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生态学视域下的我国城市广场舞运动发展问题研究
2016-11-20仇乃民
仇乃民
城市文化生态学视域下的我国城市广场舞运动发展问题研究
仇乃民
基于城市文化生态学视角对我国城市广场舞发展过程的若干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认为城市广场舞文化实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态系统,它是由人、广场舞、城市3大要素构成,其中人是广场舞发展的主体与核心,城市空间是广场舞发展与生存的环境,广场舞只是一种城市社会文化的一种载体。城市广场舞文化系统的形成与发展与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密切相关,并受到其他各种文化生态因素的影响,其中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结构、城市空间与城市社会道德失范等是影响广场舞文化系统发展的重要城市生态因素。
广场舞;城市文化;人口老龄化;公共空间;城市噪音;文化失范;生态学
我国城市广场舞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会公共文化活动。广场舞是指一种人们自发的、在广场上进行的、统一的,以健身、自娱、交友为目的,在音乐伴奏下以舞蹈为载体的体育文化活动[1]。它以集体舞为主要表演形式,以娱乐身心为主要目的,融自娱性与表演性为一体,因多在广场聚集而得名。如果说广场文化是一个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那么城市广场舞运动就是城市社会文化状态的一个缩影。它既具有体育性质,又具有社会文化性质。城市广场舞的普及与传播速度是人们始料未及的,从公园跳到广场,从城市跳到乡村,从国内走出国门。然而,也正是这样的城市社会文化活动却屡屡引发不同的社会议题,其主要不在于舞步不标准,而在于所谓的场地之争和扰民之乱等。泼粪的、放藏獒的、枪击、轰高音炮的……从温州广场舞事件,到上海鲁迅公园凌晨的“抢地盘”,从纽约公园的广场舞大妈被铐,到香港街头的广场舞人群殴斗。各地城市广场舞运动的生态并不是很乐观,广场舞运动一下子成为社会的“全民公敌”。
广场舞文化活动是我国现代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广场舞运动的发展工作。2015年1月14日中办、国办名义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引导广场文化活动健康、规范、有序开展”。2015年8月26日,文化部、国家体育总局等四部门也联合印发《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而城市文化生态学是将城市作为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的复合系统来看待和研究,即研究城市文化在城市社会的生态环境中的形成、结构、特征、功能及它的兴衰,为我们展示了城市这一人类文明的风貌等[2]。这是一种城市文化发展研究的新视野。本文就是基于城市文化生态学视角对我国城市广场舞运动在其发展过程的出现的种种文化生态现象与问题进行深入审视与反思,旨在探讨这些现象背后产生的重要原因及本质,从而有利于我国城市广场舞运动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进而使我国城市广场舞运动文化走向当代城市文明建设的新高地。
1 我国城市化进程及广场舞运动的演化
1.1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概述
什么是城市?城市原指的是“城”与“市”的简单结合,即“城”指的是为了防卫,即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而“市”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这是城市最原始的形态,严格地说,这不是现代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现代的城市往往是一个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和服务的中心。它不但聚集了大量的人口,而且聚集了生产和流通,聚集了科学、文化和社会活动等多种功能。因此,现代的城市被定义为在人类文明发展中而成的一种有别于乡村的高级文化聚落,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宗教等的集聚中心[3]。城市的出现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和文明进步的产物,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然而,城市的本质是什么?亚里斯多德认为:“城市之所以为城市,不在其有无城墙,而在于公民的共同利益与共同目标,创造美好的生活。”法国城市地理学家潘什海尔认为“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更具体地说,也可能是一种气象,一种特征或一个灵魂。[4]”因此,城市不仅仅简单是物质的实体,更是人类生活的载体。
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城镇化)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关系,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自然历史过程[5]。其中人口集中是城市化的表征,生产方式变更是城市化的内在推动力,而广义生活方式的变更则是城市化的社会变革结果。不同国家其城市化的进程各不相同。城市化起源于西方的工业革命时代,1867年由西班牙人A·Aerda最先提出。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2010年,英国城市化率为79.5%,美国为82.1%)[6],城市化是当今人类社会发生的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只是起伏徘徊,大概经过了五个发展阶段:1)1949-1960年建国时期的起步发展阶段,城市化率为10.64%-19.75%;2)1961-1978年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基本停滞阶段,城市化率为19.29%-17.92%;3)1979-1995年改革开放时期后的恢复发展阶段,城市化率为18.96%-29.04%;4)1996-至今的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率为30.48%-54.77%(截止2014年)[6]。其中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首次超过50%,达到51.27%,这对中国城市化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意味着中国社会从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农业文明大国,正逐渐进入了以城市文明为主的城市大国。
1.2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广场舞运动的演化
广场舞运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文化活动,它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参与人数之多已逐渐成为各地城市社会文化中最活跃的休闲和娱乐方式之一。广场舞是将给人们带来美感的传统舞蹈与带来健身功效的体育运动结合在一起的一种体育休闲文化形式,它既体现出舞蹈的审美情趣,满足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又表现出健身运动的强身功能,促进市民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平台,推进了和谐社会发展。现代广场舞运动兼收并蓄各种舞蹈元素,形成了一系列的舞蹈群,其主要类型有健身舞、健身操、形体舞蹈、秧歌、腰鼓、国标舞、健身街舞、养生操、武舞、民族舞蹈、排舞等。广场舞主要特点有:动作简单,内容丰富、音乐时尚、简单易学、运动量可大可小,又不受人数、年龄、性别、器材、场地等的限制[8-9],同时具有健身、缓解压力、消除紧张、放松身心、有益智力、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丰富城市社会文化生活等功能[10-12]。因此,广场舞以其独特的舞蹈形成与特点越来越吸引着广大市民的参与,逐渐成为现代人们城市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然而,广场舞运动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产品,也就是说广场舞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它也主要经历4个阶段:1)20世纪4、50年代我国城市化建设初期的“秧歌舞”。这是中国特色城市“广场舞”的起源,即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城市建设随着各种社会的“改造”、“跃进”运动进入开始现代城市化建设初期,在全国各大、小城市的街道、广场上处处是官方组织的“秧歌舞”,这渲染了我国城市与文化建设“开始一片新天地”;2)20世纪6、70年代我国城市化发展停滞时期的“忠字舞”。这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各种各样城市文化建设遭受大肆破坏与践踏,而我国所谓“革命群众”们为了表达对革命时代的忠诚,在城市的广场、大街、操坪上跳着“忠字舞”;3)20世纪8、90年代我国城市建设恢复发展时期的“交谊舞”。1980年随着改革开放到来,我国城市各方面建设进入一个恢复发展阶段,同时城市文化发展也带来了春天,被封闭多年的交谊舞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公园、广场与舞厅中流行起来,这揭开我国广场舞运动发展新的篇章;4)21世纪奥运会时代及后奥运时代的“现代广场舞”。2001年随着中国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国内城市建设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特别是多姿多彩的城市广场建设,更为人们提供健身休憩平台,现代广场舞就是在这个平台应运而生。21世纪广场舞融入现代舞蹈的意识、行为和形式,形成了现代广场舞蹈的独特风格[13-14]。
2 我国城市广场舞发展的城市文化生态学架构
2.1城市广场舞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城市文化现象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4]。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活动成果,都属于文化的范畴。文化实质就是人化,是人类特殊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是社会成员共同的文明素质和心理结构,是民族的集体智慧、集体性格[15]。城市发展离不开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就是指市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具有城市特点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总和[16]。城市文化的目标就是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各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城市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是随着城市的产生、发展形成起来的,城市的发展不仅是一个物质环境的建设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积淀的过程。城市文化本质就是让人们生活更美好,但由于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所赖以生存和生活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经济状况、社会体制、民族信仰、地方风俗等的差异,而城市文化的发展可能呈现不同样的一些模式[17]。城市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包括城市公益文化、城市人文景观文化、城市观念文化、城市制度文化、城市娱乐文化、城市休闲文化等。
广场舞活动是我国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它反映了我国城市和居民的文化素质,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我国城市社会文明程度。我国城市广场舞文化特征主要有:1)地域性,从宏观范围来看,城市广场舞是具有中国特色一种城市文化现象,在国外城市广场舞这种城市文化活动形式较少或几乎没有。同时在我国不同城市,其广场舞的形式或内容各具不同特点。2)群众性,我国广场舞蹈源于我国人民群众的社会文化生活,群众是广场舞的创作者和表演者,参加广场舞的人群之多已经达到几亿人。3)开放性与兼容性,我国广场舞具有充分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从表现形式来看,我国广场舞蹈吸取了拉丁舞、民族舞、爵士舞、健美操、街舞等等舞蹈元素,同时也汇集了我国各民族的不同舞蹈形式,如新疆舞、蒙古舞、傣族舞、彝族舞、朝鲜舞等。
2.2我国城市广场舞文化生态系统的架构
城市文化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生态系统(ecosystem)首先是由英国生物学家谈斯勒于1935年提出来的,他认为,生态学不应该仅仅研究生物与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而且应该研究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构成的整体,这个整体就叫生态系统。城市文化生态系统是一种不同于其他人类生存环境的复杂生态系统。它是由“城市”“文化”和“人”三者共同组成的一个三边互动复杂系统。于是,城市文化生态学就是研究城市中的人、社会文化及其环境三者组成系统的互动关系,其中人是核心,人传承着文化,受特定的环境影响,反过来人又改造着文化,改造着环境,特定的环境下又会产生特定的文化,形成三边互动的关系[18]。因此,对于我国城市广场舞文化生态学研究来说,也就是研究城市广场舞文化生态系统。城市广场舞文化生态系统是由人、广场舞、城市3大要素构成的,这3大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彼此配合,构成一个整体,其中每一个要素的改变都会影响其他部分,引起其他要素的相应变化(如图1)。
在我国城市广场舞文化生态系统中,人民群众是广场舞文化生态系统的主体与核心,人民群众对城市广场舞文化生态系统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中城市人口的数量、密度、年龄、性别与质量等构成是影响城市广场舞文化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结构,并决定城市广场舞文化生态系统的性质与功能。广场舞在此系统中处于第2层次,作为人们一种城市生活方式,丰富了我国市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居民的社会认同感与存在感。当然,广场舞文化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在广场舞文化飞速发展背后反应了人们对身体健康以及丰富娱乐生活追求,体现人的一种积极生活理念。城市在这里主要是指城市空间,它处于此系统第3层次。广场舞城市空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建筑设施、自然资源和地域环境。广场舞城市城市空间环境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文化。空间布局不合理,有可能导致城市文化问题的产生,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也应从改善城市空间环境着手,即广场舞问题可以通过调整人与城市环境的关系来解决。换句话说,城市布局合理,空间利用适当,居民锻炼方便,广场舞产生的社会问题就可能减少(如图2)。
图1 城市广场舞文化生态系统及其各要素关系
图2 城市广场舞文化系统的层次结构
3 我国城市广场舞运动发展问题的城市文化生态学分析
3.1城市生活方式缺失是城市广场舞运动发展的动力源
城市生活方式是指由城市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居民社会生活产生的特殊影响而形成的生活方式[5]。21世纪,随社会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出现许多新的变化。如社会劳动从体力劳动型向脑力劳动或智能型转化,各种信息、互联网和生物科学等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人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同时各种交通工具如飞机、火车、高铁、汽车、电动车使人们感到出行方便又快捷,人们的生活从温饱走向小康,俄罗斯美食、法国大菜、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美国麦当劳等纷纷进军我国,中国人不出国门便能吃遍世界。于是,人们的城市生活变得越来越舒适,生活内容愈加丰富多彩。然而,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亲族关系日趋淡薄,人际交往范围有限;城市人口密度过大,居住环境拥挤,环境生态污染严重;城市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即生活节奏紧张、不良的生活习惯增多(暴饮暴食、酗酒、抽烟、熬夜等)、参与运动减少,“亚健康”的人群逐渐呈上升趋势,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肥胖症等“文明病”患者人数持续攀升,这些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城市居民的生存与健康。
随着城市化时代的加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身心健康,社会体育运动成为市民娱悦身心、锻炼身体与进行社会交往的一种方式。广场舞就是以其独特的形式与功能受到人们的喜爱,如动作简单易学、舞蹈风格多样、音乐时尚等。广场舞的功能有许多方面,1)健身功能,可促进中老年人呼吸系统,提升肺功能,提高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能力,增强免疫力,也可以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促进营养物的吸收,可以使大脑功能更加完善,保证脑供血充足,延缓衰老的作用。2)健心功能,在广场舞活动中,人们收获的远不止身体机能的维持功效,更多的体现在心理健康方面。人们在城市生活中社会流动性大,个人地位和角色变化快,社区构成要素的异质性增强,人们通常会出现精神空虚,情感孤独,而广场舞则可以利用舞蹈来表现自我,抒发情感,使人们内在情感得以宣泄,产生精神振奋的愉悦感,并产生自我价值感等。3)社会交往功能,广场舞不仅仅是一种体育舞蹈,更是一种群众集会形式。集会让人际产生广泛的交流,正是这种交流使各种信息得到有效传播,其中,大到天文地理,小到青菜萝卜。一些国际国内时事新闻,一些科学健身的小窍门,一些行之有效的食疗药膳……都为人们津津乐道。
3.2城市人口老龄化是城市广场舞运动发展的助推器
我国目前参加广场舞运动的人数已经近亿,但参与者却主要是中老年女性。在普遍有关广场舞现状的调查中,女性参与者所占的比例大多数在80%以上,而年龄在45岁以上的占70%以上。如郑州市城区的男性占3.3%;女性占96.7%,年龄45岁以上参与人群的比例为83.7%[19]。兰州市区的男性占17%;女性占83%,年龄45岁以上参与人群的比例为74.7%[20]。“广场舞大妈”有时成了“广场舞”的代名词。然而“广场舞大妈”的现象出现并不是偶然因素,与我国城市人口的结构有直接关联。我国从2000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2014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其中城市老年人已超1亿。预计2013年至2033年,平均每年增加1 000万老年人口,到2033年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2050年达到峰值4.83亿,比重高达34.1%[22-23]。同时,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存在着深刻的性别差异,在我国老年人口中,老龄妇女是主体,所占比重较大。如在2000年,在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6 300万,女性为男性的2倍-5倍。2007年,在年届60或60岁以上者中,妇女比男性多出了约7 000万人[24-25]。
随着城市人口的老龄化规模不断增大,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在不断增长。人在步入中老年队伍之后,身体的机能逐渐退化,神经中枢抑制过程逐渐减弱,睡眠时间逐渐缩短,免疫力下降,病患(肥胖、心血管病、糖尿病等)开始增多。同时,面临种种心理压力,中年人不仅工作任务繁重,还要面对种种家庭琐事,事业上的成败、职务的调动以及父母子女的赡养和抚养。而老年人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没有过多的来自事业上压力,但是由于长期处在家庭氛围中,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也会牵扯老人的精力,另外,生活空间的狭小也使得老人惧怕孤独,而且随着身体的渐渐衰老,老人在心理上也承受着面对死亡的压力。因此,中老年人都希望通过某种途径来放松身心,消除紧张和压力。然而,在如今的城市生活及其文化定义中,中老年人明显处于边缘位置(特别中老年女性),她们被各类商业消费模式和网络技术所排斥,仅有的公共文化娱乐设施也不适合中老年人。于是,中老年人特别是女性越来越有锻炼身体、娱乐、交流与保持生活热情的强烈需求,但这些需求往往不能被现有城市社会的文化生活与娱乐模式完全吸纳。因此,广场舞为中老年人锻炼身体、消除疲劳,释放压力提供了一个很大的舞台。经过一天忙碌,街坊邻居都聚集到一起,不需要华丽的舞台灯光,也不需要专业的音响设施,当音乐声响起时,人们将精力集中在舞步上,身心都投入到舞蹈中,各个舞者之间互相纠正动作,互相交流学习,有说有笑,从而有效地转移了他们的注意力,跳广场舞成了他们文化消费的最佳选择。“娱乐”、“健身”与“交流”是广场舞带给大妈们的直观感受,“有事干”、“有美的追求”“有倾诉对象”正是广场舞带给大妈们的正能量。
3.3城市公共空间匮乏是城市广场舞运动发展的催化剂
所谓城市公共空间,通常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25]。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与心理追求,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和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目前,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在整体上表现出功能公共性和人性化的缺失。这些年来受惠于我国经济的腾飞,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大都市,小到几千人的村镇,形形色色的公共空间如“人民广场”、“市民中心”、“城市广场”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城市化建设中。无可否认,这些广场弥补了我国城市公共空间不足的遗憾,但是有一些流于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在规划设计上,对于公民的有效利用考虑相对较少;有的公共空间疏于管理,设施损毁严重,环境脏乱,有点偏僻。这样就需要政府部门多考虑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切实考虑到老百姓现实需要,把有限的公共空间资源充分利用起来。现在,城市公共空间有些整体或部分已经出租给私人经营,像体育馆、会展中心这样的大型场所,只有在开展大型活动时候,老百姓才可能有机会进入。
要把握和建设今天的城市文化,首先需要面对的正是像广场舞这样能在空间匮乏现实处境中倔强生长起来的城市文化形态。广场舞运动的场地简单,可大可小,广场、体育馆、街道、社区、路的两旁、公园、商场、超市或银行等公共建筑前的空地等,都可成为人们跳广场舞活动的空间。我们从广场舞运动的兴起与风靡中可以仔细辨认和体会出人们对公共文化休闲空间的真实渴求和现实焦虑。政府不要只停留在制定法规的层面上,广场舞更需要依靠政府合理规划城市公共空间,让老百姓真正能享受这些公共资源带来的生活变化,政府应该把大多数的时间是闲置或进行营利性的活动场所部分免费开放,作为非营利性的惠民工程一个项目,让民众来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特别是针对老年人要免费开放一些室内公共场所,让他们能愉快地学习交流和锻炼身体,享受晚年幸福时光。
3.4城市噪音是城市广场舞运动发展产生的负效应
噪音是指环境音量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音排放标准量,干扰他人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现象。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在某些场合,“不需要的声音”都可称为噪音[26]。人类在环境音量<40-60分贝的范围内可正常工作,学习,生活。而环境音量>90分贝就无法思维交谈,听力受损,影响正常工作,并引发多种疾病,170分贝以上环境音量可至人死亡。噪音污染不仅只让人烦躁,睡眠差,更会引发或触发心脏病、学习障碍和耳鸣等疾病,进而减少人的寿命。噪音危害已成为继空气污染之后的人类公共健康的第二个杀手。近年来广场舞因噪音问题引起许多社会冲突问题。如2013年10月23日晚,武汉市民按惯例去跳广场舞。仅跳一会儿,就感到空中有东西飘落,很多人都被洒了个满头满身,等到反应过来,人们发现泼下的竟然是大便。2013年8月30日,北京某市民因不堪广场舞骚扰,持双筒猎枪朝天鸣枪发泄,并放出饲养的3只藏獒冲散舞者。2014年3月29日,温州市区新国光商住广场的600住户采取了“以噪治噪”的对抗方式:他们花26万买来“高音炮”,还击对面松台广场上的广场舞音乐[27]。2016年1月9日,北京某一小区64岁的孟大妈因在胡同里播放广场舞音乐跳舞扰民被邻居报警。可她不仅不听民警劝阻,还动手撕扯,打伤民警。西城法院以妨害公务罪判处孟大妈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28]。
在我国许多城市,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的城市,这些城市人口的密度较大,城市公共空间相对较小,有的小区周边没有公园或者广场,大妈们就只能在附近的超市门口、小区里或者停车场跳舞。同时,也有许多城市里特别是这些老城区的小区,很多的公园紧邻这些小区。当然,很多人当时买房就是为了能享受到公园周围安静的环境。于是,当人们在这些地方跳舞时,产生的噪音自然会影响周围的居民工作与生活。另外,这些年来城市的生活节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工作不是八小时,有时要加班、甚至有的是晚上工作,白天休息,这样的生活方式与中老年人的生活节奏规律大不相同。然而,城市文化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植根于全体市民中的价值观念,它以不同于法律的形式规范着市民的行为,决定着一个城市市民的行为方式与城市特色[29]。因此,政府和城市管理者既要重视健身人群的需求,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开辟更多的公共娱乐设施和文化广场供有相应需求的市民使用,又要当个人利益干扰到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时,需要对这些行为主体的行为进行规制和纠偏,如制定一定广场舞公约,对广场舞的场地、时间、音量都做一定的限定,违反者将会受到多部门的联合处罚等。
3.5城市文化失范是城市广场舞运动发展的情境失态
在今天中国广场舞形象已被曲解,“广场舞”和广场舞者被接连不断的负面冲突所淹没,广场舞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公敌”,“广场舞大妈”或“广场舞”也成为了一种没有文化、缺乏公共意识与法律规范的“标签化”群体形象或活动。也就是说,在很多社会事件中,只要提到“广场舞大妈”这个标签,这事件就会迅速成为社会公共热点话题,无不因背后存在的某种营造“负面”的社会情绪为基础。换一句话说,我们并不特别在意事情的真相,只对行为人的身份感兴趣,并从身份标签中直接得出结论。广大社会媒体对“广场舞”报道的形象框架的贴上大量的“污名化”的标签,如“占领”、“扰民”、“冲突”、“噪音”、“攻陷”等。因此,很多媒体提到“广场舞”总是以麻烦制造者的面目呈现在媒体之上的,是扰乱市民日常生活的行为主体,这些形象无疑都是带有一定的偏见的。当公众都习惯于“标签化”判断时,这显然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而是一个失范的社会。
广场舞形象的曲解与我国当前城市社会文化存在着失范问题有关。所谓“失范”是指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因传统价值和传统社会规范遭到削弱、破坏,乃至瓦解,所导致的社会成员心理上的无序状态[30]。这是由于在我国正处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快速发展时期,这必然会带来城市人口的频繁流动和人们生活空间的不断变换。人口的流动性及其生活空间的拓展,又会扩大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然而,由于城市生活的复杂化、人口的流动性及社会分工的高度发达,使人们扮演的社会角色大为增多,异质性明显增强。这种异质性增大了个人生活的独立性和隐秘性,公共生活和私生活界限分明。这样部分城市居民对城市社会出现的急剧变化不能迅速适应,从而在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方面出现心理迷乱倾向,不能理智地把握自己,只能随大流或赶潮流,甚至出现心理失衡,出现了一些社会失范行为。当然,在城市广场舞运动兴起的过程中本身也存在一些失范的行为,如噪音问题、占抢场地以及其他一些不文明行为等问题。同时,在广场舞事件中一些居民的行为也存在着一种社会失范现象,如泼粪、鸣枪、放藏獒等。这些失范行为也表现了社会共享价值链的断裂,即城市公共空间的共享社会价值系统的混沌不清或混乱,必然导致组织和个人行为的失范。
4 结语
城市文化是城市全面发展的推动力,是城市的灵魂。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和居民的素质,表征了城市文明。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广场舞运动文化是我国城市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城市文化生态学来看,它是一个复杂的生态文化系统,它是由人、广场舞、城市三大要素构成的,其中人是主体与核心,城市空间是生存的环境,广场舞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城市广场舞文化运动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其文化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每一个要素的改变都会影响其他部分,引起其他要素的相应变化,即种变量综合的交互作用、彼此配合,构成一个复杂的动态性整体。目前,我国各地城市广场舞运动的生态并不乐观,这与我国广场舞生态系统失衡有关。因此,我国城市广场舞的健康发展就是要构建健康的文化生态系统及其环境,也就是说使得城市广场舞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各因素之间形成和谐、平衡、互生与互融的富有创造力的关系。于是,运用文化生态学方法研究我国城市广场舞运动文化的发展,不仅可以加深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场舞城市文化现象的全面理解,同时也在此基础上指导我们对当前我国城市文化发展战略进行更具有创新性的研究。
[1]牟顶红.广场健身舞研究现状综述与趋势展望[J].科技风,2007(3):60-61.
[2]孟丹.走向“天人合一”的城市文化生态观[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31-34.
[3]王伟伟.城市文化与城市空间整合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3.
[4]杨赉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5]向德平,城市社会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6]金恩斌.中外城市化进程透视[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
[7]彭文革.广场舞蹈的现状、特征、价值与推广对策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2(2):61-62
[8]易洪武.广场群众舞蹈文化现象发展特征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06(4):39-40.
[9]王晶.广场舞锻炼对中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实验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4.
[10]刘维烨.广场舞对中老年人心血管系统机能的影响研究[J].运动,2014(22):145-146
[11]葛君焱.长春市城市老年女性广场舞锻炼者健康体适能测评与分析[D].长春:吉林体育学院,2014.
[12]周丽云.福州市城区广场舞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人学,2012.
[13]李熙.“大妈广场舞”源头考[EB/OL].[2014-04-24].http://view. 163.com/special/reviews/tommiedance0424.htm1#f=www_news_attr.
[14]任致远.关于城市文化的拙见[J].城市发展研究,2005(12):33-36.
[15]陈柳钦.城市文化:城市发展的内驱力[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08-175.
[16]万昆.城市文化生态学思想在旧城改造中的作用[J].南方建筑,2004(6):91-93.
[17]张钟汝,章友德.城市社会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18]周膺.城市文化生态学[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3.
[19]马孟卓.郑州市中老年广场舞发展的现状分析与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4.
[20]范仲鑫.对兰州市区广场健身舞开展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
[21]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急速发展期[J].城市规划通讯,2012(10).
[22]“空巢”家庭将成未来主流[N].华商报.2012-09-23.
[23]全国老龄办: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达49.7%[N].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2012-09-23.
[24]PopulationDivision,DESA,UnitedNations,WorldPopulationAgeing 1950-2050,[EB/OL].http://www.un.org/spanish/esa/population/Executivesummary-Chinese.pdf.
[25]高宇波.城市公共空间探析[J].山西建筑,2013(10).
[26]马少妆,梁玉玲,姚婷.浅谈城市噪音污染对健康的危害与治理[J].广东科技,2010(10):57-58.
[27]媒体盘点广场舞引发的对抗事件:考验管理智慧[EB/OL].[2014-05-27]http://www.chinanews.com/sh/2014/05-27.
[28]孙莹.广场舞大妈遭报警,打伤民警被判缓刑[N].法治新闻北京晚报,2016-01-09.
[29]冯涛.文化情境与西安市城市公共空间[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30]启越.社会失范谁之责[J].领导文萃,2013(1):23-24.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ty Square D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Cultural Ecology
QIU Naimin
This paper aims to think and explore several problem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ty Square based on the view of urban cultural ecology.The essence of city square dance is a complex social and cultural ecological system which involves 3 elements,people,square dance and city.Human is the main body and core among them,urban space is the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survival of city square dance,and square dance is a kind of culture carrier.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ity square dance culture system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ity residents about their life styles,values and behaviors,and influenced by various factors in the cultural ecosystem,the mainly influence factors are urbanization process,urban population structure,urban space and urban social morality.
square dance;urban cultural;population aging;public space;urban noise;cultural disorder;ecology
G812.4
A
1003-983X(2016)10-0853-06
2016-08-11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2015SJB772)
仇乃民(1971-),男,江苏盐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全民健身理论与方法.
盐城工学院体育部,江苏盐城224051 PhysicalEducationDepartment,YanChengInstituteof Technology,YanCheng Jiangsu,22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