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失的民国》系列散文(11—12)

2016-11-21介子平

都市 2016年10期

介子平

《消失的民国》系列散文(11—12)

介子平

诗之雅译——《消失的民国》系列散文之十一

据考证,近代诗歌的翻译,始于美国诗人郎费罗的《人生颂》一诗。此诗于同治三年(1864)曾被英使威妥玛译为“有意无韵,似通非通”之作,这年又经时任总理衙门大臣的董恂加工润色,成为七绝“长友诗”九首,于1872年刊行在《蕉轩随录》上。而董恂也被钱钟书称之为“具体介绍近代西洋文学的第一人”。

莫将烦恼著诗篇,百岁原如一觉眠;

梦短梦长同是梦,独留真气满乾坤。

天地生材总不虚,由来豹死尚留皮;

纵然出土仍归土,灵性长存无绝期……

1906年,当苏曼殊在日本与母亲享受难得的天伦之乐时,有感于拜伦与自己人生体验之相似,其“泛舟中禅寺湖,歌拜伦《哀希腊》之篇,歌已哭,哭复歌,梵声与流水相应,盖哀中国之不竞,而以伦身世身况。舟子惶骇,疑其痴也”。译诗曰:

巍巍希腊都,生长奢浮好;

情文何斐斐,荼辐思灵保。

征伐和亲策,陵夷不自葆;

长夏尚滔滔,颓阳照空岛……

苏译采用了五言古体,其“按文切理,语无增饰,陈义悱恻,事辞相称”的译风颇受好评,此诗曾传诵一时。是年,他又翻译了拜伦的《赞大海》《去国行》等诗。

与《哀希腊》的任诞激越、笔酣墨饱不同,苏曼殊所译雪莱的《冬日》诗则颇具王维松风水月、幽静寂寥的意味:

孤鸟栖寒枝,悲鸣为其曹;

池水初结冰,冷风何萧萧。

荒林无宿叶,瘠土无卉苗;

万籁尽寥寂,惟闻喧桔槔。

胡适23岁时,不满苏曼殊译本,自译《哀希腊》,其第十五节曰:

注美酒兮盈杯!美人舞兮低徊!

眼波兮盈盈,一顾兮倾城;

对彼美兮,泪下不能已兮;

子兮子兮,胡为生儿为奴婢兮!

胡适日记谓“此章译者以为全篇最得意之作”。

1907年,周作人在日本翻译英国哈葛德、安度阑合著小说《世界欲》,书里共有诗长短约20首,其中的《厉祠》,为女神所唱的情歌,所译采用的是楚辞句式:

婉婉问欢兮,问欢情之向谁,

相思相失兮,惟夫君其有之。

载辞旧欢兮,梦痕溘其都尽,

载离长眠兮,为夫君而终醒。

噩梦袭斯匡床兮,深宵见兹大魅,

鬘汝欢以新生兮,兼幽情与古爱。

胡噩梦大魅为兮,惟圣且神,

相思相失兮,忍予死以待君。

《枕草子》第一段《四时情趣》起首四句,周作人译:春天是破晓的时候最好。夏天是夜里最好。秋天是傍晚最好。冬天是早晨最好。于雷译:春天黎明最美。夏季夜色迷人。秋光最是薄暮。冬景尽在清晨。林文月译:春,曙为最。夏则夜。秋则黄昏。冬则晨朝。三者相比,周译旨在白话诗格调,但少了韵律节奏,于译有形象美,却少了隽永之味,还是林译好,有古风,且精悍精炼。

1916年,陈独秀以骚体式翻译美国国歌《亚美利加》:

爱吾土兮自由乡,祖宗之所埋骨。

先民之所夸张,颂声作兮邦家光。

群山之隈相低昂,自由之歌声抑扬。

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华,与姚华用诗和艺术互相交流,嗣后,姚将泰戈尔的《飞鸟集》以古体五言诗形式译作《五言飞鸟集》出版。学者叶恭绰在序中写道:“取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之集,而悉节为五绝者,此在吾国翻译界不能不谓异军特起。”集中录诗凡256首。

其一:

飞鸟鸣窗前,飞来复飞去。红叶了无言,飞落知何处。

其六:

白日既西匿,众星相代明。如何偏泪眼,独自拥愁城。

其十二:

无住海潮音,日夜作疑语。问天何言答,默默与终古。

其十八:

我身不自见,我见非真相。如将影悟身,谓身亦已妄。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作《自由与爱情》,于1929年被“文联五烈士”之一的殷夫翻译了过来: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1940年,著名语言学家王力以王了一的笔名,翻译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考虑到原作的格律相当严谨,而白话文又不足以传达其精妙处,遂以五、七言古诗和乐府诗形式翻译《恶之花》,共计五十八首。其译《信天翁》如是:

海上有大鸟,名曰安巴铎。

海客好事者,捕养以为乐。

长随万里程,共逐风波恶。

可怜天外王,局促系绳索。

安巴铎即信天翁直音译。此译充满象征寓意与对比手法,颇具庄子的笔力。

法学家吴经熊是位虔诚的基督徒,其1940年代中期出版了翻译圣经《诗篇》的《圣咏译义初稿》,笔调直追诗经。他将大卫所言“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并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译作:

静观宇宙内,气象何辉煌。

瑞景灿中天,星月耀灵光。

何物渺渺身?乃系尔慈肠。

何物人世子?圣眷迥异常。

此等琅琅上口、老妪能吟的诗作,俨然白乐天等等先哲所为,翻译到了这等程度,已为化境矣!没有学贯中西的才智,没有满腹珠玑的素养,恐难有这样的出手。当年的严复、林纾有这样的风采,后来的朱生豪、傅雷有这样的风采。林琴南合译小说,口述者未毕其词,而纾已书在纸,能一时许译就千言,不窜一字。林译《巴黎茶花女遗事》于光绪二十五年在福州畏庐刊行后,一时风行全国,洛阳纸贵。此乃中国介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为国人见所未见。严复作《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叹曰:“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足见其“不胫走万本”之盛况。

1969年林语堂与廖翠凤举行结婚50周年庆典。林语堂为妻准备了一副金质手镯,上铸“金玉缘”三字,并刻了詹姆斯·惠特坎·李莱的不朽名诗《老情人》。林语堂将其译成中文五言诗:

同心相牵挂,一缕情依依。

岁月如梭逝,银丝鬓已稀。

幽冥倘异路,仙府应凄凄。

若欲开口笑,除非相见时。

到底是文章大家,林先生的如此译诗,后人再不会有了,类似者,殷夫的译诗也再不会有了。严复有信、达、雅“译事三难”之说,林语堂也有翻译艺术的“三说”:“第一是对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的问题有正确的见解。”任鸿隽对科学翻译中的“雅”曾提出过尖锐的反对意见,但对于文学作品,似乎未见异议。

“翻译是又一次创作”,即意译之所指。意译最见译者学养,而直译所见,重在技术。叶公超当年曾对学生讲:“庞德翻译中国的《诗经》,林琴南翻译西洋小说为中文,其中美妙传神处,可以拍案叫绝。虽然庞德本人并不十分了解中文,林氏不懂英、法原文,翻译时通过别人叙述情节,但一段情节还没有完结,林氏早就把那一段译文写得妥妥当当了,有时比原文还要通达简洁,真是了不起的事!”意译直译之是非高下,喋喋不休有年,似乎已成格不入争执,以我之拙眼陋见,科技类文献宜直译,文艺类作品意译为妙,诗歌尤如此。阿拉伯诗人阿多尼斯曾言:“叛逆是忠实的一部分。小说的译者不一定是小说家,但诗的译者最好是诗人,或具有诗性的翻译家。”1964年,中苏边界谈判,中方指责苏联方面贪得无厌,用了成语“得陇望蜀”,经翻译后,苏方代表顿时抗议,说中国人污蔑苏联对其甘肃、四川有领土野心。由此足见翻译之难,雅译尤不易。

自若棋局真名士——《消失的民国》系列散文之十二

《史记·李斯列传》云:“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李斯临刑前与其子说的这段话,颇意味深长。陆机临终前的思绪也回到了儿时的家乡:“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金圣叹因哭庙案获罪,临刑前写信予儿子:“咸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我无遗憾矣!”此幽默气味苦涩,犹食不已,与李斯语堪有一比。意气自若,神态镇静,临刑前的幽默是搜奇抉思,还是脱口而出?但临刑前的转轴拨弦、轻拢慢捻,该是似诉平生的低眉信手吧。以“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不为物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获罪的嵇康,“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临刑前神色不变,索琴弹奏,哪有慌张失措、秋毫乱象,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依然倜傥如故,卓异非常,奏毕还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难怪《世说新语》要将其归入“雅量篇”。《世说新语》还记王戎七岁时事:“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纵百姓观之。王戎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史记·儒林列传》载:刘邦击败项羽,引兵北上围鲁时,鲁中诸儒仍“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临乱不惊,弦歌之音不绝,此即儒之传统矣。

太元八年,前秦主苻坚亲率百万大军南下,志在吞灭江东,统一天下。军情危急,建康为之震恐。东晋宰相谢安却镇定自如,以征讨大都督的身份负责军事,遣弟谢石、侄谢玄等帅师八万北上御敌。桓冲担心京师安危,欲派精锐三千前来拱卫,被谢安拒绝。谢玄心存忐忑,临行问策,谢安也只答“已安排好了”,便绝口不谈军事。谢玄又使张玄打听,仍缄口此事,却拖着他下棋。张玄棋艺本在谢安之上,但面对兵临城下、弩拔箭张形势,方寸已乱,无意恋战,谢安则神定气足,心安理得,结果玄输。《晋书·谢安传》曰:“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棵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急迫的从容是真急迫,从容的急迫乃真从容。《晋书·王献之传》记一事:“尝与徽之共在一室,忽然火发,徽之遽走,不遑取履。献之神色恬然,徐呼左右扶出。”一种风流吾最爱,南朝人物晚唐诗,此皆魏晋风度也。

南朝宋明帝时,王景文官至宰相,其妹为皇后,王多次请辞高位,且托辞不娶公主,但明帝担心身后江山易姓,终于还是要赐他死。此时景文正在江州与客下棋,读过敕书后,将其与毒酒放至棋枰之侧。一局完毕,敛纳奁毕,从容道:“奉敕赐死。”方将敕书示客,然后举鸩谓客道:“此酒不堪相劝。”遂一饮而绝。

琴棋书画,古之雅玩也,棋者,犹“六艺”之射科。棋风之盛,不知何时为最。然则这几则故事中临危不紊、了无惧色的名士,皆处六朝,由此可见,六朝棋风为盛。关于谢安,《晋书》中还有好“下棋吟咏,携妓游赏”的记述。有了如此风采,可以推断,名士对弈与俗子推枰或有大不同。观俗子坐井论天、目光如豆式的布阵与争执不休、面红耳赤式的计较,在名士手下如何变成插科打诨、指东说西式的趣事,变成举轻若重、烹制小鲜式的谋略,定是件赏心乐事。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言:“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故其趣其谋皆在棋枰之外,寄棋为迹者也。“盖世功名一局棋”之说,岂是戏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是看开了,之所以能看得开,是因为窥得了结局。自古皆有死,迟早而已,坦然即可淡然,如此,便不至于喜形于色、悲形于色了。“率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苏轼在《留侯论》中称此等人为“天下有大勇者”。当年李斯与儿子同赴法场,侃侃谈起陈年往事:“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手。”此调弄与王景文“此酒不堪相劝”彼谐谑,皆豪迈澎湃、语惊四座之悲壮语,真名士也。谢安的不以为然,连史传都说他有些“矫情”。1942年,傅抱石据此故事绘制了《东山报捷图》,以表达渴望抗日传捷的心声,其高妙之处还在于,率意间刻画出了谢安闻报时,逸然中的那一丝驿动之态。面对投鞭断江、十倍于己的强胡,其自信源自战前的缜密分析,以及起初祖逖、桓温的四次北伐经验,但战局毕竟不同于棋局,棋局纷纷战局攘攘,谁能说下棋不是一种讳莫如深的掩饰,一种手摹心追的演战。杜甫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先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再是“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诗人的心潮翻腾,思绪起伏,抒发以吐快,跃然于纸端,而神色不动、镇定自若则是作为政治家的素质。谢安是士族,是士族中的真名士,但不是诗人。

曹操要以诲谩诽谤之罪捕杀桀骜不驯、方头不劣的文坛领袖孔融孔文举,当张牙舞爪、凶横暴悍的军卒入得门时,孔融的两个儿子正头也不抬地下着棋,而“了无遽容”,即毫无惊慌恐惧之象。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他的儿子不紧不慢地上前道:“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此时他的大儿子九岁,小儿子八岁。说这两个垂髫小儿是名士,恭维过了,但他们身上却有着言传身教、夏雨雨人的名士父亲的影子。《世说新语》记述了这则故事。西晋刘琨官场失利后,在押狱中,自料必死,从容素常地写下了长诗《重赠卢谌》,其中的“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竟是其最为流传的诗句。

一次,苏轼乘船旅行。“将至曲江,船上滩欹侧,撑者百指,篙声石声荦然,四顾皆涛濑。士无人色,而吾作字不少衰,何也?吾更变多矣。置笔而起,终不能一事,熟于且作字乎。”(见《东坡题跋·书舟中作字》)于激流舟中挥毫作字,东坡先生的身影好潇洒!顺治康熙年间词人董俞,也有风舟做诗的经历,据王《今世说》载:“董苍水(俞)渡洞庭至鹿角山,风大作,波翻浪涌,上流覆舟,蔽湖而下。僮仆震慑无人色,董怛然危坐,赋二诗投湖中,竟得无恙。数时辄行三百余里,见者疑有神助。”

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劝退了一批批营救他的志士,当衙门武装冲进浏阳会馆时,谭还在悠闲饮茶,笑看着这些兵卒的张皇失措。这已是政变后的第四天了。“就义之日,观者万人,君慷慨神气不少变”。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1934年春,陈独秀与彭述之一同由上海押解南京受审,在火车上,陈竟懵腾大睡,鼾声大作,一直至下关时才被唤醒。面对如此的滔天大祸、灭顶之殃,平常人必是辗转反侧,仓皇失措,安能恬淡梦乡,从容局外。江苏高等法院开审时,其“态度安闲,顾盼自若,有时且隽语哄堂”。陈此时固然有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的坦荡胸怀和心安理得,但有里及表、囫囵尽数皆不受烦扰惊扰者,乃至高境界,乃当今的真名士。此颇有当年苏东坡的气度。据宋人何《春渚纪闻》卷六记述:“某初逮系御史狱,狱具奏上,是夕昏鼓既毕,某方就寝,忽见一人排闼而入,投箧于地,即枕卧之。至四鼓,某睡中觉有撼体而连语云‘学士贺喜’者,某徐转仄问之,即曰‘安心熟寝’,乃挈箧而出。盖初奏上,舒之徒力诋上前,必欲置之死地,而裕陵初无深罪之意,密遣小黄门至狱中视某起居状。适某昼寝,鼻息如雷,即驰以闻。裕陵顾谓左右曰:‘朕知苏轼胸中无事者。’于是即有黄州之命。”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据唐《关于周作人》回忆:“消息传到北平,周作人在北大上六朝散文课,课程每次为两小时,上完一小时之后,他面露悲痛之色,对学生说,鲁迅去世,下一节课暂时告缺了。”这“下一节课”,便是谢安的“屐齿之折”。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得知临死的消息时,正在伏案书写绝笔诗,他一边手不停挥,一边镇静地说:“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并附跋语,末署“秋白绝笔”。这时,宋希濂和三十六师的大部分干部,约百余人,先后走到堂屋里来。三十六师煞有介事地举行了军法开庭宣判。宋希濂后来回忆道:九时二十分左右,瞿秋白在蒋先启的陪伴下走出房间,仰面向站在堂屋里的这些军官们扫视了一下,神态自若,缓步从容地走出了大门,坦然正其衣履到中山公园凉亭前拍照。一位临场记者当日报道说,瞿来到公园,“全园为之寂静,鸟雀停息呻吟。信步至亭前,已见菲菜四碟,美酒一,彼独坐其上,自斟自饮,谈笑自若,神色无异。”餐毕,出中山公园,步行二华里多,至刑场,系长汀西门外罗汉岭下蛇王宫养济院右侧的一片草坪。瞿一路手持香烟,顾盼自如,缓缓而行。沿途唱歌,《国际歌》是用俄语唱的。到达刑场后,瞿盘膝坐在草坪上,对刽子手微笑点头道:“此地甚好!”饮弹洒血,从容就义。

1937年,闻一多主持侄女的婚礼,日军突来空袭,以致停电,众人惊慌躲避。闻在黑暗中高声宣布:“结婚乃人生大事,岂能因敌人捣乱就中止举行!希望大家保持镇静!”婚礼继续进行。1945年,西南联大举行“五四”纪念会,忽降倾盆大雨,秩序大乱。闻一多在台上掷地有声地道:“今天是‘雨洗兵’,武王伐纣、陈师牧野之时,正如今日。“秩序顿时井然。闻先生也有泰山崩于前而不色变的名士气质。同样在抗战时期,袁鸿寿在桂林七星岩宴请梁漱溟,二人在岩外一棵树下正闲聊时,敌机突至,盘旋于上空。袁大惊失色,万一中“头等奖”,何以对天下人!而梁漱溟镇定自若,聊天如常。1942年初,香港陷落,梁在敌机弹雨之中安然打坐,人问其故,他说:“我尚有大业未成,不会遽死!”1939年,梁漱溟视察敌后游击区长达八个月,数次遭遇日伪军。6月10日《日记》云:“黎明行抵连谷峪,入民家小睡,遽闻枪炮声,知前方已发生战事。出门遥见敌骑在西面山岭上,空中并有飞机,即向东向南趋奔。”6月25日《日记》云:“此时洞内空无他人,可以走动向外瞭望,对面山头敌人旗帜、军官皆在目中。约十时后战场转至西北方,枪声稀少,敌旗撤走,三两敌人下山搜索,两次经洞口外走过,却不入内探视,我等乃得以安然无事。”和他同行的人无不说他胆子大,不管遇到什么险情,他总是神色自若,如同无事。梁漱溟之所以能有惊无险地逃过一次又一次的劫难,应归功于他处变不惊、镇定自若的良好心态。梁漱溟在险境中为何能做到若无其事呢?他说:“我心中何以能这样坦定呢?虽然这其间亦有一种天分的,但主要还由于我有一种自喻和自信。自喻,就是自己晓得。我晓得我的安危,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关系太大的一件事。我相信我的安危自有天命,不用担心。”

据陈永迪《我参与的揪彭德怀行动》云:“彭德怀脸上没有那个年代常见的被红卫兵抓时的惊恐状,这位为民请命心中无愧的彭大将军不一样,腰板挺直,面无惧色,气度不凡。他毕竟是统帅过百万大军身经百战的元帅。”据陈永贵回忆:“毛主席重病时,要身边的人请江青立刻回京,江青接到绝密电报,手都发抖了,但别人一进去,她马上恢复了常态,吆喝大家打扑克,等火车,我亲眼见她几次出错牌,她虽在打牌,但紧张得不停地看表,我知道她在控制感情。”此为大人物临大事的现代版本。

1934年的民国初级小学国语课本第七册十三课,描述了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男客听了船长的命令即刻退后,等到妇女和小孩都下艇了,然后依次下去。船就要沉没了,来不及下艇的人都站立在船上,仍然很镇静,乐工依然奏乐,只听得悲壮的歌声,慢慢随着船身沉入海底。”此为名士教育。

苏洵《心术》云:“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此等名士,无疑皆已先治得了心。

(责任编辑高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