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割裂还是传承?

2016-11-21本刊编辑部

中国青年 2016年10期
关键词:郑渊洁姿态读书

文-本刊编辑部

文化:割裂还是传承?

文-本刊编辑部

我们尽管有可能属于不同的维度、不同的"元",但好在我们同属一个星球。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一天,全国人民几乎都在慷慨说书,朋友圈里晒得最多的也是字纸,吾国吾民尽显貌似久违的读书人气质。记得前几年曾搞过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数据着实有点让人脸红:2011年我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更别提犹太人的64本了。最近这两年,全民阅读的氛围是否有所改观,坊间未有披露。但一个叫"碎片化阅读"的说法突然冒了出来甚嚣尘上,这究竟又是什么鬼?是指阅读的内容鸡零狗碎了?还是说大家都很忙,读书纯属抽空一眼,闲来打酱油?

其实,江湖越老,越觉得书比人更可靠。尤其在传统知识分子看来,读书是一件多么高大上的事情,阅读有真爱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犹记得我小时候,邻居家有一套《三国演义》连环画,徐正平、徐宏达的联手绘本,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那便是我上山打鸟、下河摸鱼之余,最最热衷向往的事物了。小孩子脸皮厚,我总是一次又一次去借过来看,还照着画书中那些威风凛凛的武将,在80年代初期的川东乡下,这便是正经八百的读书了。这件事对我的影响之深,体现在三十多年后。儿子到了读书年龄,我兴冲冲地从当当网买回来全套收藏版《三国演义》连环画,和我当初看的那套一模一样,作为礼物送给他,我甚至期待着爷儿俩一起坐在小板凳上,肩并肩头挨头看同一本连环画的美好场景。

很不幸,我的这一企图落空了!小朋友直接无视,反问:为什么不买《查理九世》、《怪物大师》呢?我一头雾水,求问度娘,原来这两套书是同一个作者,一个叫雷欧幻像的家伙,没想到那些在我看来奇奇怪怪的文字,竟然风靡了小学校园,周围的小孩子们都在热捧。我继而弱弱地问儿子,难道你们不看郑渊洁的童话么?这回,小朋友直接对我喊出了OUT,老爹亏你还是媒体从业人员,没看第十届中国作家富豪榜上,状元是江南,榜眼是雷欧幻像,郑渊洁只能当探花么?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二次元"世界?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1941年,四川大学中文系才子王叔岷毕业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时任所长傅斯年曾严肃告诫这个小伙子:"要把才子气洗干净!三年内不许发表文章!"在傅氏鞭策下,王叔岷果真"痛下功夫",潜心修炼,老老实实做到了三年内不发表文章。后来呢?后来王叔岷自然著作等身,成了著名的文史学家。

今天的人,等得了三天、三月么?

拜托,人家王先生那是做学问好不好?我们今天在做什么?

毋庸讳言,消费主义、娱乐主义至上的时代,不止文化在快餐化,阅读也在快餐化。写作不再高高在上,越来越日常,读过两本书,识得几个字,就能洋洋洒洒攒写网文博文,美其名曰玄幻穿越、架空历史现实;出版不再恪守精英姿态,著作一说几成炮制,以至于很多出版物的命运就是还没出仓库,就等着再次变成纸浆......如此一来,你不"浅阅读",谁"浅阅读"?

无疑,转型期社会,文化究竟被割裂了还是被传承?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而前述70后给00后荐书失败的例子,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我一直在想,一代人的渐渐老迈和一代人的茁壮成长,是不是非得要以互不理解甚至互不待见的方式为表征?我们之间还能不能愉快地说话、开放地沟通?

本期《中国青年》封面专题聚焦"网红",封面人物则是中国成语大会的风头人物、17岁高二女生李子琳,无疑,他们都是新得不能再新的"新新人类"了--我们尽管有可能属于不同的维度、不同的"元",但好在我们同属一个星球--某种意义上,正是他们,代表着今天年轻人的新锐姿态,展现着今天年轻人的新鲜理念。如果我们作为媒体选择无视,谁又能保证我们不会被他们无视呢?

人与社会,新陈代谢常如此:对待新鲜事物,你看不明白、看不懂,并不意味着它没前途、没出路,抗拒不应该成为我们的姿态,学习更应该成为常态。

猜你喜欢

郑渊洁姿态读书
郑渊洁兑现诺言
攀爬的姿态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全新一代宋的新姿态
跑与走的姿态
雪兔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双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