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怡云台山上美人松

2016-11-21郭莉摄影许桁部分

东方电影 2016年7期
关键词:跑龙套秦怡艺术

文/郭莉 摄影/许桁(部分)

秦怡云台山上美人松

文/郭莉摄影/许桁(部分)

有一种叫长白松的植物,它生长在贫瘠高处,由于主干通直,树形优美,姿态俊秀,又被称为“美人松”。在《长白山纪行》中有这样一段话描述“美人松”,“妩媚的美人松羞花闭月,枝条酷似妙龄少女的香臂,舒展开去,潇洒脱俗。叶冠犹如美人的秀发,光彩照人,文雅迷人”。有人说,在云台山上生长着一株“美人松”,几百年过去了,依旧秀丽动人。这说法,恰如已年过九旬,仍然风韵犹存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就和这株云台山上的“美人松”一样,虽然历经岁月的浸染,但依然婀娜优雅、气质不俗。而“美人松”对外在生存环境毫不挑剔的特质,以及它既可以在寸草不生的贫瘠之地一展其顽强的生命力,也可以在接受自然风雨的洗礼后傲然挺立的性格,也和秦怡老师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坚毅韧性十分吻合。外表秀丽多姿,但内心却隐藏着一股坚强的勇敢之气,如此想来,秦怡老师被称为“云台山上美人松”,真是再贴切不过。

岁月已老,“美娘”依旧

秦怡于1922年出生在上海一个富足的大家庭中,生逢乱世的她从小就怀有满腔热血,一心想要奔赴前线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战地护士。于是在秦怡16岁那年,本可以过着养尊处优生活的她在没和家人商量的情况下,独自一人踏上了抗战之路。然而,命运在这个时候向秦怡伸出了双手,推着她朝另外一个方向走去。随后秦怡并没有来到抗战前线,而是在不断辗转中来到了重庆,加入了重庆的中万剧团,并由此开始了她迄今为止长达70多年的从艺之路。在中万剧团中,秦怡参加了话剧《中国万岁》的演出,并在其中出演了一个只有一句台词的小角色。尽管如此,秦怡却丝毫没有懈怠,为了表达出这句台词所要传递的情感,秦怡在后台对着墙壁足足练习了上百遍。导演看到了这个女孩如此认真勤恳的表演态度,深谙其内心潜藏着的巨大潜力,于是决定将她留在剧团。之后的秦怡,出演了《草木皆兵》《戏剧春秋》《离离草》等多部话剧,与生俱来的表演天赋加上在话剧舞台上的不断实践和磨炼,秦怡的演技得到了不断的提高,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女演员之一,并和白杨、舒绣文、张瑞芳一起,被夏衍合称为抗战时期的“四大名旦”。虽然没能实现自己最初离家时想要走上抗战前线的愿望,但秦怡通过话剧中多个革命战士的形象和多首战地歌曲鼓舞了一批又一批战士们的士气,这样的影响丝毫不逊于任何一个前线护士。

1946年,24岁的秦怡主演了她的第一部电影《忠义之家》,开始在电影界崭露头角,并结下了她与电影的不解之缘。随后,秦怡与赵丹合作主演的《遥远的爱》是她的成名之作,也成了中国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影片。片中秦怡凭借自然的表演和清新脱俗的风格将一个女性的自我觉醒淋漓尽致地呈现于银幕之上,把女主角余珍从小爱走向大爱、从小家走向国家、从封建女仆到现代女性的蜕变展现得生动具体。影片上映后,受到了一致好评,观众也由此记住了这个戏中朴素勇敢,戏外温柔坚强的秦怡。1949年建国以后,秦怡加入了上海电影制片厂,伴随着愈发娴熟的演技,这一时期的秦怡也进入到了她电影创作的鼎盛时期。无论是《女篮五号》中饱受苦难和命运折磨的林洁,《青春之歌》中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共产党员林红,《铁道游击队》中机智勇敢、信念坚定的芳林嫂,还是《马兰花开》中的女推土机手、《林则徐》中的渔家女……秦怡用细腻平实的表演,使一个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跃然银幕之上。时至今日,秦怡也始终没有停下创作的脚步,无论是20世纪70年代末的《海外赤子》《苦恼人的笑》,80年代的《雷雨》《上海屋檐下》,还是90年代的《千里寻梦》《梦非梦》,秦怡依旧带着对电影、对艺术的热爱和敬意,孜孜不倦地塑造着独具东方韵味的女性形象,为中国电影史写下了绚丽多彩的篇章,也为后人留下了值得传颂的艺术瑰宝。

除了在银幕上向观众展示的诸多美丽善良的女性角色外,银幕下作为妻子和母亲的秦怡所传递出的力量可以说更加动人。秦怡一生中对家人的付出可以说超出了一个女人所该承受的重量。1947年12月15日,25岁的秦怡和37岁的金焰在郭沫若等文艺界人士的见证下喜结良缘。一个是当时的“四大名旦”之一,一个是当时的“电影皇帝”,秦怡和金焰的婚姻不仅是当年轰动文艺界的一件大喜事,也为后代留下了一段佳话。第二年儿子金捷的出生更为这个家庭增添了温馨的味道。然而,这样的幸福并没有驻足太久。几年之后,金焰因拍戏期间饮酒过多导致胃出血,手术后的他没有康复过来,而是卧病在床长达20年之久。这期间,秦怡对金焰悉心照顾,在金焰病危的时候,秦怡推掉了所有的工作,在床边从白天到黑夜轮回守候,寸步不离地伴随左右。而就在金焰生病三年后,一个更加重大的打击向秦怡袭来,那就是儿子金捷被诊断患有精神分裂症。面对家中丈夫和儿子同时重病,秦怡没有被击垮,而是无怨无悔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并用她柔弱的臂膀和温暖的胸怀支撑着整个家庭。在丈夫金焰离世后,儿子金捷成了秦怡生活的全部。不愿意把儿子送入精神病院的她一直将儿子带在身边,穿衣吃饭、看病检查,事无巨细地照顾着金捷生活中的大小事情。从金捷16岁发病,到他59岁去世,秦怡整整照顾了他43年。秦怡曾说:“这一生,为了‘母亲’这个角色,我花的时间最长,耗费的心血最多。”

每一个成就非凡的人都要经受一番不同寻常的痛苦经历,这似乎是命运给这些人的人生设定,秦怡也并不例外。但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她始终温柔以待,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作为一个女人,秦怡是命运的强者,她始终用自己的行动捍卫和守护着她的家庭、丈夫和孩子。和很多女人不能同时兼顾事业和家庭的处境相反,秦怡既能在为电影事业作出贡献的同时还能把家人照顾得无微不至。吴祖光在随笔《秦娘美》里曾形容,“秦怡具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身处逆境而从不灰心丧志。能够以极大的韧性迎接苦难克服苦难。永远表现为从容不迫。”虽然品尝过人生的酸甜苦辣,经历过岁月的各种洗礼,但秦怡似乎并未受到来自岁月的侵蚀,反而优雅泰然,始终如一。如今的秦怡,年过九旬,依旧光彩照人,风姿依旧,不但没有被岁月夺走当初的模样,反而多了一份岁月馈赠的从容。

“大师”的水平,“跑龙套”的姿态

秦怡喜欢看书,也热爱写作,她曾经写了一本自传体散文集,取名为《跑龙套》,并称自己是一个“跑龙套”的演员。而“跑龙套”这三个字,不仅是秦怡对这本书的命名,更是她对自己电影生涯和从艺心态所做出的定义和概括。

秦怡的从艺之路可以说是从跑龙套开始的。最初踏入艺术舞台的她没有任何表演经历,只能饰演一些小的群众角色,但尽管如此,秦怡却始终认真对待。“在戏中与人物配合沟通时,我从不懈怠。”一句台词可以反复练习上百遍,一个表情和动作秦怡也能琢磨一整天,无论是什么角色,她都愿意花时间去打磨研究,也正是这样的态度,使秦怡能够在艺术舞台上迅速成长。“在一场戏里,哪怕是一个倒茶递水的小小角色,只要认真地全身心投入了,它就能有较大的作用。”在秦怡的心中,能塑造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角色,在观众的心里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便是作为一个演员的成功。而这些角色无论大小、不管好坏,只要能够扎根在观众的心里,便是好的角色。秦怡曾说感谢那些可以让她成长的“跑龙套”角色,殊不知,遇到秦怡,能够通过她的诠释走进观众的视野,并成为刻写在电影史上的不朽人物,才是这些角色的幸运。在秦怡的艺术世界里,高低贵贱都不能对“角色”做出限定,因为哪怕是一个跑龙套演员,哪怕只有几个正面镜头,哪怕只在影片中出现短暂的几秒,只要付出情感和精力,都有塑造经典的可能。

成名后的秦怡出演过无数主角,塑造了诸多深入人心的形象,但她没有因为名气大噪而拒绝出演“跑龙套”的角色,反而会主动请缨出演一些配角。当时已经是“四大名旦”之一的秦怡在看到郭沫若《虎符》的剧本时,主动要求出演其中的一个小配角。其中有一场戏,当主演舒绣文站在舞台中央大段大段地朗诵台词、抒发情感的时候,跪在舞台边上背对着观众的秦怡也早已经被她感动得泪流满面。1959年,在拍摄《青春之歌》之前,导演崔嵬专程从北京到上海找到秦怡,请她出演女革命者林红一角。秦怡看过剧本后因担心自己与狱中林红的形象相差太多而略有迟疑。崔嵬误以为秦怡是因戏份少而不愿出演,于是赶忙做思想工作,强调林红在影片中的重要作用。秦怡见状笑着解释:“戏多戏少没关系,我向来不在乎这个,只是林红一直在监狱里出现,形象上更偏清瘦,我比较胖,体型上与林红有些距离。”听了秦怡的话,崔嵬导演这才松了口气。在之后的拍摄过程中,为了在短时间内沉浸到影片营造的时代背景中,找准林红在时代中的定位,秦怡白天研究《青春之歌》的剧本和小说、分析人物,晚上继续读《革命烈士诗抄》《红旗飘飘》等革命回忆录,试图从中感受特殊时代的历史氛围,体会先烈们一往无前的革命情怀和理想。最终,在就义行刑的段落中,秦怡将林红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真切生动地诠释了出来。就连影片的原著作者杨沫都评价说:“秦怡同志扮演的林红,是我最喜欢的。她没有什么形体动作,但却表现得那么真实动人,使人感动得落泪。”这之前,上海电影制片厂准备筹拍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片《女篮五号》,当时影片导演谢晋还是一个初入影坛的新晋导演,他向秦怡提出希望由她来出演母亲林洁一角。虽然林洁在影片中的戏份不多,也不是片中女主角,可秦怡二话不说便答应出演。之后谢晋导演回忆过往时还曾感动地说:“我那会儿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导演,可秦怡早就是大明星了,但是她很尊重我。当时拍摄条件不够好,秦怡主动跟大家一块睡通铺房间,没有一点大明星的架子。”即使已经是闪耀银幕的明星,秦怡也没有趾高气扬的架子,而是以“跑龙套”的谦虚姿态虔心对待工作。

“一个戏里头,总得有主有配,事实上跑龙套是很重要的。”现在,秦怡老师还在继续着她“跑龙套”的艺术人生,无论是在彭小莲导演的电影《我坚强的小船》,微电影《幸福家味道》,还是秦怡老师自编自演的电影《青海湖畔》中,我们都还能感受到她非凡的演技。在秦怡老师的眼中,角色无大小,戏份无多少,即便是再小的角色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每一场戏都被她当做重场戏来对待。全心地投入其中,享受创作的过程,是她对角色、对表演最基本的尊重。也因此,就算是跑龙套的角色,在秦怡的演绎下都能让人经久难忘。

恒久不变的艺术家本心

人生中的很多事都在冥冥之中早已有了安排,秦怡进入文艺界、成为一名电影人,可以说是受到了命运的感召。“抗日时,我一心想奔赴战场,觉得只有在前线才是抗日救国,没想到后来却成了一名文艺工作者。”在后来的一次访谈中,她也曾说到:“我从前不是学戏剧的,当了演员以后几次三番地想退出来,但是最后还是当了,因为我自己被这个工作迷上了。”虽然没有从艺的经验,但秦怡却凭借自己对表演的刻苦钻研打开了艺术的大门,用不断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换来了现在的辉煌。如今95岁高龄的秦怡,已经走过了自己78年的从艺生涯。秦怡老师曾说自己的人生有三大遗憾,其中一个就是没能感受到真正的爱情。但她在与艺术、与电影数十年相知、相识到相守的过程中,可以说就是与其谈了一场不分手的跨世纪之恋,在这个过程中,她始终以艺术家的本心和责任感践行着对电影事业执著不变的爱。

几年前,秦怡在美国旧金山参加了“国际无声影片电影展”,观看了6部现场配乐的无声电影。在现场被无声电影的画面和配乐感染到的秦怡当时就有了一个想法:如果能把这种艺术形式的影片带回中国,一定会增加当前国人对于无声电影的认知。于是秦怡此后便着手此事,并在其从艺70周年的时候,发起并筹办了“首届上海中外无声影片展”。集中展映了中国和外国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在电影界有重要地位的无声影片。不同于以往无声电影展的是,这次的影展将音乐会和无声电影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电影艺术体验,现场的观众在观看经典无声电影的同时,还能欣赏到音乐家根据剧情创作的伴奏音乐。虽然有人会说,这样的活动不能赚钱,但秦怡却表示:“盯着市场的眼睛多了,我想还是需要一些看艺术的眼睛。虽然与国外同类活动相比,我们的第一届还有很大差距,但听到现场观众的肯定,我还是觉得值了。”在秦怡的心中,能为中国的电影爱好者带来一场独特的观影体验,和大家一起在光与影的变幻中感受电影的魅力,这件事就没有遗憾,因为名与利在艺术的面前,都变得微不足道。而这种“艺术先行”的工作理念也是正秦怡始终保持持久创作力的动力源泉。

“我是一名艺术工作者,我对艺术还一直有所追求。我想写剧本、拍戏,那就是一种精神支撑,学会了一样东西就高兴极了。”这种对艺术、对电影永恒不息的热情,使年逾九旬的秦怡依然坚持奋斗在电影第一线,“我爱电影,70多年了,放不下它。这么多年,看了那么多部影片,也看了好多的书,到现在为止,我创作欲望越来越强烈。”2015年,秦怡带着自己担任出品人、编剧、主演的影片《青海湖畔》出现在了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影片取材于真人真事,以青藏铁路修建为背景,讲述了一群气象专家在铁路通车过程中攻克各种冻土层难题的故事。为了能够准确把握人物的经历和感受,当时90岁高龄的秦怡专门前往青海湖考察多日,并亲自走访了多个地质专家和科学家,为剧本的创作积累了真实可靠的资料。当被问到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题材进行创作时,秦怡说道:“说实话,我们这代电影人还是希望作品里有一些精神可以得到弘扬,给人心灵一些启迪。我觉得中国电影产业要持续前进,就必须有接连不断的感人故事出现,生活不是凭空捏造,有经历有故事的团队创作出有崇高理想、先进思想的角色,我都能被感动,我相信其他人也能被感动。”片中,秦怡饰演的那个将毕生心血奉献给国家的女气象工程师梅欣怡,似乎就是秦怡70多年来奋战在影坛的真实写照。而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制作团队需要前往青藏高原进行实景拍摄,面对高强度、高海拔的拍摄环境,当时已经90岁的秦怡不但没有退缩,还坚持不用替身,和剧组人员一起在高原工作。在上山之前,几乎每个人都为秦怡老师的身体状况捏了一把汗,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秦怡老师不仅没有任何不适的反应,反而享受其中:“我觉得在最高的地方看云彩很近,舒服极了。”对待表演几十年如一日的认真,让我们相信,这次秦怡饰演的梅欣怡也将成为其众多流光溢彩的银幕形象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秦怡的一生中,她始终遵守着为国家、为民族、为艺术的本心。5年前,为了感谢秦怡老师70多年以来为中国电影作出的贡献,使秦怡老师在银幕上塑造的动人形象得以留存,上海秦怡纪念馆在有着百年历史的江南小镇—召稼楼建立。“有人告诉我,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投身电影,我觉得设立一个艺术馆,就很好。艺术馆的设立绝对不是为了个人考虑,而是为了电影本身的发展。”秦怡老师特意将纪念馆揭牌的日期选在了5 月27日,正当在场的所有人揣测这一日期的由来时,秦怡老师笑着解释道:“5月27日是上海解放的日子,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我是一名老党员,选定5月27日这双喜临门的日子作为我艺术馆的落成仪式,就是要让后人永远不要忘记5月27日。”国家为先、民族为先、艺术为先始终是秦怡老师工作的前提和原则。在这座古朴典雅的艺术馆内,陈列着秦怡老师年少时期生活学习的各种照片,学校颁发的各种文凭和奖状,演出过的话剧和电影的剧照、海报、服装,以及从艺后收到的各种奖项和证书。其中的每一张图片、每一份碟片,都浓缩着秦怡老师在艺术、生活中走过的点点滴滴。如今,秦怡纪念馆已经开馆5年,并在艺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了海内外影视表演艺术家们的聚集地,更是广大戏剧、电影、艺术爱好者们往来的艺术圣地。2016年6月,正值秦怡纪念馆落成5周年,国内诸多电影、戏剧界的艺术家再次共聚于此,并对秦怡老师78周年的从艺经历进行回顾和研讨交流。当天,秦怡老师身着大红外套出现在会场,当回忆到自己漫长的从艺之路时,95岁的秦怡老师仍然思维敏捷、条理清楚,她激动地说:“大家都很惊讶,95岁的我还在工作,我说不要惊讶,因为我还活着,活着就要工作。所以要尽可能地和大家一起学习,学习是最重要的,不管到100岁还是到150岁,都还是要学习,学习告诉我要不停地工作。”

对待表演事业,秦怡始终充满了激情,她在用一部部作品、一个个角色影响了几代人的青春和记忆的同时,也收获了诸多称誉。从早期的“四大名旦”“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东方舞台上的英格丽·褒曼”,到“国家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上海德艺双馨电影艺术工作者”“中国十大女杰”……即使在获得“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艺术家”之后,秦怡仍然保持一如既往地低调:“我觉得不管得多少奖,我都应该戒骄戒躁,要特别谦虚有礼。我们应该认识到,其实我们个人没有什么特别了不起,是我们的工作给了我们成绩。”对于“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的头衔,秦怡也看得很淡。“我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做电影艺术家来看,我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一名普通演员,只是从事的时间比别人长一些,积累了一些经验。”90余年的韶华岁月,时代早已更迭,世事早已变化,在这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旅程中,秦怡已然成了岁月的代言人,不仅始终保持初心,并且变得更加矍铄。

猜你喜欢

跑龙套秦怡艺术
秦怡:百年风雨,从容笑对
驻村干部“唱主角”,村干部“跑龙套” 警惕脱贫攻坚主角错位
纸的艺术
与其在别人的生活里跑龙套,不如精彩地做自己。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闯红灯
爆笑街头艺术
心情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