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剧《目连救母》的多维解析
2016-11-21景俊美
○景俊美
祁剧《目连救母》的多维解析
○景俊美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和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上的部署,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艺术司、北京市文化局承办,中国评剧院协办的“全国地方戏优秀中青年演员汇报演出”于2015年12月17日至2016年1月19日在北京举行。此次汇演共有来自全国19个省区市的20名优秀中青年演员领衔主演的20台优秀剧目参加,涵盖越剧、扬剧、豫剧、川剧、祁剧、秦腔、汉剧、评剧、吉剧、黄梅戏、龙江剧等18个剧种。汇演期间,湖南省祁剧保护传承中心推出的祁剧《目连救母》令人大开眼界。绝活儿也好,剧情也罢,甚至那种原生的民间性和接续古代戏曲的哑剧表演都是其区别于一般地方戏的特色所在。笔者以为作为舞台艺术,《目连救母》的第一标准是表演;同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项目,《目连救母》的第二标准应是历史传承的意义;第三,作为需要面向市场、走向大众的艺术形式,《目连救母》的第三个标准则必然是观众的认知。这三个标准也是三重维度的权衡,让我们看到一出好戏的价值意义,比如它承载多,让人心生敬畏;它亮点多,超乎观者想象。
就第一重维度而言,祁剧《目连救母》的表演堪称精湛。也或者说,这个戏的最大亮点是肖笑波扮演的刘青提刘氏,她的眼神、身段、唱功还有身上的功夫,都令观众叹为观止。而获得这种惊叹的前提,是肖笑波用勤劳、善良、谦恭和拼搏换来的艺术之花。她自幼学戏,后拜祁剧名角花中美为师,花老师患病瘫痪,肖笑波人前人后照料。虽然演戏常常让笑波摔伤,但是老师关于“练好功夫、武戏文演、文戏武唱”的教导让她时刻铭记于心,特别是当花老师去世之后,肖笑波更觉作为老师艺术生命的延续,自己应该给老师一个交代,于是她的血汗都浸透在了日常的练功和转益多师的努力。在练功方面,肖笑波既追求术有专攻,又讲究精中求博、文武兼擅。读书期间,她主修花旦,但同时也学演刀马旦、正旦、老旦、丑旦等戏。我们从她曾经饰演的白素贞(《士林拜塔》)、升平公主(《打金枝》)、阎婆惜(《宋江杀惜》)、杨八姐(《挡马》)、杨排风(《孟良搬兵》)、佘太君(《杨门女将》)等众多角色中也能看出,肖笑波的戏路在不断拓展、日日精进。工作之后,肖笑波又饰演了一些新的角色,如《杨门女将》中穆桂英、《昭君和番》中的王昭君和《目连救母》中的刘青提等。这些新的形象,既巩固了她戏艺的精进,又开拓了她塑造新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特别是《目连救母》中的刘青提这一角色的完美演绎,让肖笑波成为祁剧舞台上的一颗新星。但是肖笑波并不满足于现状,她仍然不断努力,向更多的人、更宽广的道路走去。在跨行当、跨剧种的学习中,她从京剧中学程式、节奏与身段,从蒲剧、豫剧等其他地方大戏中学独有的表演程式与方法,从花鼓戏等地方小戏中学趣味性与跳跃性等。她甚至还从唱歌中学技法、从做模特中找形体美感,从做主持人中找念白与情感之间的关系等。①作为演员,肖笑波的唱、念、做、打与手、眼、身、法、步是在高难度技艺攀登之后的一种自然与平淡的回归,这回归让观众既欣赏到了罕见的绝活技艺,又不至于为演员的难度而担心,艺术观赏的过程也便具有了一种沉醉其中的美以及欣赏完之后的惊叹。特别是第六场“过奈何桥”的表演,仅涉及到的高难度技巧就有:滑坡、鹞子翻身、串翻身、跪步、甩发、乌龙绞柱、滚堂、朝天蹬三起三落、滚翻、劈叉、云里前空翻、空中托举等。这场戏身段繁多,需要连做带唱,考验演员的综合素质。肖笑波能将清纯的念白与靓丽的唱腔融合在技艺强、难度高的做打组合之中,神情气质融情于境,台步身段干净爽朗,以高超的艺术标准塑造了人物的独特性和技艺的完美性。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演员不是为技艺而技艺,而是通过技艺动作去表现刘氏在地狱所遭遇的种种磨炼。因此,肖笑波身上的这些技艺与戏的剧情是相融的,演员的表演与故事情节的推动又是互为支撑的。当然,一出好戏,不能只有一个主角,剧中扮演傅罗卜的刘登雄表演得也很精彩。他文武俱佳,台步、眼法、做功与表情都深潜有力;他唱功深厚,传达人物情感得体适中、声情并茂;他身段优雅洒脱,台风稳而有情,是难得的可塑之才。同时,剧中的其他演员也都有可圈点之处,比如叠罗汉中的众多演员和扮演丑角李狗儿的演员李和平等,他们在自己的角色上都出色而完满的完成了艺术中的人物定位。
就历史传承的意义来讲,祁剧本是一个有500多年历史的湘地大剧种,又称“祁阳班子”“祁阳戏”“大戏”或“楚南戏”,靠“口传心授”与“乐人合一”保存当地文化精粹。湖南曾有句俗语叫“打不过东安,唱不过祁阳”,说的就是祁剧在湖南祁阳、邵阳、衡阳、零陵、郴州、怀化,及广西、江西、福建、广东、云南、贵州等地的影响力。据1982年的统计显示:祁剧共计有剧目941个,其中整本272个,散折669个。②其中,被祁剧艺人视为“高腔之祖”或“戏祖”“戏娘”“中国戏曲活化石”的《目连戏》,可连演七天近200场,从不重复。即依据老本《目连戏》共7本192出(场),每天一本的节奏上演。第一本称“迎佛降祥”,凡36出;第二本称“汤饼大会”,凡28出;第三本称“傅相升天”,凡17出;第四本称“大开五荤”,凡29出;第五本称“刘氏归阴”,凡24出;第六本称“目连寻母”,凡24出;第七本称“盂兰大会”,凡34出。③放宽眼睛再看,戏曲界对目连戏的史料掌握,已经是一种常识性的共知,故而它又被称为“中国戏曲活化石”。凌翼云在其著作《目连戏与佛教》④一书中有过这样的统计,在全国各地的目连戏中,祁剧目连戏有173出,辰河目连戏有165出,湘剧目连戏有105出,弋阳腔目连戏有174出,绍剧目连戏有119出,等等。这些目连戏内容驳杂、体格庞大,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确实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而湖南省祁剧保护传承中心推出的这台《目连救母》,一共10场,分别是博施济众、刘氏发誓、违誓开荤、花园捉魂、刘氏魂归、过奈何桥、松林试卜、六殿见母、九殿不语和盂兰大会,持续时间2小时10分钟左右。这样的安排可以说是目连戏的浓缩版,高度体现出主创人员以紧凑的剧情和生动完整的故事去实现对戏曲传承的敬畏与担当。这一版的结构设置比较合理,既讲清了故事的始末源流,也给肖笑波扮演的刘氏以巨大的施演空间,让观众获得了完美的艺术享受。通过看资料还发现,2011年6月18日祁剧保护传承中心在香港大会堂上演了一个时长有三个小时的《目连救母》版本,笔者想删掉的差不多一个小时的戏也许有很多精彩之处,便与主创人员有过一次交流,我本以为他们可能会演更多的内容,但事实上这三个小时的戏几乎是他们所能演的所有目连戏的内容。此外,笔者也很想知道他们是否能够经常演这出戏?得到的答案竟然也是否定的。这也变相地回答了他们为什么18年才能进京演出的原因。之所以问这样的问题,主要是笔者十分关心作为非遗的祁剧是一种怎样的生存之路?因为看资料了解到传承中心遇到很多困难,新闻上说肖笑波在得梅花奖之前的工资是一千多。于是,我们不得不问,作为非遗的祁剧和作为非遗传承者的肖笑波,他们的出路何在?
最后,我们一起来看观众接受价值的这第三重维度。从历史的渊源看,目连戏的表演主旨在于追荐超度。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学者田仲一成在福建莆田考察莆仙九鲤洞逢甲大普度目连戏中发现:目连戏上演时,“它没有一个观众,戏台的前方左右,排列着乡亲各家族的祖先灵位,只能零散地看到个别遗族守卫着灵位”⑤。这段田野记录表明,目连戏等仪式剧的上演,不仅包括现实的观众,也包括以祖先灵位为代表的鬼魂观众。因此,目连戏作为仪式剧,其观众构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文化功能也首先在于以鬼魂度亡为主的仪式功能。由此可见,目连戏在文化传承和非遗保护方面的意义举足轻重。但是反过来看,如果仅仅为仪式而仪式,可能目连戏与当代观众会越来越远。放眼当下非遗保护的种种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非遗保护本身常常是充满悖论的。一方面渴望将文化传承做得准、做得真、做得好,另一方面又期待这些承传文化的载体的人与事能够与时俱进地活在人们的眼中、心中和舞台上。所以,目连戏中涉及到的各种绝活,是吸引观众的另一个筹码,也是接续戏曲之魂的介质与线索。比如“无常引路”的那段戏,于多数观众而言是新颖的,散戏时很多观众都在议论,他们说从未在戏台上看过,笔者本人也是如此。这场戏“无常”与“小鬼”的合作不让人觉得可怕,反而觉得有趣。“无常”的高跷绝活和“小鬼”们的跟斗技艺,也配合默契,十分难得。还有“九殿不语”的那场戏也别具特色,既让观众看到戏曲的另一种表达,又贴合地狱所可能的合理性。还有小鬼抓人时,从台上追到台下甚至匿藏在观众席的表演;打铁叉、叠罗汉、高杆倒人的民间技艺表演等,都是该剧的鲜明特色,令人窥见古代戏曲表演是如何集民间歌舞、杂技、演唱于一体的综合呈现。总之,祁剧《目连救母》以自然率真的机趣,综合民间技艺和人文传承,为技艺留台、为传统留魂,博得当代观众的强烈好奇心的同时,也重温了民族艺术的文化认同。
当然,这出戏并非完美无缺。比如剧中的服饰风格不太统一。女主角肖笑波扮演的刘氏的服饰做得十分考究,刘亚惠在其《祁剧<目连救母>的服装创新》⑥一文中指出,充分利用服装色彩展示人物性格变化和舞台空间转换,通过不同服装款式适应剧情场景变化和体现人物心路历程等。不过,她所考虑的主要是肖笑波扮演的刘青提和刘登雄扮演的傅罗卜两个主演。而其他角色,比如观音,虽然服饰很华丽,却和人们心目中的观音有一定距离。但是总体说来却是瑕不掩瑜,祁剧《目连救母》这个戏是要再度打磨,但不能轻易改动。因为作为地方戏,一旦融入过多的甚至是互相抵牾的建议,反而会失去自身特色而陷入四不像的悲剧之中。传统祁剧要存活,发展是题中应有之义,但传承却是一切的前提。无论何时,当我们看到那种“独特的幽默感”和“野性美”时,多以包容和“了解之同情”的心境去接纳时,则祁剧“原创式演出”的另一种深蕴,便会在“精彩的结构性很强的戏曲形式”中一一呈现。
注释:
①邹世毅:《湖南祁剧升起一颗新星》,《中国戏剧》2007年第10期。
②湖南省文化厅编:《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9- 550页。
③此外尚有刘道生手抄残本《目连外传》,凡36出,易宣校勘,收入《湖南戏曲传统剧本》第56集。无名氏抄本《目连传》,分上下本,凡124出,文忆萱校勘,收入《湖南戏曲传统剧本》第34、35集。1984本录相本、王前禧整理《目连传》,现藏湖南省戏曲研究所。情节关目与祁阳老本大同小异。详见徐宏图:《南戏遗存考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278页。
④凌翼云:《目连戏与佛教》,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85页。
⑤[日]田仲一成著,钱杭、任余白译:《中国的宗族与戏剧》,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04页。
⑥刘亚惠:《祁剧<目连救母>的服装创新》,《艺海》2012年第8期。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孙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