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停歇的力量
2016-11-21马莹倩
文/马莹倩
不停歇的力量
文/马莹倩
他们,被视为如今中国电影市场中的一股中坚力量,面对当下国内影市遭遇好莱坞大片“围剿”的现状,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行动,多年来,不断为蓬勃向上的中国电影市场带来新的创作契机。在2016年2月29日举办的“2016上影出品”发布会中,李仁港、傅东育、郑大圣、丁晟以及杨磊五位导演带着他们的新作品齐齐亮相,为现今百花齐放的电影市场再添活力。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主流、人文、商业三类影片三足鼎立,这群60后、70后导演依旧在路上,迈开前进的步伐,继续编织着他们眼中属于中国电影的独特风景。
2016上影出品
丁晟
我们很早就想把铁道游击队的故事拍成一部喜剧,想到了这个切入点,大家都很兴奋,觉得这样的话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和所有观众交流。
傅东育
电影就像诗歌或者短篇小说,而电视剧则像长篇小说,这两者只是形态不同,没有高下之分。
郑大圣
其实拍电影不管拍什么,不管在哪里拍,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我们这次拍摄题材的特殊性村戏,使我们倍加珍惜这次拍摄机会。在现在这个电影局势下,能够让我们比较如实地拍一部电影,很难得。
杨磊
我也是个年轻人,我拍了很多给我父辈母辈看的片子,但是我现在有点想给我自己拍一些戏。
李仁港
《盗墓笔记》这个类型的片子,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我们整个制作团体都有一个信念,必须在一种类型片里面有自己中国文化的创意。
郑大圣触摸历史的粗粝
越过35年的跨度,回到1981年的太行山腹地,在河北和山西之间那一条条山峦的褶皱里,正上演着一出中国北方乡村农民分地的故事。由上影集团出品,郑大圣导演执导的新片《村戏》便从这里开始,围绕着一块地、几个人和35年前的回忆。这位酷爱透过历史表达现实的导演正在用一种全新的视角述说着这片沃土上日新月异的变化。
想拍摄《村戏》这类题材,郑导最初其实是受到了贾大山的启发。两年前,他无意间阅读到了一本贾大山的精品小说集,书中一组描写农村分地的短篇故事,触动了他。故事的语言并不复杂,用的是白描手法,可平铺直叙背后涌动的粗粝质感和那充满着“蝴蝶效应”的契机在他合上书本后,久久不能忘怀。1981年发生的故事,距今已经过去了35年,如今脚下踩着的这片土地已不复昨日。平时就喜欢研究历史的郑大圣一直在思索这翻天覆地的巨变背后到底有着怎样必然的因果联系?在看完贾大山对那段“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描述后,他似乎有了一点茅塞顿开的感觉,“最根源的点就是农民开始分地,是从这个点开始的。”当三分之一的世纪已经划进了历史,郑大圣觉得,或许是时候该回头想一想、看一看,我们所生长的环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而这一切又是怎么发生的。
35年,是一段不远也不近的时间跨度。说近,是因为不少人对那个时代的记忆依然深刻;而说远,则是因为要寻找那个时代的痕迹,还原那个时代的村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影片筹备阶段,为了找到还带有那种原始质地和风貌的村庄,郑大圣带领剧组从南到北共走了河北的九个县城勘景。最终,在身为当地人的影片男主演的帮助下,他们找到了一个极具历史风貌的古村庄。村庄内,大部分建造于明朝末年的土木结构房舍都保存得非常完整。据说当年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军的大部队碍于路况没能进入那个村庄,所以,这一处风貌才得以完整地留下来了。面对这样一个隐蔽在山间小路里的村庄,郑大圣虽庆幸自己寻觅到了理想的拍摄场地,但同时也预见了其交通的不便利。每次运输大型器械拍摄,摄制组都要经历国道、县级公路、当地土路和羊肠小道的“四重考验”,到核心主场景还得步行、肩挑、手拉……剧组全员125人跋山涉水抵达村庄后还来不及收拾整顿,迫于进度又得抓紧时间拍摄。 “影片五分之四的场景要在冬天拍摄,而在冬天,有效的工作时间只有早晨九点到下午三点。好在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冬天部分的摄制,完成了整个电影的谜面部分,还有五分之一的内容将发生在今年夏天,是整个故事的谜底。我们必须等一个季节,因为最核心的主场景需要季节变化。我们得先种十亩庄稼,得种花生,天气再暖和一点,制片人得回到主场景去督促播种,然后等花生长起来,等叶子长起来,我们再进行余下的拍摄。”
《村戏》自去年12月正式开机,郑大圣将在今年夏天进行第二期的内容拍摄。如果秋收时能顺利杀青的话,影片最快将在今年年底时与观众见面。对于这部新片,作为导演的他想通过影片传达的意图非常朴素,若是观众能够借着他的视角、他的双手触摸到岁月变迁中、翻天覆地巨变下,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浑厚与粗粝,他所做的一切就有意义。
杨磊编织一出玄幻梦
很多人熟悉杨磊,是因为2014年岁末那部逆“视”走红的电视剧《红色》。这部抗战主旋律题材的电视剧起初在电视台首轮播出之后并没有收获理想的收视率,但随着该剧在网络上线,却意外地掀起了巨大的波澜。点击率、好评率、热议度直线上升,豆瓣评分高达9.3分,被不少主流媒体称为年度良心好剧,更有甚者用一篇长达一万多字的评论来表达自己对《红色》的喜爱……如此热潮之下,该剧的导演杨磊也顺理成章地步入了观众的视线。
但此番在“2016上影出品”发布会上,杨磊带来的却不再是诸如《闯关东》和《民兵葛二蛋》之类的红色主旋律作品,而是一部拥有强大粉丝群、以“九州”IP为基础的玄幻题材电影《鲛珠传》。“九州”作为一个存在了14年的文学大IP,基于其宏大的叙事结构,这些年来一直没有导演勇于尝试拍摄。细看杨磊的作品履历,也是以抗战、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居多,首次挑战拍摄玄幻题材电影,虽然肩上要承受的压力不小,但他表示更多的是兴奋之情。“有人问我喜欢做什么样的类型片,我说玄幻题材的。看我的简历,很难想象我喜欢玄幻题材,但我其实从上小学的时候就喜欢看玄幻电影。我也是个年轻人,我拍了很多给我父辈母辈看的片子,但是我现在有点想给我自己拍一些戏。”电视剧《红色》走红后,有不少制片方找到了杨磊希望能展开合作项目,为了一圆心中的“玄幻梦”,他最终选择了“九州”的制片团队。经历两个月的探讨,双方终于敲定合作,将这部新片命名为《鲛珠传》。
由上影集团出品的电影《鲛珠传》以小说《九州·华胥引》作为蓝本,之所以选取小说中的一个核心道具美人鱼的眼泪—“鲛珠”来命名电影,在凸显其“打开梦之门”功能的同时,杨磊坦言其实整个制作团队是希望能跳出华胥引和九州粉丝的局限,做一个全能的项目,让更多的观众能接触这一题材,“我们在一开始创作这部电影的时候,就一直在想从小说哪部分的故事来讲?其实之前上映的那部电视剧已经把小说当中的情节展露了,那我们要怎么重新为这部电影找一个突破口?后来我们找到了鲛珠,小说中核心的环节。我们把这个道具作为打开梦之门的核心思路,而不再是单纯重复电视剧中的内容。”
在今年3月底正式开机之前,杨磊带领着他的团队已经花了一年半的时间为《鲛珠传》做了大量的前期设定和筹备。光是剧本就修改了23稿,很多细节都不惜推翻重来,通过不断地整理思路,才有了现在较为清晰的故事架构。同时,制作组力求在银幕上完美呈现“九州世界”中的六族:人类、羽族、河络、夸父、鲛人和没有具体形状的魅,与电影《加勒比海盗》的“视效化妆团队”签约,共同打造精美的视觉画面。擅长特效电影摄制的陈嘉上导演将为本片担任监制。面对自信和有想法的杨磊,两人通过对剧本和镜头的多次探讨,陈嘉上直言不讳地称杨磊就是自己要找的人,合作非常默契。“我会是这个项目的最好的人选”,对于《鲛珠传》的摄制,杨磊对自己充满信心,他将通过《鲛珠传》亲手为我们编织一个如真似幻的玄幻梦。
傅东育谱写主旋律的民族之歌
“这个奖颁给我,也是颁给一种创作电影的态度。”两年前,傅东育凭借电影《西藏天空》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一举摘得包括最佳导演在内的六个奖项,成为当晚的“最大赢家”时,他这样说道。
在拍摄《西藏天空》的四年里,傅东育吃了很多苦,光是看一组数字,就足以触目惊心。摄制组7次入藏,南至林芝、北至阿里,跨度8000公里,最高海拔达到5600米。在西藏拍摄9个多月的日子里,期间高原反应、山路崎岖、泥石流等各种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即将杀青之际,原本百十来号人的剧组,竟然有40多人熬不下去选择离组。但这些问题都没有困住傅东育的步伐,他挺过来了。带着满腔的诚意和勇气,时隔两年,愿意“迎难而上”的傅东育再一次将自己的镜头对准了少数民族,而这一次,他的主人公是一个瑶族姑娘。
电影《过山榜》的剧本,傅东育其实在去年下半年的时候就已经接到了,单就故事主题,他就来了兴趣。影片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明朝,以汉族人与瑶族人之间长达130年的纷争为引子,讲述了一个瑶族姑娘因为动乱被抓进皇宫,诞下龙嗣,而这个孩子最后顺利登基,成为中国历史中第一位拥有瑶族血统的皇帝的故事。“人与人之间、族群和族群之间的矛盾冲突,只用武力来解决是没有意义的,庆幸的是,这个故事的结局并不是悲剧。一个混血皇帝的出现平息了这场战争,这就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人和人之间应该懂得妥协,然后我们彼此之间融合,然后我们才可能拥有和平。”作品的主旨无法脱离创作者的艺术观,有了《西藏天空》铺下的基石,当傅东育再接触到这样一类少数民族题材时,总会思考一些表象之外的意义。也许是被一个温暖结局所触动,比起《西藏天空》的疼痛,这一次,傅东育希望用一种优美的方式来讲述《过山榜》的情节。
小时候记忆中《刘三姐》《阿诗玛》《五朵金花》这类讲述阶级斗争的电影,在音乐、情感等多方面的渲染下,令傅东育印象非常深刻,直到今天他依旧把它们归为“优美的电影”一类。“所以我一直在想这部片子也能不能用一种轻松的方法来描写那个年代的苦难,用一种超越人类的视角看待人类相互之间的斗争,这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儿,会变得更加有表现主义的风格,有喜感。”结束了电视剧《少林问道》的拍摄后,傅东育即将在今年6月把由上影集团出品的《过山榜》提上拍摄议程。面对外界最关注的演员阵容,他坚持着拍摄《西藏天空》时的原则,使用符合年龄段的演员,“《过山榜》的演员会在90后和95后中寻找,我希望年轻,更年轻,我觉得不要再用二十八九岁、三十多岁的人来演十八岁。我觉得我们以前的青春片经常犯这样的问题,其实很痛苦,你为什么不去用一个真的十八岁的孩子来演他们自己的青春?”虽然这些新人演员缺乏一些表演经验,但傅东育愿意在拍摄的过程中不断调教他们,用真实承担这份风险。
在“2016上影出品”发布会中,除了电影《过山榜》,傅东育还带着一部电视剧作品《少林问道》一同亮相。在IP改编风盛行的影视剧创作背景下,剧本原创的《少林问道》宛如一股清泉,成了当日发布会中的一大亮点。而“争取做一部有历史厚重感兼具人文情怀的古装剧”的口号,也表明了傅东育此次试图通过这部作品进军电视剧市场的决心。
但凡一些有血性的导演都想拍武打电影,傅东育也不例外。关于少林题材的作品,如今的影视市场已经屡见不鲜了,如何另辟新径,是傅东育此次创作的关键。“大家都是从‘武’的角度,从‘打’的角度去阐释,其实少林是一个‘禅、武、医’合一的概念。当我进入创作的状态后,我越来越觉得禅意是它的根本,武是它的外化形态。僧人是使用棍子的,不是用刀的,他们有棒喝,能用招式敲响人生的警钟,所以,这是一个讲述传统恩怨情仇的故事。”虽然《少林问道》在故事上没有跳出传统的框架,但傅东育却为影片中三兄弟之间的恩怨情仇添加了一些耐人寻味的哲理。出家弟子每天念经打坐的佛学,在他看来其实也是一种哲学。佛学中老生常谈的“慈悲”和“智慧”,为充斥着喜怒哀乐、恩怨情仇的滚滚红尘打开了一条通往解脱和救赎的道路。
背负灭门血海深仇,不得已进入寺院成为僧人,但心里充满了执念和欲望,在复仇的过程中程闻道、高剑雄、海大力三兄弟逐渐正视了自己内心的弱点,开始逐步地放下,逐步地解脱,慢慢获得自我救赎。“人生会遇到不同的恩怨情仇,这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但最终救赎你的力量其实是你自己的内心。这个内心就是佛学所说的慈悲和智慧,在这个意义上来讲,佛学绝不是某一种宗教的概念,他应该是哲学的概念,这也使得《少林问道》的故事更加厚重。”傅东育如此解释道。
讲究故事的“神”,也注重故事的“形”,以少林武学作为基底的《少林问道》对剧中所有的打戏自然丝毫不敢懈怠。傅东育要求武术指导按照韩国影视作品中那种现代的拍摄手法完成构架,而不是像以前武打片中那样吊着威亚飞来飞去。演员虽然也跟着吃了不少苦头,但就日前曝光的两款预告片来看,一切都非常值得。
“电影就像诗歌或者短篇小说,而电视剧则像长篇小说,两者只是形态不同,没有高下之分。”在创作的道路上,傅东育一直遵从着作品的“指挥”,什么样的作品能给人生留下记忆,创作者的付出能否有所流传,他相信这一切答案要从作品中去寻找。
李仁港突破传统的局限
“一刀见血不做作”,这是李仁港对1967年版“武侠宗师”张彻执导的《独臂刀》的印象。从小看着邵氏电影长大的李仁港,自小就在心中描绘了一个快意恩仇的武侠世界。而张彻《独臂刀》的出现,终于让他在自己的武侠世界里找到了出口,27年后,深受影响的他拍摄了一部属于自己的“独臂刀”—《94独臂刀之情》。也正是因为这部引起轰动的银幕处女作,让张彻认识了李仁港,并“大概了解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导演”。李仁港心中的武侠情与徐克的风格有所不同,一个是悲情的浪漫,一个是潇洒的凌厉,但这都是江湖人的一种感觉。张彻晚年曾期望有机会与李仁港、徐克两人再合作一部电影,虽然夙愿落空,但足以见得李仁港在张彻心中的地位。他说,香港影坛有三个人仿佛是活在古代的,除了他自己,还有两位,就是徐克与李仁港。
同那些叶公好龙的导演不一样,李仁港自己也是个习武之人。年少求学时,李仁港曾参加过学校的柔道俱乐部,中学二年级获得香港柔道公开赛的第三名。他的国文老师,是黄飞鸿的徒弟林世荣的孙子,功夫高手,曾经用太极拳理讲《庖丁解牛》,彻底激发了他对“武术”的兴趣。1997年,他在香港向一位从杭州来的杨氏太极师傅学习太极。2000年,又来到石家庄向陈氏太极师傅马虹拜师学艺。“武”已经化作了他体内的一股精气神,无论是生活还是电影中,都能找到踪迹。
正式进军内地以来,李仁港的每部作品几乎都与“武”有着扯不断的联系,新片《盗墓笔记》虽然与他以往拍摄的题材类型不同,但李仁港依旧根据故事中的人物,保留了“武”的空间。没有《天将雄师》中“王见王”的博弈场面,《盗墓笔记》中的打斗自有它的特色,“每一部戏的风格都不一样,我会看是什么样的题材,进行整体设计。我拍《见龙卸甲》跟《鸿门宴》的时候就不一样,同样是历史故事但是调性非常不一样,因为这个,每部影片的武打设计也都不一样。”
对于自己的创作风格,李仁港坦言有两个形成的根基:一是邵氏的武侠电影,已无需再赘述;二就是国画,他10岁师从国画家范子登,对事情的美感,电影中的美学追求都来自于此。《盗墓笔记》的作者南派三叔最初对李仁港的印象来自于他的那部《黑侠》,“看了无数遍,想象力很诡异,难得。”然而真正令南派三叔震惊的,促使他与李仁港合作的,却是那部显露出李仁港美术功底的《见龙卸甲》,“它的情感因素、宿命因素,还有美术都是非常好的,当时我被震惊到了。”之后的《鸿门宴》和《天将雄师》,李仁港式的电影美学已经显得非常扎实,“看到这个路线,我能明确地判断这位导演讲故事的风格、他喜欢的立意和他的美术特点。我觉得我确实可以和他形成互补,期待与他的合作。”
七星疑棺、青眼狐尸、九头蛇柏……基于原著《盗墓笔记》中神秘东方元素的设定,这回,李仁港拥有了更大的空间展现他心目中的视觉美学,“《盗墓笔记》这个类型的片子,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我们整个制作团体都有一个信念,必须在一种类型片里面有自己中国文化的创意。”20岁之前,李仁港的美术老师告诉他,艺术也讲究“知法守法”,但在掌握了基本手法和对传统的认知后,老师又教他,艺术要“破”,要有自己的创新。“传统是留下来的宝贵的东西,但是这些学到之后,就要破。新世纪的人要做新世纪的事,这才让我的工作有价值。”断垣残壁,枯藤古树,《盗墓笔记》这个没有被时代背景框住的故事,让李仁港可以尽情突破。
丁晟重描心中的燃情岁月
呜呜鸣笛的火车沿着弯曲的铁轨急速驶来,骑马追赶而来的游击队长刘洪一个纵身飞跃,夺下了火车头的控制权,一鼓作气地借着汽笛拉响了暗号。潜伏在火车上的游击队员们一跃而起,与车厢内的日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搏斗。他们用土琵琶敲击敌人的脑袋,用鸡蛋砸向敌人的脸庞,还有的赤手空拳向敌人发起进攻……车上的百姓受此情形鼓舞,也纷纷加入到了他们的队伍中,在摇晃不定的车厢内,将手中锋利的工具瞄准敌人的心脏……那是1956年版的《铁道游击队》中最令人心潮澎湃的一幕,相信不少人对此还记忆犹新。就是这部承载了几代人回忆的黑白影像,如今又将以一种新的形式焕发光彩。硬汉导演丁晟联手上影集团强强推出新片《铁道飞虎》,在《铁道游击队》上映60年后,使用现代电影工业的拍摄技术和手法来重读经典,重现经典。
任何一部重新翻拍的电影都不会单单满足于向前作致敬,拍摄《铁道飞虎》时,丁晟也一直努力地跳出“经典”的框架,为自己寻求更大的创作空间。他不仅为新片《铁道飞虎》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还融入了不少虚构成分,将这部新作打造成一部动作喜剧电影。“当我们想到了这个切入点的时候其实大家都很兴奋,觉得这样拍摄的话我们反而有更大的创作空间,有更多的机会和所有观众交流,所以,我们想把它拍成一部合家欢电影。”为了给银幕前的观众制造欢笑,丁晟和他的制作团队在幕后拍摄时可没少下工夫,特别是《铁道飞虎》的主场景—火车。为了找到一辆能供拍摄使用的蒸汽机车,摄制组远赴东北,在冰天雪地的寒冬季节里拍摄了两个多月。“零下20℃左右的日子里,我们还每天都要爬火车,这非常难。而且我们面对的那辆火车是真正的蒸汽机车,它的体量和势能给我们冲击力很大,应该说有一点危险,不单是辛苦。”能够在大银幕上“玩火车”,起初丁晟觉得很兴奋,但随着对情节、细节的不断推敲,他开始意识到了这个庞然大物对于拍摄和演员的高要求。为此,在挑选演员时,他也特意选择了一些既有颜值又能在体力和动作能力上承受一定负荷的演员,“王大陆、王凯、黄子韬”的三人组合便由此诞生。
此前与丁晟合作过《大兵小将》《警察故事2013》的成龙将在《铁道飞虎》中与他再续前缘,出演智勇双全的铁道飞虎队队长。说起与老搭档成龙的合作,丁晟的言语之间充满了敬佩,无论是成龙在片场的敬业,还是他多年的从影经验对拍摄本片带来的帮助,有了他的加盟,丁晟如获至宝。“他是一个非常专业的电影人,我能从他那里学到很多电影人的专业经验。因为电影是我编的剧本,所以在现场的时候,我给演员留了很多表演空间,邀请演员给我加分。成龙大哥是只要我一有要求,他就马上有想法蹦出来,而且会有很多方案供我选择。这是很厉害的,我还没见过第二个这样的演员,跟这样的人合作真是太幸福了。”
由上影集团出品的《铁道飞虎》是一部风格与众不同的红色电影,从日前率先曝光的烟雾海报中,我们已经窥知一二。这是丁晟想传递给观众的信息,也是他对于这部电影的目标,很欢乐、很鲜艳,有点像走进了一个游乐场,让更多人在欢声笑语中重新品味红色经典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