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乐学兴趣
2016-11-20刘蕊
刘蕊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草场街小学,甘肃 兰州 730030)
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乐学兴趣
刘蕊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草场街小学,甘肃 兰州 730030)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性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教学中老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新课程教材在阐述教学中的知识时,都是以一个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来展开的。用精美的卡通漫画,拟人化的动物插图,和谐有趣的对话等方式呈现在儿童面前,利于教师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教学手段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先进,如图片、录音、幻灯、多媒体投影仪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适时、精当地利用诸多媒体,不仅能有助于重点、难点的突出、突破,而且可以创设趣味横溢的情境,极大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情境;趣味性;乐学有效性
那么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教师应如何充分运用好教材,创设多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此,笔者谈几点不成熟的做法。
一、将问题情境“故事化”,增强乐学趣味性
学生都爱听故事,特别是一些童话、寓言故事,教师要善于将问题情境故事化,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如在一年级的“拼图练习”课教学中:在学生学完“简单图形”后,精心设计一个“数学智慧宫”的情境,把孩子们带进了一个新的天地,让他们在遐想中主动获取知识。兴高采烈地,告诉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到智慧宫去学习。接着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座高大富丽的知识殿堂出现在学生面前。悠美的乐曲,使学生仿佛置身于一座美丽的殿堂之中。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后来到“考考你”、“跟我学”、“看谁最聪明”三个知识宫进行问答、拼图、剪贴等一系列操作和智力竞赛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轻松愉快地巩固了数学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又如在组织学习平均分的时候。首先出示课件《过生日》。教师讲述:“小猴吃完桃子后,高高兴兴地下山玩了。半路上正好遇见黑狗、白狗、花狗3只狗妈妈在商量事情。原来3只狗妈妈各获得12根骨头。黑狗妈妈有两个孩子,白狗妈妈有3个孩子。花狗妈妈有4个孩子。你们愿意帮3只狗妈妈把骨头平均分给他们的孩子吗?”“愿意”,学生回答。说着有的拿出小棒代替骨头,有的画出图片,用各自喜欢的方法分了起来。接着出示课件《小动物分食物》。教师讲述:告别狗妈妈,小猴蹦蹦跳跳地继续往山下走。路过亚马逊餐厅时被熊大婶叫住了。原来今天服务员咪咪有事请假了。熊大婶一个人忙得不可开交。客人们都等着服务员给他们平均分配食物呢!小朋友,你们愿意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帮帮熊大婶的忙吗?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又高涨起来,齐声回答:“愿意”。“那我们先来看看餐厅里来了哪些客人?他们各有多少食物。”教师讲述。课件出示第4页的“想想做做”第1题。每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教师边出示课件边问。同学们有的连线,有的画图,有的用学具分。在分的时候适时组织进行汇报交流,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学生受到了智慧的启迪,巩固了本课所学的知识。丰富感人的故事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将问题情境“活动化”提高乐学有效性
“学生的智慧都集中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看到的不易记,听到的容易忘,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记得牢。”教学内容单靠教师讲,学生难以理解,也难以接受,因为学生总是相信自己亲身体验过的东西,因此只有让他们动手做,才能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运用操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领悟知识的情趣。例如,在上三角形分类时,课前先做好一些只露出三角形一个角的教具让学生观察,判断这个三角形是一个什么三角形。当露出一个直角时,学生说是直角三角形;当露出一个钝角时,学生判断为钝角三角形;当露出一个锐角时,学生也自然说是一个锐角三角形。此时教师现出三角形真面目,它却不是一个锐角三角形。这就使学生产生了悬念:为什么有一个锐角的三角形不能确定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呢?紧接着教师点出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这样创设问题的情境,抓住了学生的求知心理,从而激起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浓厚兴趣,主动将自己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通过设计拨一拨(拨时间)、画一画(画指针)、连一连(制订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表)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中掌握知识,引导学生乐学善学。在教学《认识物体时》,通过创设“摆一摆”、“分一分”、“摸一摸”等操作情境,使学生获得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鲜明表象。并为以后学生利用这些物体拼搭玩具时,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创造性想象,作好厚实的铺垫。这样使学生在课堂中能手脑并用,充分活动,达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三、将问题情境“生活化”,养成乐学习惯
“生活是思维的源泉”。教师应该让学生体验到知识就在生活中,关心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以学生熟悉的景与物,人和事,学习与生活作为载体,使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浓厚的感情色彩。熟悉的情景能使他们尽快地投入知识活动得以全面展开。例如教学《分类》这一知识时,布置学生完成家务劳动,把家中的鞋子进行分类。有的孩子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放,有的按房里穿的,出门穿的归类,有的按女式的、男式的、大人的、小孩的、冬天的和不是冬天的进行分类。这样教师把生活与教学沟通起来。让学生们在劳动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情感,养成喜欢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刘蕊(1971-),女,甘肃兰州人,高级教师,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草场街小学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