“诗人”自己也不懂的分行文字来糊弄读者,博得诗人的桂冠,那是万万不成的。
把平常的生活细事提炼为不平常的诗歌,刘哲靠两手功夫:一是发现,二是赋予。发现需要敏锐的眼光,法眼观人观事、观物,有所知见,有所体验,便有人们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的诗。一经诗人点破,读者便欣然接受、拍手称好。“单行道”,车手和步行者天天遇到,因只能单向通行而叫车手烦心,正因为只能单行,一旦驶上单行道,只能前进,不能转身,更不能后退,诗人刘哲便从单行道的特点中发现了人生的哲理:人生之路,“其实就是一条单行道”“注定只能前行/不能逆行/出发了就别想停/剑指前方/前方才有令人向往的风景。”不但从机动车的单行道发现了人生的真理,而且从简单的真理中传达出鼓舞人们勇往直前的力量。除了发现,诗句的意义更多的依靠诗人的主观赋予。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将自己的内在情感、心灵体验、思想见地投射到诗行中。吟唱长沙贾谊故居中的贾谊井,“井水可以浣衣/可否洗却历史的伤痕”,后一句就是诗人以引申的修辞方式,通过贾谊井这个载体,赋予诗歌以历史的重量。既然是主观赋予,诗人的思想、情感、态度,务必真诚,若有半点虚假、做作,赋予的东西就会牵强附会,引来读者的反感,反而不妙。因此诗人虽然情思浪漫、多愁善感、甚至免不了冲动,但真正的诗人无不真诚、纯洁、正直、正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诗人气质。刘哲有这种气质,不是为写诗而写诗的诗人。他说:“我用眼睛去照亮眼睛/我用阳光/去搭建人与人之间的/断桥”(《总觉得有一缕阳光照着我》)所以刘哲诗歌意象中所赋予的情感、意念、见识,大都闪烁些引人向上的思想灵光。这类成功的赋予比比皆是,可以随处信手拈来:“半辈子患得患失”的我,“总觉得丢了一样东西”,丢了什么呢?“我丢的/其实就是我自己”(《遗失启事》)——丢掉了自我才患得患失,这是诗人的发现,也诗人赋予“遗失启事”全新的含义。这一赋予,把平常不过的生活事物炼成了不平常的诗歌。
刘哲诗中的寓意,大多表达含蓄,留有不小的空白。他因病住院,发现医院最突出的特点是“白”:白灯、白脸、白帽、白饭盒、白大褂、白床单,还有间或遭遇的“各色白眼”。这最后冷不丁蹦出来的白眼,可有意思:在医疗腐败的日子里,诗人却以往日的清高自居,动手术前居然不给相关医生、护士送红包,当然活该遭受各色白眼了。他诗中的含蓄,高明之处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龙”,本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神圣尊贵,湘西人的舞龙,却突出了人的主体性,高化了人,矮化了龙。他所吟唱吉首往事中的《舞龙》,年轻人煞有介事地用稻草胡乱地扎了一条龙,走村串巷讨彩头,“换来户主的烟和红包”,把龙当作为人取乐、替人讨点小钱的工具,显然亵渎了神龙,让“落地凤凰不如鸡/落草神龙不如虫”。诗歌到此事已完,意已尽,本可以就此收官了,可诗人还加上一节:“呵呵/哈哈”。这四个纯粹的语气字是地地道道的虚词,没有任何实际含义,但正是这两个无意义的虚词,将有限的意思无限地拓宽了,读者怎么加进自己的理解与再创造都可以。含蓄并非朦胧,刘哲诗中的含蓄很多时候表现出辛辣与辛酸。《秘书》一诗中说,“领导/有时也亲力亲为/总爱在女秘书的身上/涂写公文。”诗人笔下的这类恶心的权色交易的腐败现象,虽已在被败露了的官员的情人表中,在女官员的升官图中充分被证明了的,但一旦形诸文字,还是让人感到刺鼻的辛辣。由此,刘哲的哲理诗有的颇为厚重。在《雾霾》中,诗人直陈机理:“世界啊……/也请慢点走/走快了/灵魂跟不上来”。直接的批评却用了曲笔,含蓄地表达了对当下中国国家治理方面的意见:限制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让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让人们的物质生活追求与精神道德修养同步提升。这类诗情诗意无疑是沉甸甸的。
主理的诗须有趣味,方才有读者。这是自宋诗以来诗界所公认的常识,无需多说。刘哲诗的理趣,滋生于生活场景的细节捕捉。一般来说,文学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生活本身的丰富性、趣味性,比作家的想象要高明得多,很多生活细节靠想象是想象不出来的。作家的本事之一,就是善于将生活中某些原汁原味的东西本色地纳入作品,使文学作品熠熠生辉。诗歌创作也不例外。刘哲写到长沙南门口时,抓住了这样一个细节:“肯德基前崴哒脚/花容失色喊哎哟/帅哥上前献殷勤/捧起双脚/做死的揉/冒晓得/是咂香港脚/熏得虻子/都晕干了头”。姑娘崴了脚常有,故意在异性面前乘机公开撒娇就不很多了,帅哥抓住机会献殷勤的又少了些。这不多的生活镜头本就颇富趣味,可诗人偏在有味处笔锋一转,美丽的姑娘偏长就一双香港臭脚,害得献殷勤的帅哥苦不堪言,这一来就味上加味,趣味横生了。美丑相间、苦乐杂陈的青年男女生活细事虽然难有新意、深意,但献殷勤的帅哥灌了一鼻子臭气却也叫读者开颜一笑。
刘哲诗中的理趣,有时也来自语言的泼俏。写妓女的梦:“愿环境/和我们的裤带/一样的松/愿生活/不要像我们的罩杯/一样的紧”。这直白的真实的诉求,通过泼俏的比兴式语言,有几分难堪,也有几分机趣,将粗俗的愿望化作了雅致的诗行。这就是平时人们常说的“化俗为雅”,刘哲基本上练就了这一本领。从刘哲诗中涉事见理,涉笔成趣的理趣,我们可以看出,他已经具备了一种理性思维的习惯,凡事能透过表象发现本质,穿过浅表进入深层,借助感性上升为理性。病人动手术前必然程序是“麻醉”,一般人只希望手术成功,顺利走出手术室,可刘哲想的与众不同:“肉体/在麻醉师/的导管下/静谧,灵魂/却在灯光下/游走”。动手术前,没有思虑生命的安危,健康的危机或转机,而在考虑什么“灵与肉的分离”的哲学命题,这才是真正的书生气或曰诗人气质所生发的,它不合常理,却符合诗人的诗性本能。
刘哲是生活的有心人,他的诗歌触须几乎伸到了长沙街、弄、楼、巷、场、馆的大部分角落。这并不是说哲理诗只能小中见大,刘哲的哲理诗全都着笔于小景小事,抒发的全都是小情小念。凡事没有绝对。刘哲的哲理诗中,直接大处着眼、大处落墨的也时而有之。“决胜千里之外/勿如/取信百里之民”“制造导弹/发射飞弹/还不如/给百姓/发些鸡蛋。”缩减军费开支以养民生,显然关乎国家治理的大政方针,诗人的主张对与不对姑且不论,其议大事、论大局、大处着眼大处落墨的风格,在他的哲理诗中虽很宝贵却也并非独一无二。刘哲的诗几乎无诗无发现、无寄寓,但也还有些全民关注的生活热点,他诗的触须还没有及时伸到,有少量诗歌的思想发现与发掘还没有完全到位。比如,他的笔锋逼向了医院,却没有逼向人人痛恨的无比虚高的药价,形形色色的骗人的保健会所……某种程度上减弱了哲理诗有的放矢的批判力量。刘哲说人的生命轨迹中,包含着“乘除加减”(《加减法》)这本是不错人生感悟,沈从文也有过类似的感慨。可刘哲的精彩只限于对生命中加、减、乘法的表述,他对生命中的除法因为进入角度没选好,提炼不够精当,结论便不够精彩。如果以人生成就为分子,以自我中心为分母,从分子分母的除法关系中求取生命的价值,结论会更炫目,启发性会更强。
刘哲对自己“裹着汗珠/干出的活”有准确的估价。他说:“我的诗歌/就是被血液烤得发热的钢材/等着淬火”(《刘师傅》)。刘哲的诗,到了淬火的时候了。至于如何淬火方能更上层楼,只有诗人自己最清楚,评论家无从置喙,硬要说也是些隔靴搔痒的赘语,就此打住最好。
责任编辑 张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