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炉中煤》的创作背景和喻义阐释

2016-11-21王艳红

剑南文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眷念郭沫若新生

□王艳红

《炉中煤》的创作背景和喻义阐释

□王艳红

文章提出《炉中煤》,是郭沫若《女神》诗集里抒发爱国深情的代表作,本文诗人采用了两个贴切的比喻,并通过这两个绝不相同的比喻来倾吐自己的“眷念情绪”。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感情色彩。

《炉中煤》,是郭沫若的爱国主义的抒情名作,也是《女神》诗集里抒发爱国深情的代表作。这首诗写于一九二零年一、二月间。作者从五四运动发生前后几年直到写这首诗的时候,一直旅居日本。作为一位敏感的哲人和政治上的革命民主主义者,郭沫若当时强烈地感受到新时代脉搏的跳动,他在《创造十年》里说过:“‘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象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眷念祖国的情绪’的《炉中煤》便是我对于她的恋歌。”作品用流畅新清的语言,把满腔的爱国深情,象高山飞瀑一样抒发出来,它感动了许多正直的爱国者的心灵,提高了人们报效国家的责任感。

《炉中煤》的副标题,是“眷念祖国的情绪”。当年,旅居国外的中国留学生是很不少的。在国际革命激流影响之下,中国发生了五西运动,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许多青年都在关注祖国的命运,怀念祖国,怀念同胞和故乡。祖国养育了我们,祖国在召唤着我们,我们要爱祖国。许多人大都有这种“眷念祖国的情绪”。但是,用生动优美的形式,把这种“情绪”很贴切恰当地表现出来,却只有郭沫若做到了。郭沫若早期文学思想中,是有主张“本着内心的冲动来创作”,诗是感情的“自然流露”等等成分的。对照《炉中煤》等作品来看,他的这些主张不无道理。这个抒情小作,真可以说是从他的内心里“流”出来的,因为感情真挚所以特别动人。

作品之所以优美动人,是因为诗人采用了两个贴切的比喻,并通过这两个绝不相同的比喻来倾吐自己的“眷念情绪”。他把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比作“年青的女郎”,看成是“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是符合历史实际的。这个比喻虽然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但丝毫没有轻佻之感。五四以后,中国确实年轻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展开,推动了全国人民的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主意识的高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中国产生了崭新的革命生力军,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从此以后,日新月异的在发生变化。确实,五四以后,东方的文明古国,恢复了青春和活力,她是一位很有进取气象的“年轻女郎”!诗人这样取譬,表现了他对祖国新生的欢欣、崇敬和喜悦!感情成分是热烈、严肃和崇高的。

作品中第二个贴切的比喻,是诗人把自己比作“炉中煤”,为了“眷念祖国”,“燃到了这般模样”!有的评论者在评论这首诗时,简单的把这种感情说成是男女之间的“恋情”,我们以为这样来理解实不符合作品实际的。作品所表达的感情,确实是有和“恋情”相似的地方,但是它却不至于“恋情”,它“不似相似,胜似相思”。这是一种崇高的爱国感情。作品不但自比为“炉中煤”,而且还写了煤的历史:“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因为封建主义长期的统治,“我”被“活埋在地底多年”,“我”和整个民族都不会忘记这个痛苦的历史。祖国新生了,我“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祖国的新生给“我”带来了新生,“我”和祖国是相依为命的,不能分离的。“我”自从重建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不会辜负祖国对我的殷勤期望,祖国呀,你迅速的繁荣强盛起来,“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为了你的新生,为了你的未来,“我”燃到了这般模样”,这就是渗透在作品里的一片赤诚的爱国主义感情。“真正的爱只是用有节制的音乐的精神去爱凡是美的和有秩序的”(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第65页)《炉中煤》就是表现了这种对祖国的爱。

(宁夏医科大学)

猜你喜欢

眷念郭沫若新生
哦,眷念
重获新生 庇佑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新生月赛优秀作品
枯蓬新生
郭沫若致郁文的信
郭沫若佚诗一首
流淌在心底的眷恋
致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