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女性角色转变的特征分析
2016-11-21王璐
□王璐
辛亥革命时期女性角色转变的特征分析
□王璐
引言: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引起了中国近代社会的重大转型,使传统社会原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非常的社会局势对陈旧的社会文化造成巨大冲击,也引起了女性角色的转变,辛亥革命时期的女性在经济角色、政治角色以及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女性经济角色变迁
辛亥革命时期许多妇女已经开始意识到,女子长期以来受压迫的原因之一就是无自营生计之力。妇女由于经济上的不独立,始终是社会的附属品。经济独立乃是获得其他一切权利的前提和基础。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洪流,从而带动中国社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转型。近代社会转型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经济结构的转型。耕织分离,农产品商品化,原本依靠纺织生计的家庭妇女被迫进入工厂出卖劳动力。很多女性进入火柴厂、纱厂等充当女工。甲午战争以前,全国女工只有3万5千人,而到1915年,全国女工人数达24万人,约占工人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经济转型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城市化的出现。1840年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辟,部分城市迅速成为中外贸易的枢纽。城市里相继出现一些新兴的经济组织,诸如银行、医院、图书馆、出版公司、轮船公司等,为人们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随着女子教育的的逐渐兴起,城市里也相继出现大中小学的教师、图书馆职员、医生、护士、记者、银行职员等职业妇女。女性职业大门的打开,促进其角色由家庭向社会的转变。
民国创立以后,女界掀起了女子实业运动。1911年6月,孔劳湘、刘世宜、张绮等创办蚕桑讲习所,召集女子研究养蚕方法,培养蚕业人才;1912年,李静珊成立女子职业学校,并组织女子职业团。林宗雪等人创立女子植权物产公司经营国货丝绸布匹及家庭日用品,以推销国货为主。这些女子实业团体的出现,为造就女性经济角色提供了场所。然而,由于女性教育的滞后,职业妇女还只是全国妇女人数的很少一部分,并未带动整个女界投入实业运动。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发展艰难,很多女子实业团体存在时间并不长。女子职权物产公司自1912年开张,1918年因生意惨淡宣布停业;广州几位女师毕业生集资创办的女子商业商店,由于资本不足和缺乏经验,不到一年就倒闭了。这反映出近代女性追求经济角色和社会价值之初的不足和偏差,但这股不可逆转的洪流反映出女性经济角色变迁的现代化方向。
二、女性政治角色萌芽
随着武昌起义的胜利及各省纷纷独立,封建专制制度土崩瓦解,进一步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觉醒。中国先进妇女明确表达了实现男女平权的迫切愿望,女子参政问题被提上日程。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国先进的资产阶级妇女发动了第一次女子参政运动。1912年4月8日,在唐群英、张汉英、王昌国等留日学生的联络下,女子参政同志会、女子后援会、女子尚武会、女子同盟会和女国民会合并成“中华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200多名女界代表齐聚南京,商讨妇女参政事宜。该会以“实行男女平等,实行参政”为宗旨,多次上书南京临时参议院,要求制定《临时约法》时把男女平权包括在内。这场轰轰烈烈的妇女参政运动,最终只在革命声势较为壮大的广东取得一定效果。在广东省军政府都督胡汉民支持下,广东制定临时省议会选举章程,按各界比例给予妇女界10个议会名额,第一次给予妇女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0世纪初,在世界范围内,只有新西兰,澳大利亚、芬兰、等少数国家妇女享有选举权,广东妇女代表能够获得当选议员的资格,实属几千年来破天荒之大事。虽然《临时约法》最终未承认妇女参政权,这场轰轰烈烈的妇女参政运动随着革命的失败而终结,但是一批经过革命洗礼的先进妇女,勇敢地挣扎着从封建牢笼中挣脱出来,要求同男子一样获得法律上的平等权,反映出先进的知识妇女在政治意识上的觉醒,促进女性社会角色向更深层次转变。
三、女性社会角色变迁
20世纪初,随着西方女权主义思想的大量涌入,近代思想家以“人”的改造为核心,以“改造国民性”为时代课题,对近代妇女的社会角色进行了重新审视,即提出“国民之母”的角色定位。最早提出“国民之母”称谓的是金天翮,他在1903年出版的《女界钟》一书中提出“国于天地,必有与立。与立者,国民之谓也,而女子者,国民之母也。”。随着妇女运动的开展,一些先进的知识女性认为“国民之母”不足以表达男女平权,遂在“国民之母”的基础上提出了“女国民”的角色定位。1905年《女子世界》刊载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不特养成今日有数之女国民,且以养成将来无数之男国民”。“女国民”这一角色定位表达出她们希望作为国家的一份子,为革命奉献力量的决心和热情。他们以“天下兴亡,匹女亦有责”为定位,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如秋瑾、何香凝、唐群英,都是当时的杰出女子代表。一批女性积极投身于“拒俄运动”、“抵制美货”、“争取路矿权”等反帝斗争,组织“留日女学生会”、设立“女界保路会”、“女子后援会”、“女子协赞会”等妇女团体,为革命进行募捐和援助,进一步唤醒了妇女作为国民的社会角色意识。
四、女性家庭角色重塑
近代以前,男权社会以“三从四德”为标准,以“贤妻良母”为角色定位对女性进行约束。到了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对“贤妻良母”的角色内涵提出了新的表述,即倡导女性成为“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的新贤妻良母,可谓是对近代女性家庭角色建构最经典的概括。但“新贤妻良母”依然是以男性为本位,把女性归顺于家庭当中。到了20世纪初,在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思想的催化下,女性的自主性逐渐彰显,从“人”的角度出发,积极谋求自身的自由与解放,女性家庭角色定位也由此发生变化。秋瑾批判地指出,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意识禁锢着封建女性的思想,对中国女性造成巨大压迫,中国妇女既受“亲族爱情之羁勒”,又受“家庭礼法社会风俗之侵淫”。《女子世界》指出:“欲革国命,先革家命,欲革家命,还请先革一身之命。”民国初年,婚姻制度、婚姻观念以及婚礼仪式都发生巨大变化,男女可以自由选择配偶、妇女可以提出离婚、可以改嫁、以法律形式保障一夫一妻制等。这一时期很多知识女性解除旧式婚姻关系,离家赴日留学,如林宗素、秋瑾、唐群英等。1912年陆绍芬等成立中华民国家庭改良会,以“本人道主义,改良家庭习惯、实行男女平等,以谋社会之发达。”为宗旨。都反映出女性家庭角色的变迁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是以中上层知识妇女群体觉醒为起点,伴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程而产生并发展的。妇女在经济、政治、社会公共事务以及婚姻和家庭等方面的角色转变,反映出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然而新的角色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社会转型的长期性也决定了女性角色变迁的长期性。女性角色的变迁将随着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开展被赋予更多的时代内涵。
(江苏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