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的主流价值观表达——以真人秀节目《最强大脑》为例
2016-11-21顾丽
■顾丽
电视节目的主流价值观表达——以真人秀节目《最强大脑》为例
■顾丽
摘要:《最强大脑》这档科学类真人秀节目通过难以置信的技能展示,赢得了不俗的收视率,在给观众带来视觉震撼的同时,把科学知识的传播、科学态度的弘扬和人文理念渗透在节目当中,起到了传达主流价值观的作用。
关键词:科学态度人文理念主流价值观
主流价值观是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道德的基本取向,以及一个国家主流社会的基本意愿。[1]随着数字化、技术化传播手段的兴起,人们更是借用大众传媒来传播主流价值观,起到社会整合、舆论导向的作用。学者对大众传媒传播主流价值观的研究较多。荣荣和李文冰等从比较宏观的角度论述媒体对维护主流价值观的作用,[2]认为全媒体可以通过三种路向重塑主流价值观:通过全媒体执政和微政府打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主流价值的核心;通过提升全媒体尤其是草根媒体的文化自觉,完成多元文化正面价值的交融与化合;通过儒家文化的数字化转型和现代化转换,实现传统伦理价值的传承、创新与发展。[3]有的学者则以某一类影视作品作为切入点,讨论它们在传达主流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杜晓杰论述了动画片在主流价值观建构和宣教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应在内容、思想价值观和表现形式上实现民族化、时代化。[4]翟杉则从微电影的移情作用,传播方式、传播特点等方面论述了其对主流价值观弘扬的特殊作用。[5]黄望莉等则讨论了中国电影如何在整合商业、产业资源的情形下,推进主流价值观、展现国家形象。[6]有的学者则从一部具体的影片、一个具体的节目出发来分析它们是怎么传达主流价值观的,如刘军等的《论电影<飓风营救2>的主流价值观》和丁亦佳的《<中国达人秀>中主流价值观的体现》。随着商业竞争的加剧,各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纷纷推出各类综艺节目,如何在提高收视率的同时,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的完美结合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2014年1月,江苏卫视推出国内首档大型科学类真人秀节目《最强大脑》,凭借着新颖独特的节目形式和内容,获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也让我们看到,科学可以与人文相结合,主流价值也可以与娱乐一同带给观众以震撼。
传递主流价值观的前提
《最强大脑》作为综艺节目,一方面,它属于文化产业的一部分,离不开文化土壤的培育;另一方面,综艺节目作为文化的载体又将文化融入其中,使文化的表现方式更加丰富多彩,所以,《最强大脑》可以成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反映,成为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窗口。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但是在多元的价值冲突中,总会有一些价值观凸显出来,为人们普遍接受和遵循,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推动社会的发展。陈晓英认为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富强、民主、和谐、创新。[7]梅良勇,丁正亚等则认为发展、和谐、公正、效率、创新是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8]这两种观点在对当代中国主流价值的概括上,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后一种观点对主流价值观的表达更加具体。《最强大脑》通过一群普通老百姓在比赛中的角逐,最终赛出脑力精英,反映了只要努力就有向上流动的机会,获得自身的发展;而比赛的公平、公正,更是传达着机会平等的主流声音;而要创新就必须有知识,不断学习,重视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大力发展,《最强大脑》对科学知识的尊重、对科学态度的弘扬等都将不断推动创新精神的培养;《最强大脑》不菲的收视率则保证了主流价值观的有效传递。
1.节目概况
《最强大脑》是江苏卫视2014年1月3日起推出的国内首档科学类真人秀节目,每周五晚22点播出。节目中具有各种脑力技能的天才轮番上阵,进行难以置信的技能展示,通过初选赛、卡位赛、中外对抗赛等赛程,选出“中国的最强大脑”,最终迎战国外脑力精英,角逐出谁是世界脑王。歌手周杰伦作为第一季《最强大脑》形象大使兼科学助教;复旦大学副教授、曾获得“新加坡狮城”亚洲青年辩论赛的蒋昌建首度跨界担任主持;由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近30位脑神经、运动控制领域专家组成“超级脑人才库”顾问团组。北大心理学系副教授魏坤琳(Dr.魏)领衔专家团担任“科学评审”;中国羽毛球队总教练李永波,著名媒体评论人梁冬,主持人陶晶莹组成“评审铁三角”;为增加节目看点新设“X观察员”一角,李彦宏、孟非等将相继出现在观察员这一位置。
索福瑞CSM48城市数据显示,1月3日第一期《最强大脑》收视率达1.423%,收视份额6.308%,同时段收视率和收视份额均获第一,且这两项收视数据,刷新了近一年来省级卫视22点档新节目首档的纪录。第一期节目播出后,网络数据也是出现“爆棚”局面。《最强大脑》播出后的24小时里,根据百度搜索指数统计,《最强大脑》搜索指数256749次,列影视搜索第一,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中,《最强大脑》也以151992次的数据独占鳌头。直至《最强大脑》的中外PK赛的最后一集收官,收视率已经突破2.700%大关,领跑同时段综艺节目。
2.节目特征
《最强大脑》是一档贴合百姓需求的节目。参与者中有学生,有老师,有农民,有工人……他们都是普通人,但是他们也有着惊人的天赋和能力。这样一群普通人,将在电视屏幕上,用一种专业、客观、真实、严肃的方法展现自己的才敢,他们要用自己的所作所为告诉全世界,虽然他们身份普通,但是他们脑力超群。正是这种普通人的身份,让《最强大脑》更“接地气”,更符合百姓的审美和认同,更能贴合百姓需求。
《最强大脑》是一档形式多样的节目。每一期都有不同的挑战项目,有魔方墙、油画墙、101只斑点狗,还有电子光束组成的障碍通道、高空中的数字记忆桥等。《最强大脑》在探索着多样化的道具和挑战项目,让节目成为视听震撼方面的佼佼者。
《最强大脑》是一档悬念叠出的节目。从初选赛一直到中外对抗赛,从人物的特殊技能和大型、壮观、惊人、奇特的道具展示对比,节目便出现了有什么挑战项目的悬念,继而又有是否能够顺利挑战成功的悬念,同时,也有选手分数是否能够通过80分进入“最强大脑”的行列。如果分数不够,原因又是什么。正是这样一个个悬念,让节目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最强大脑》充满趣味和挑战。精彩绝伦的挑战项目毋庸置疑,同时节目组也不忘在每期节目中添加一些小小的作料,让节目更加生动有趣,有想生活在蛋壳里,还能够通过漂流去旅游的可爱音乐少年;有大秀恩爱,震撼全场的51对新人组合与101只可爱的斑点狗;有将60位几乎相似的韩国小姐照片与1770张难以分辨差异的合成照进行匹配,无论是嘉宾选手、道具还是挑战项目,都充满了趣味。
正是这样一档贴合百姓、形式多样、悬念叠出,精彩而有趣的节目,才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取得骄人的成绩。这也成为了《最强大脑》传递主流价值观念的前提。
弘扬主流价值观
《生活大爆炸》的风靡,以及果壳网的流行,证明了这样一股趋势:随着当代科学与社会及公众的联系更加紧密,借助于资讯与传媒的发达,产生了科学与影视娱乐交融的科普模式。将科学搬上大荧幕,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
《最强大脑》正是这样一档传播科学知识的节目。在《最强大脑》中,强大的顾问团涵盖了心理认知、生物医学、运动控制等方面的专家,节目组利用科学评审Dr.魏的难度分打分的方式,借助Dr.魏之口,将科学知识传递给电视机前的观众。在这样一档节目中,观众们知道了脑力开发与运动控制的关系;编码与提高记忆力的窍门;图像记忆与数字符号记忆的区别以及各自对脑部神经的调动。同时,这些科学知识在节目中,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呈现在电视屏幕之上,渐渐的,观众们也能够发现,在记忆中,通过将“新郎”编码成为“1”,“新娘”编码成为“0”,通过“1”与“0”的组合进行记忆要比“新郎+新娘”的组合记忆方式更加容易记住,并且记忆更加深刻;观众们也开始知道,对于脸部的识别以及细微差异的辨别是通过脑部特殊部位神经的控制,不仅是先天的天赋优势,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开发进行培养。
1.科学态度的弘扬
广电总局收听收看报告中对《最强大脑》进行了较高评价。“《最强大脑》以其独特的选题,成功摆脱了同质化竞争,让‘科学’和‘智力’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获得了收视和口碑的双赢。”对于节目的意义,也给出了很高评价。“人类对自身潜力的不断发掘与探索成为节目最大的看点,也让节目拥有了无限的可能,带给观众无限的期待。从目前看,《最强大脑》是节目差异化创新的又一次成功探索。”
据不完全统计,2014新综艺节目的数量再创新高,多达106档。在综艺节目井喷的2014年,唱歌秀、亲子秀延续扎堆之势。虽说2014年“题材撞车”的尴尬依然存在,但在类型上已呈现出愈加多元化的趋势,类型、风格的创新已势在必行。
《最强大脑》节目组始终贯穿着弘扬科学态度的精神,无论是那一句响亮而深入人心的“让科学流行起来”的口号,还是Dr.魏时时挂在嘴边的“科学是唯一的评价标准”,都不难看出节目组传播科学的精神和态度。也正是这份执着成就了江苏卫视让“科学”红遍大江南北的收视成功。
在国外真人秀领域,唱歌跳舞也不是唯一的主流,除了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的节目,用脑袋想的节目,也成为不可抑制的荧屏趋势。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开拓思路,江苏卫视倾全台之力,由《非诚勿扰》明星团队倾力打造了《最强大脑》,在全国搜寻了各种类型的‘脑力天才’,相比起单纯的唱歌、跳舞,这种高智商却接地气的动脑节目,强强联合了全球顶尖名校、名师、明星、名企,“让科学流行起来!”逐渐成为强势的综艺风向。
2.人文理念的渗透
如果说Dr.魏铁面无私的“科学是我评判的唯一标准”是严谨的科学刻度的体现,那么观察员们表现出的便是人文理念所散发出的“温度”和主流价值所倡导的“真善美”。
三位固定观察员分别代表着不同的视角与观点,梁冬是“不懂”科学却见多识广的感性文科生,陶晶莹是看到小孩子与“脑力天才”便会尖叫喝彩、关心备至的“多愁善感”女性,李永波则是培养了运动界天才“超级丹”的天才教练。从这个配置不难看出,三位观察员代表着感性与见闻(真性情)、疼爱与情感(善),以及培养经验(成功之美),也因此,他们的关注侧重点与Dr.魏的科学刻度几乎是背道而驰。他们更加温暖,更加注重人文关怀。
陶晶莹会用童稚般的嗓音与年纪小的选手们交谈,问他们的爱好,也会关心记忆天才少年李云龙身上的压力,并会开解李云龙的父亲要给李云龙“放个假”“好好玩玩”;李永波会对每一个欣赏的选手说上一句“无论今天你挑战能不能成功,我都送你一副林丹签名的羽毛球拍”,这正是作为一个具有培养经验的教练对“脑力天才”的赞叹、珍惜,以及对自己所培养的“天才”的自豪与骄傲。而周玮的出现更是震撼了全场,梁冬为此感慨良多,“小时候每个淘气男孩子都可能嘲笑过某一个小伙伴,不过今天,我要对我曾经嘲笑过的每一个人忏悔”,这样的感慨也深深植入每一个观众的心灵,引发无数的共鸣。
正是这些人文的温度,这一个个动情的瞬间,让冰冷冷的科学充满了人性化的关怀。
3.寓教于乐,主流价值观的情景化弘扬
严谨的科学总是不那么轻松容易,严肃的东西也往往不那么大众化。而《最强大脑》则正是将严谨的科学做的轻松容易,将严肃的东西传播给每一个平凡的人。在形式多样、紧张刺激、悬念迭起而又生动有趣的节目形式下,观众在惊险和紧张的节目氛围中将知识收获“囊中”,在人文的“温度”融化科学的“冷酷”过程中,将社会主流的正能量传递出去。《最强大脑》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情境:一个将娱乐与科学相结合的情境;一个刺激、紧张、有趣与惊讶相结合的情境;一个有赞叹,有惋惜,有不解,有感动的情境;一个有泪水,有欢笑,有尖叫,有质疑的情境。正是在这些情境中,节目做到了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地将观众的心留住,将科学与人文的关怀传递出去。
凸显主流价值观
1.重视个体的力量
在进行价值观的凸显时,如果只是机械地将“道理”说出来,则会显得生硬,使得“道理”不容易被接受,此时便需要让“道理”变得好听、好玩、有意思、有看头。而《最强大脑》选择的方法便是注重个体的力量,通过个体的讲述,让观众有兴趣、能记住。
在拍摄周玮的VCR时,导演摒弃了往期节目中人物介绍VCR的炫酷风格,而采用了较为纪实和温馨的风格,突出了“寻找”的过程。通过拍摄组的走访,通过村里人的评价,逐渐揭开人物的形象。在这时,我们所能看到的是有人说他是傻子,有人说他是天才。而当主角周玮出现时,我们才知道,他是一个患有顽固性低血糖及智力低下的人,也就是俗称的“中度脑残”。当这样的设定成立后,质疑声与他的惊人表现才会让观众们感到震撼。而“中国雨人”的称号,更是对周玮的肯定。这样的一个典型,将尊重人、关怀人、强调人的价值的人文情怀深深地刻在了观众的心头。
另外,节目组利用三期的节目刻画了一个少年,他的名字叫做李云龙。从个人VCR简介开始,他就诉说着父亲从小训练他成为记忆高手的过程,这个时候观众只是知道他。而当他的父亲再次带着绝技般的挑战到来时,大家开始对李云龙父子印象深刻,这样一对“脑力超群”的父子同时也是典型的“鹰爸”教育方式的体现。而当中外PK赛中,李云龙因为一个失误在现场痛苦的表现,也让整个社会开始关注中外的教育差异,以及中国应试、知识教育的弊端,这也正是主流价值中所强调的对于青少年道德培养和全面发展的要求。这样的一个反复讨论的话题,经过节目中一个角色的真实演绎,发人深思。
2.生活化的传播语言
科学看似与我们相距甚远,挑战却在我们身边随时可见。
为了让普通的观众对节目中的科学挑战项目更有认同感,在节目的制作过程和挑战的设计过程中,节目组都精心地将原本与日常生活很远的科学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构成一种生活化的挑战形式。
比如让自主创业开书店的青年老板根据书名来说出这本书的作者、售价和出版社信息。而现场所用到的书并不是我们平时常见的成功学、励志、经营管理等类型的畅销书,而是他书店中充满着文学气息的古典小说、文学批评以及一些人文底蕴浓厚的小众读物。这样的挑战设计不仅将青年书店主的书店搬上了荧幕,也将他身上那股浓浓的文学青年“味儿”散发给了观众,更加能得到文学青年们的认同和赞叹。
又比如,4岁的饶舜涵挑战最强心算。节目组为这个奶声奶气的小宝贝准备的挑战道具便是童真童趣的玩具。将玩具大卖场搬进演播室,由观众为小饶舜涵“挑选”购买礼物。生活化的场景与稚趣的孩童,不免让电视机前的观众特别是女性观众心生爱怜之情。
这些生活场景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可见,也正是如此,节目对观众而言更加具有代入感,观众更能够感受到节目中内容的难易程度,能够开展自我对比,也会更具好奇心,助推节目内容的传播。
3.群像的感染力
主流价值观的表达,还须通过不间断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物样板的罗列得以体现。这种罗列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时代缩影,把他们汇聚起来,便形成了集体的力量,汇成积极向上的价值洪流,更可以转化成时代精神。《最强大脑》便利用了这种群像的感染力进行价值宣传。从节目开始便宣传要寻找最具“天赋”的“脑力精英”,更是以“你的天赋就是人类的财富”作为口号渲染“脑力精英”团体。随后,开始在节目中塑造一个个“最强大脑”,并通过不断的筛选组成“最强大脑中国战队”,将个体群体化,进行集体化的传播。
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这个群体的素描已经被逐渐的勾勒清晰——“脑力”、“最强”、“中国”。这几个词汇或是突出了能力,或是代表着程度,更是通过国家与民族的运用,将这个群体高大化、形象化,让他们的形象更加热血澎湃、光芒万丈,从而使选手的身份一跃成为光环中的存在,更具感染力。
4.融媒体的传播方式
跨入新媒体时代的今天,电视节目的传播不是只通过电视机完成,同时也会通过多种传播途径。而一档电视节目是否成功不能只看收视率的数据,同时也要参考社会对此节目的关注度。
《最强大脑》播出后,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现象级”的讨论。网络上刮起了巨大的一股“大脑热”和“科学热”,“最强大脑”成了大家纷纷检索的关键词,很多人通过节目燃起了巨大的科学探索热情,希望挖掘出自己有怎样的脑力潜能。截至目前新浪微博有385万的讨论,中国雨人、魏坤琳等也都成为百度搜索风云榜的热搜关键词。
这主要得力于《最强大脑》的融媒体营销策略。
《最强大脑》新媒体营销主要从拟人化运行,话题引导,产品打造,口碑营销四个方面入手,让节目在新媒体上保持持续热度。在首期节目我们通过名人微博转发,微博大V以及投放草根红号刷话题榜为节目打造口碑。
同时媒体产品微视、最强大脑官方游戏也是节目网络宣传的新突破,定位8秒短视频的腾讯微视,对节目需要的宣传很有帮助,在三期节目后,粉丝破1w,单个视频点击最高144万。最强大脑官方游戏也推出了IOS版和安卓版,其中安卓版上线半个月下载人数8000次。
这些融媒体营销策略的运用,增加了节目的热度,也吸引了更多观众的目光。对节目的品牌价值提升和节目的关注都有良性帮助。
启示与余思
通过《最强大脑》的成功之道,我们不难看出,对于主流价值观的传播需要找到一条温和而有效的途径,而这就有赖于节目的丰富程度与创新,要求我们能适应社会环境的新变化,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工作,不断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在把握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不断变换表现形式和表现风格。特别是在市场中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另辟蹊径,做具有新意的节目,做富含主流价值却形式新颖的电视节目是极为重要的。同时,在制作节目时,也应当将专业知识和内容与人文关怀相结合,通过塑造个体人物的情感、故事,勾勒生动的群像来增加节目的感染力。
同时,在多媒体融合发展的今天,电视人的视野不能局限在电视机之上,要放眼观四周,利用融媒体的营销理念,建立多媒体互动、传播渠道,增加节目的关注度,唯有此,才能更好地将主流价值观传播出去。
毋庸违言,在乐观地看待《最强大脑》成功之道的同时,我们也不免会有些许担心。科学的内容广博而精深,《最强大脑》只是选择了其中的一个部分进行解读和运用,然而,面对真正全面而宏大的严肃的科学,过度娱乐化是否能够真的让受众把握科学的精髓,如若无法把握好这个娱乐与严肃的尺度,即会塑造出电视节目“娱乐至死”的严肃。以著有《娱乐至死》的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为代表的众多学者均认为,传统媒体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其传播内容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受众思考和看待问题的角度,媒介在传播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会成为或是影响受众自身的价值判断,过度娱乐的、缺乏科学观和人文观的新闻报道一旦泛滥开来,将严重影响社会核心价值体系,[9]所以,把握好娱乐与严肃的尺度应是《最强大脑》至关重要的任务。
(作者单位: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卫视频道)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52~153页。
[2]荣荣、刘卫东:《论主流媒介对主流价值观的维护功能》,《理论探讨》,2008年第3期。
[3]李文冰:《全媒体语境下传统伦理价值的解构与主流价值观的重塑》,《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4]杜晓杰:《国产动画片与主流价值观的关联》,《重庆社会科学》,2014年第7期。
[5]翟杉:《微电影对弘扬主流价值观的作用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年第7期。
[6]黄望莉、陈清洋:《从“主旋律”到“主流”——中国电影主流价值观的推进及其国家形象的建构》,《当代电影》,2012年第12期。
[7]陈晓英:《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分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8]梅良勇、丁亚:《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念初探》,《哲学视界》,2007年第12期。
[9][美]Neil Postman:《娱乐至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