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研究综述
2016-11-20万阳洋
万阳洋
(甘肃政法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关于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研究综述
万阳洋
(甘肃政法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随着互联网日益渗透到人们生活中,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关于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研究也有很多,内容主要涉及到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现状、原因、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对策建议等。研究的视角多从心理学角度,其中理论分析较多,实证研究很少。本文对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主要从研究内容方面总结了关于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研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综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进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高校大学生已成为接触网络最多、使用网络最多、喜爱网络最多的主要群体之一。很多大学生却沉迷于网络之中,甚至出现网络成瘾的现象,导致一些不良后果。不少大学生都沉迷于网络游戏,这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健康等各方面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为此,一些学者着力探讨了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现状、影响、原因及对策,希望能够预防和控制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状况愈演愈烈。
通过检索文献发现,对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研究多从大学生心理的视角,理论研究较多,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涉及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现状、原因、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对策建议等,也有对网络游戏定义、起源及发展进行介绍的,本文将对这些内容进行梳理。
一、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现状及危害
据统计,学生群体已成为网民的主体,由于相比其他人,学生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更容易受时尚潮流的影响,这个比例仍在逐步上升。根据对网络游戏成瘾的诊断:一是心理上的渴求,不上网就心急;二是难以控制的上网行为;三是由于这种失去控制的网上的行为影响到学习、生活。一些学者关于网络成瘾的量化调查,给我们传递了一条信息,在大学生中确实存在着一定比例的网络成瘾者。调查也反映大学生上网主要是为了玩游戏、聊天、看电影、听音乐,真正上网查资料的并不多。网络游戏呈现出虚拟个体或社会活动,实现游戏者之间的互动,对大学生极具诱惑力。其中玩网络游戏的男生比例高于女生,而男生比较喜欢玩角色扮演、即时战略类和动作射击类,因为这些游戏紧张刺激,有较强的竞技性,满足了冒险、好奇、渴望展现个人能力的特点。网络游戏成瘾者一般都会在网络游戏上花费大量时间。调查显示,接近半数的角色扮演类大学生玩家每天都在游戏,每次玩游戏时间在1-4小时。
对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危害的分析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一旦沉迷于网络游戏,长时间置于电脑前的辐射和高度紧张中,会损害其身体健康,出现手腕关节不适、腰酸背痛,伴随视力下降、神经衰弱、失眠甚至虚脱。
在心理健康方面,由于长期对互联网虚拟世界的依恋,人机对话和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容易使人的性格脱离现实社会而产生异化。抑郁、烦闷、孤僻、多疑、暴力倾向等不同症状在“网瘾”学生身上表现出来,导致不同的人格障碍。尤其是暴力游戏,玩家可以任意实行暴力,不受约束。无形中增强了这些学生的暴力倾向,是其可能构成犯罪的一个潜在因素。
(二)对自身学业影响
网络游戏所营造的精彩世界会使许多同学忘记了学习动机,慢慢失去了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将大量的课余时间都花在网络游戏的闯关练级上面。一旦上网成瘾,全部时间几乎都被占用,以致玩物丧志,必会将学生的首要任务学习抛到九霄云外,成绩一落千丈。更有甚者,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玩游戏,旷课、逃课去玩游戏,无心上学。久而久之,甚至可能毕不了业、或者被学校开除。
(三)对家庭及人际交往的影响
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他们在学校不是专心的学习,而是沉浸在网络世界里如痴如醉,忘掉了自己上大学的目的,也忘却父母的期待。导致与父母疏远、产生矛盾,甚至可能因为上网费用等问题导致家庭悲剧。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中,会与现实产生隔阂,甚至逃避现实。导致人际关系疏离,情感冷漠,对其他事情无法产生兴趣。长此以往,他们将表现出封闭、抑郁等不良心理特征,导致人际交往障碍。有的在现实中遇到挫折后,更易在网络游戏中寻求心理补偿及寻找庇护。而再面对现实时,会产生更多的无力感和挫败感。
(四)对社会的影响
长期沉迷网络游戏的大学生,容易让游戏中的情景与现实发生重叠,把网络里暴力等情景带到现实生活中来,极易引发社会犯罪。另外,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人才的培养。
二、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分析
(一)自身的原因
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首先应归结为自身的原因。第一,目标不明确,自制力差。有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一时不能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于是失去了奋斗的目标,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就容易受到网络游戏的诱惑。第二,消极的应对方式。大学生心智尚不成熟,部分大学生可能会面对理想和现实有差距的失落感,面对巨大的学习、就业和人际交往的压力,自我实现感差,就容易出现沉溺网络的消极行为,企图通过这种方式逃避现实或调整心态。第三,网络游戏能满足部分心理需要。网络游戏生动新奇性、不可预知性等特性能够满足大学生强烈的猎奇心理;互动的过程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的渠道,满足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需求;其虚拟性和可反复性,以及成功法则和游戏规则的设计使大学生能够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完成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体验到一种成就感。
(二)家长和学校的原因
第一,缺乏对学生有效的引导和教育。大学的环境相对自由宽松,一些大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自理能力,容易迷茫,家长和学校方面应该多了解和关心学生的生活及心理,引导和帮助他们。第二,一定程度上监管不力。对于学生上网的时间、内容等方面没有的相应的监督方式,校园周边环境常很复杂,存在大量网吧,校园网络管理制度也不完善。第三,校园文化建设欠缺。学校实践性课程、参与性强的课余活动较少,难以让学生获得归属感,导致部分学生课余时间沉迷网络。
(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当今计算机和网络已经普及化,网吧等场所随处可见,对各类网吧的营业时间并没有限制,无严密的法律监管制度。而电子游戏市场相当不规范,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一些不法的网络游戏运营商为了获取利益,甚至通过各种方式变相诱惑学生群体参与网络游戏。
(四)网络游戏本身的吸引力
网络游戏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强大的互动,在网络游戏中与其他玩家交谈、组队、共同完成任务对游戏玩家很有吸引力。个体可以在虚拟世界中自由选择扮演角色,获得成就感,得到认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欲望。网络游戏多是竞争性个体通过参与竞争性的游戏,获得奖励和积分等,能产生愉快的情绪。此外,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个体分别承担着一定的角色和职责,一旦终止或退出群体网络游戏,就会遭到责备,这种虚拟责任使个人无法轻易退出,只能持续不断地参与。而且网络游戏经常推出新的内容,这使学生们百玩不厌。
三、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对策建议
大学生长期沉迷网络游戏将产生严重危害,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形成一种合力,共同关注并解决好这个问题。
(一)提高个人修养,增强对网络游戏的免疫力
大学生应该认真审视自己的现实生活,认清自身需要和应解决的真正问题,要树立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正视挫折,冷静、客观地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并积极地寻求恰当的方式方法战胜自我。在面对价值观的偏离时,要坚定自己的信念,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要提高自律能力,增强对外界不良因素的抵抗力。
(二)家庭和学校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引导和教育
家长和学校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在校状态,打造一个充满爱心的教育环境,满足大学生归属与爱的需要。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帮助他们制订学习目标,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多给学生鼓励,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对于存在人际交往等困惑的大学生,应加强心理疏导,多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学校应不定期开展专项教育,利用沉迷网络游戏的案例,组织大学生讨论,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性,不断提高分析、鉴别和利用网络信息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和网络游戏。
(2)加强监督和管理
高校应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建立学生网络行为监督机制,通过技术、行政等手段,控制进入校园的网络游戏和信息源头,把那些不健康和有害的网络游戏信息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强对公寓学生电脑入网的管理。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落实点名等制度,防止他们在校外网吧无节制上网。对已经玩网络游戏成瘾的学生,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引导和矫治。
(3)丰富校园文化
部分玩游戏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课程吸引力不强,不能产生积极性和参与性,学校可以试着增设实践类课程,使他们离开电脑,减少迷恋网络游戏的时间。学生玩网络游戏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游戏中他就是主角,而不是一个看客,针对这一点,应扩大学校团委、学生会组织的各种活动的参与面,让大多数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发挥他们的特长,同时激发学生的自信心。网络游戏的一些特征还使得其具有教育的潜质,因此,也可开发和利用教育类网络游戏作为课程资源和认知工具,合理利用网络游戏的正面作用,使教育和网络游戏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大学生的求知需要。
(三)社会的合理监督
(1)政府应加强对网络游戏市场的监管。目前,与网络游戏产业的庞大规模和增长速度相比,在制定规则和监督管理方面还很滞后,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规范网络游戏企业产品,塑造健康游戏产业。对即将投入运营的网络游戏,必须进行严格的审批。对于因为网络游戏公司的违法情况所引起的社会危害,必须追究相关人法律责任。同时需要文化、工商、公安、卫生、信息产业等部门加强对学校周边网吧的整顿力度。
(2)教育引导网络游戏公司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商业道德。网络游戏运营商在赚钱的同时也要看到无数年轻人将宝贵的精力和时间消耗在此,运营商在提供游戏的同时要提醒大家重视自己的现实生活,决不能让网络游戏成为危害大学生的“电子海洛因”。游戏开发者也应充分利用和挖掘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提供有价值、有积极意义的游戏产品。
[1]付丹,李平.基于需要层次理论探讨大学生网络游戏沉迷问题[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9).
[2]高鸣,成科扬.大学生网络游戏沉迷分析及有效干预[J].中国高等教育,2007,(21).
[3]高明慧,孙树章.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教书育人,2006,(2).
[4]李忠武,陈丽清.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保山学院学报,2013,(2).
[5]林华冬.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及预防[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6]刘凌,张增建.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心理分析及应对[J].北京教育·德育,2011,(1).
[7]蒲泽敏.关于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心理辅导研究[J].教育科研,2014,(5).
[8]于经宇.浅谈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及对策[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7,(12).
甘肃政法学院校级青年项目(项目编号:GZFXQNLW020)
万阳洋(1985-),女,甘肃白银人,硕士,甘肃政法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信息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