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仍呼“和平、奋斗、救中国”
——孙中山走完生命最后一站
2016-11-21冯杰
□冯杰
临终仍呼“和平、奋斗、救中国”
——孙中山走完生命最后一站
□冯杰
1924年11月10日,孙中山发表《时局宣言》(即《北上宣言》)。孙在《时局宣言》中重申:必须打倒军阀及其赖以存在的帝国主义,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
11月下旬,孙中山前往日本,多次发表讲话,希望日本帮助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莫做“西方霸道的鹰犬”。12月4日,孙中山从日本乘船抵达天津,各界民众一万多人夹道欢迎,但孙腹部剧痛,面色苍白,只好直接至张园行馆休息。
抵津翌日,孙中山即偕汪精卫、李烈钧、孙科等往曹家花园奉军总部,拜访张作霖。傍晚回到张园行馆,孙浑身忽冷忽热,请来德国医生施密特诊治,按感冒状配药,并嘱静养,暂时停止社会活动。
12月25日前后,孙的病情恶化,疼痛愈加厉害,施密特提议,不如前往北京实行手术。孙同意。为了进一步确诊,施密特与协和医院的医生们建议通过外科手术探查病情,但孙中山没有接受,只答应使用保守的治疗。
1925年1月20日以后,孙中山的体温和脉搏出现异常,毫无规律,接下来的情况更糟糕,眼球开始呈现黄晕,甚至不能饮食。协和医院的德国医生克礼临床判断“肝脏作脓,侵及他部,非施行手术不可”。党人和家属谁也不敢一锤定音,最终病人自己拍板,同意手术。26日下午3时,孙中山住进协和医院。5时,外科主任、美国医生邰乐尔主刀,代理院长刘瑞恒亲自担任助手,施密特、克礼及其他几位医生亦到场,还特别允许汪精卫、孙科、孔祥熙等人进入手术室。结果令人沮丧,孙中山的肝部坚硬得像块木头,癌细胞早已四处蔓延,在场多数人担心“施刀割去,立时殒命”,只得吸出部分脓液,立即缝合。当晚,医生切片检查,诊断为肝癌晚期。
手术后的头几日,孙中山的病情有所缓解,但在短暂的稳定后再次急转直下,刘瑞恒、克礼全盘尽告不治病状,孙闻后甚为安静,决心勇敢战胜病魔。协和医院启用镭锭进行放射治疗,然而连续八九天累计放射四十多小时,病情仍无好转迹象。2月17日晚上,刘瑞恒代表院方郑重致函孔祥熙转孙中山家族,直言“孙先生所患为肝癌最末时期,已无生存希望”。
2月24日,孙中山痛苦得有些快要支持不住,医护人员轻声关照家属、党人:“先生处于极危状态,诸位有什么话要向孙先生请示的,现在恐怕已经是到时候了。”众人万分悲痛,公推汪精卫、孙科、孔祥熙、宋子文请立遗嘱,似睡未睡的孙中山先开口:“你们有什么话尽管直陈。”汪精卫想了想,委婉地说:“在先生精神较佳时,留下些许教训,则十年二十年后,仍可受用。”
孙中山闭目点头:“我已经著有许多书了,你们要特别注重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共同奋斗。”汪精卫当场记下,随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政治遗嘱初稿,加以增补修饰,全文读给孙中山听,孙听完后无异议。接着又读宋子文草拟的家事遗嘱,孙亦赞成。据何香凝回忆,汪精卫等人后来综合考虑,改“联合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共同奋斗”为“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语调相对模糊,但张继、邵元冲、胡汉民等还是觉得“过左”。
留学日本的山东医生王纶推荐一种新药“卡尔门”,3月1日起连续注射五次,孙中山的脉搏、呼吸渐次平均,不过腹水增涨如故。勉强注射至第七次,王纶彻底失望,长叹“药力不敌病势,虽对症亦无效”。弥留之际,孙中山一度比较清醒。12日9时许,孙中山口呼“和平”“奋斗”“救中国”等语,声音越来越微弱,直至9时30分,一代伟人溘然长逝。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