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问读懂“批片”
2016-11-20
16问读懂“批片”
每年的34部分账大片并不是观众所能在影院看到的全部进口片。在这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引进方式的存在。比如今年的《极速风流》,它进入中国不是以分账片的身份,而是“批片”。到底何为“批片”?本期请来两位与进口片打过多年交道的业内人士于波和赵卓飞共同解密(本文根据采访整理)。
◆1、批片和分账片如何区分?
好莱坞大片现在允许引进34部,这点大家都清楚。批片则比较混乱,市场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20部,一种是30部,比较好界定的分水岭是,大致来说,不是好莱坞六大公司出品、被国内发行方全权买断的院线放映的海外电影,都叫批片。其实有时候好莱坞的一些电影,在用完了34个名额之后,也会被当作批片来进口,所以市场上没有具体的划分标准,但基本上,我们是说好莱坞“六大”出的片子,叫分账片,剩下独立片商出品的海外电影是批片。
◆2、批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准确说90年代就已经有批片在市场上流通了。在1994年的时候,进口片迎来一个春天,才有大举进口片的开放(编者注:1994年,广电部出台的348号文件决定,自1995年起,由中影公司每年以分账发行的方式进口十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好电影”,也就是后来被称为为“大片”的十部进口影片。)在这之前,是批片形式的进口片在充斥市场。当时并没有说是进口分账还是批片,全称为外片,两种形式混在一起。
◆3、一般上哪儿批片子?
初期如果想买片的话,基本是去电影节,海外的电影节都会配一个电影交易市场,但是比较主要的是每年5月份戛纳电影节的交易市场,是一个比较重大的得到新片消息的地方,很多电影会选择先在那里当作第一次发布消息的地方。除了这个市场之外,还有一个专业的市场就是AFM,每年11月份在美国举行,这两个是比较主力的挑片子的市场。但现在市场越来越多,比如柏林电影节配的是欧洲电影交易市场,还有多伦多电影节,它的份量也越来越重,以及釜山、东京电影节都有交易市场。但当你做熟了之后,慢慢就变成直接跟片方之间的沟通,有的时候不用去电影节交易市场,片方也会有第一手的消息告诉你。
抛开好莱坞六大公司,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人买片,也无非就是那十几个公司,比如说法国,大家都知道有欧罗巴,有一个Wild Bunch。但现在欧罗巴已经跟基美影业合作了,Wild Bunch已经跟太合合作了。美国的批片市场,比如说狮门、顶峰、Nu image都是比较大的能够出好片的公司,韩国就是希杰,它在国内有自己的公司。
◆4、哪一类的电影会受欢迎?
政治上比较敏感的,或者尺度上敏感的会稍微差一点。虽然文艺片的质量高,但还是商业片的价值更大。
◆5、哪个国家的电影会多一点?
主要还是集中于美国跟欧洲多一点,其次是韩国,你去看每年的批片,这三个地方出大多数。比如说咱们也提到了《一次别离》那种片子,它可能就属于其它的了,但是那种片子,要真的是获奖,美誉在身,才会有人去做。日本片现在少了。
◆6、批片一般的流程是什么?
因为批片属于中影进出口公司管,你要去向中影进出口报批,报批完会审核。过审了之后,还有广电总局的审核,审过之后会返给你,返给你的时候,你就可以跟中影进出口签合同,签完合同就要寄素材,国内的发行是中影进出口做还是华夏做,谁做就要寄给谁。你素材要过技审,技审通过了之后,要做译配等等,这些都完成了,就是等一个档期。整个流程下来是这样的,因为批片毕竟牵扯到海外片商跟中国发行方,就会时间拖的很长,有可能这个片子2015年报的审,整个流程做完已经是2016年了。
这也说明为什么很多片子是国外都上映一、两年之后,才能在国内上映,原来不是引进片子慢,而是中间这个流程很慢。
◆7、批片的审查很严格吗?
因为不同国家的文化,包括不同国家对事情的看法,会有很大出入。所以为什么说商业片比较好做,因为商业片简单,直接。如果你涉及到一些所谓的艺术片,它里面包含了很多东西,包括不同国家的文化,甚至宗教信仰等等都会有,那个审核下来就会很敏感,时间会很长。
合同里必须要有再剪辑权。只不过有一些合同,比如大公司、大导演的片子,会严苛一点,会说每次剪要先得到我的书面证明,允许剪才能剪。这要看跟卖方沟通的技巧,还有努力的程度。
◆8、没过审可以退回去吗?
不行,这就要追溯到批片这种形式的本身。之所以称之为批片,就像我们买产品一样,假设我们去跟一个做批片的影片商人去交易市场上买,我们买断的是它之后所有相关的版权、相关的内容,自负盈亏。特别像义乌小商品市场批发,我批发10块的东西,卖到10000,赚了。如果批发10块的东西卖不出去,砸手里了,那也是自己承担,所以没办法再跟人家讲没过审,我要退回给你,人家卖方也不会接纳这个要求的。
◆9、批片也要翻译,翻译归谁?
一般来讲,都是发行公司中影或者华夏去翻译,你自己想怎么翻可不行。
◆10、批片的上映档期重要吗?
某种意义上批片靠的就是档期,靠的就是选中的这个档期的第一个周末,好就好了,不好,可能未来就很难。《三傻大闹宝莱坞》其实是挺典型的,因为这个片子国外上完已经都快一年了,国内才上,就是赶了一个好档期,如果档期不好的话,像这种片子进入到市场分分钟就被淹了。大片云集的时候,没有人会来看这样的片子,这是“非美”指标,成本又低,片子也很老了,还能够在国内有一些收益,不论多少,它是盈利了,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档期的例子。
◆11、批片为什么不做宣传?
作为发行方来讲,不是不想宣传,这个我必须要证明一下,是你真的没法宣传,什么时候能上,你自己说了不算,不像国产片。就算假设10月中旬要上,但是在运作过程中,出现指标的问题、审查问题,包括这个档期片子密的问题,都是决定我不敢宣传的很重要的原因。再加上还会有国外的素材不好拿到,所以不是不想宣传,很多是你没有条件或能力像国产片那样做。
◆12、批片盈利大吗?
举一个例子《敢死队》,《敢死队1》的时候,买片成本50万美金,人民币300多万,最终是2亿的票房,总的来说,盈利的金额肯定是翻倍的,所以说这就是一个以小搏大,以50万美金赢了2亿票房的活生生的例子。所以《敢死队2》的时候,买片的成本50万美金变成了300万美金,但后面也是挣了钱的,这就是挣钱的好片子。也有不挣钱的,我记得2009年有一个阿牛参演的片子,叫《初恋红豆冰》,挺文艺的一个片子,我看了,质量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实际上票房也就一二百万,用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叫“赔了个底掉”。因为一般情况下批片的成本,包括买片的成本、发行的成本都算上,怎么也得有个300多万,票房要到1000万才能挣钱。
◆13、盈利要跟哪些部门分账?
进口分账大片和批片,就是跟中影分账,因为他们是真正的发行方,进口分账大片现在已经调到23%,就是片子票房的23%,这是一个标准,只能拿到23%。批片以前会高一点,但是批片现在基本很难拿到20%。《敢死队》是对这个行业很重要的一个片子,2亿的票房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就以30%算,也是可以拿到7000万的分成,买片的成本不高,而且批片很少宣传,利润非常高。其实我们在海外跟片商买片的时候分为两种商业模式,一种叫做一次性买断,买断之后跟你没有关系,一种叫做Revenue share,就是给你保底价格,超出一定票房再分账。现在在海外,稍微有点卖相的片子,都会跟你签保底分成。但是现在这些年过来之后,很多片子批片的成本,已经不知道是多少钱了,《敢死队》应该是在2010年的时候跟一家叫千禧年的公司买的,从这个片子的国内票房反馈到海外市场的两年期间,批片的价格可以说翻了至少三四倍,甚至现在会有1000万美金的批片出来,但是现在批片的整个分账比例是下调了,不会再像以前有30%的可能性了,现在超过20%都很难,除非是非常好的片子。
◆14、什么样的片子会批到上千万?
比如一些狮门等大公司出的年度大片,虽然不能透露明确的数字,但是这些片子的叫价就超过一千万美金了。最主要的,批片还有一个方面为我们忽略掉的,因为批片买的是All Rights,不只是院线的权利,还有新媒体的权利,还有电视的权利,这些都能够产生价值。当然电视的权利产生价值会比较小,因为我们国内的电视买家到现在为止只有CCTV6,最多再卖给上海东方电影频道,当然江苏卫视买了《西游降魔篇》,这是个非常利好的消息。但是前两年开始新媒体市场就很火,有的片商会算账,就是说如果拿几百万出来拍一部电影,跟直接买一个现成的电影回来卖相比的话,就算在上映时跟院线打个平手,但是批片后面的钱,包括电视的、新媒体的都是自己干挣的。这就是批片这两年还是很吸引人的原因,但是现在批片很贵了。
◆15、批片买回来能不能发DVD呢?
如果你买的全权,又有人买单,那就做吧,但是那个数字太小了,可以忽略,因为DVD市场本身在国内也不是很好。
◆16、现在专门做批片的公司多吗?
以前多,现在做批片的公司只不过格局变了,现在华谊也在做了,DMG也会去做,包括博纳。以前一些专业的批片公司,在巨大的资本面前,不足以跟他们去抗衡,这种情况下,以前很多批片公司,现在也逐渐向一些有资本背景的公司靠拢。现在很多大公司,不断去改变自己的经营思路,不是做批片,而是尝试做合拍。不是引进片子,而是投钱成为制作方。所以,我相信以后合拍模式会越来越多,因为大家都是专业人,会想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下,怎么去生存,还希望能够得到合拍片的待遇,那才是大家的重要目的。未来的批片,可能大的项目,都会希望做这种合拍的模式。
我觉得批片市场未来的话,当然政府行为很重要了,但是比如说大资本的注入,包括资本运作方面都会把批片这个模式慢慢改变掉,把它从一个稍微窘迫的环境拉升出来。可能我做这个行业久了,批片在我眼里的意义就无限宽泛,有很多片子,可以只买一个新媒体版权,拿回来就卖新媒体版权,这是不是批片?我觉得也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