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广场舞的引领与提升——以高邮市社区广场舞的发展为例

2016-11-20张晓燕

剧影月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广场社区

■张晓燕

社区广场舞的引领与提升——以高邮市社区广场舞的发展为例

■张晓燕

社区广场舞正以蓬勃发展之势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它已从最初舞蹈爱好者的小群体活动,演绎成大规模的社区团队活动。高邮市广场舞的兴起,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城乡文化广场的兴建,广场舞队伍逐步壮大起来。近年来,市文化馆把广场舞的引领与提升作为全民艺术普及的突破口,通过培训、指导、竞赛、展演等有效途径,引领广场舞发展方向,提升了广场舞艺术水准,规范了广场舞秩序管理,一个姹紫嫣红、各具特色的社区广场舞的发展格局已经形成。

广场舞;引领;提升;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已从追求物质享受向精神享受层面跨越,舞蹈艺术也从舞台走向了广场,走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广场舞是一种大众健身的、通俗易学的舞蹈形式,一种能在广场上进行的集体健身运动,它脱离了舞蹈的专业范畴,在群众中产生,在群众中传播,在群众中使用,有着非常广泛的社会基础。一个地方的广场舞繁荣和发展,不仅仅取决于广场舞自身的魅力和影响力,还与地域文化甚至广场文化的历史渊源有密切关系。

广场舞迅猛发展的历史基因与追溯

高邮位于江淮地区中部,地域辽阔,民风淳朴。高邮的民歌、秧歌、湖船、高跷、舞龙、打钱叉等,一直是活跃在民间的艺术形式。尤其是荡湖船、扭秧歌、舞龙、踩高跷、打钱叉等活动形式,它们的演出场所是广场,演员是普通百姓,采用的音乐是民间耳熟能详的音乐。这些艺术形式,深扎在民间文化沃土之中,它与当今的广场舞有着割舍不断的血缘关系。

一是表演场地相同。在广场上表演,是他们最显著的特征。因为只有广场才能适应这样的表演。它不受演员和观众人数的制约,它接地气不矫情,淳朴到观众都能随时参与表演互动,是与大众最贴近的艺术形式。

二是演员对象相同。都是老百姓自愿参加的演出团体,他们不要名利,不要报酬,只要参与,自娱自乐。

三是组织形式相同。以松散的组织形式开展活动,遇到节日、节庆,就自发地组织起来开展活动,既娱乐自我,又惠顾别人。

传统的民间艺术,并没有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消逝,而是依旧在当今的舞台上绽放异彩。我市临泽的高跷队不仅享誉大江南北而且还走出了国门,高邮民歌成为国家非物质遗产,舞龙、打钱叉、扭秧歌也经常活跃在街头巷尾,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艺形式。因此,我市广场舞得益于深厚的民间文化土壤的培植,得益于民间艺术表现形式的熏陶和影响,得益于民间文化传承的强大生命力。

广场舞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兴起,社区广场舞是一项深受百姓喜爱的娱乐形式,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末,农村文化广场的兴建以及体育设施派送增加,助推了农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近年来,城乡广场舞方兴未艾,生机勃勃。笔者对当下广场舞现状进行了专门的社会调查:

(一)参与对象的广泛性

一是从年龄结构上看:35―55岁参加广场健身舞锻炼的人数占60%,55―65岁参加广场舞锻炼的人数占20%,65岁以上仅占10%。由此可见,中年人依旧是广场舞的主力军。

二是从参与对象文化层次看:大学学历或者高级知识分子占15%,高中占25%,初中占45%,其他占15%。不同文化层次的对象对广场舞的认知程度不同,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力度也不一样,更多是一种从众心理的趋势,在锻炼中寻求快感和乐趣。

三是性别比上看:女性对象占95%,男性只占5%。男女比例失调是农村广场舞普遍现象。

四是从区域活跃度上看:市区活跃度最强,几乎风雨无阻,每天坚持,即使下雨也找室内或者遮雨的场所锻炼。农村大镇较强,我市三垛、临泽、界首、送桥等大镇,在团队阵容、整体水平、艺术水准方面都比其他乡镇高。

(二)参加人员的目的性

调查中发现,不同对象、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甚至不同家庭,参加广场舞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年轻的对象,大部分是为了健身减肥,追求时尚;中老年是为了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社会交际;知识分子则是寻求艺术享受,陶冶情操。许多家庭妇女从灶台走向了广场舞台,从麻将桌上转移到广场上,居民之间沟通多了,矛盾少了,街头巷尾谈跳舞、谈艺术的人多了,谈麻将的人少了,社区比健康比舞姿的人多了,比吃穿比住房的庸俗行为少了。维护社区荣誉积极参与竞赛的人多了,消极悲观、不思进取的人少了。

(三)组织形式的松散性

由于广场舞对象涵盖在职和退休两种人群范畴,人员的流动性大。在职的职工一般都是利用下班后时间参与活动,而退休后的对象,时间相对充裕,她们经常利用白天排练,交流切磋的机会也比较多。为了适应这两种人群的特点,许多社区都是采取两种组织形式开展活动。一是由社区出面组织。选拔骨干组成精英团队,应付上级活动,或者参加竞技表演。二是顺其自然,团队没有稳定性,人员结构松散,学习效率不高,有的甚至不能参加比赛或者一些公益性活动。

(四)功能强大的适应性

每天上广场跳舞的对象趋之若鹜,这源于它的运动形式和内涵的强大功能,这个功能涵盖健康、愉悦、养生、交际、陶冶等多方面,具体说它有以下三个作用和三方面价值:

作用之一:有益于健身。形体是指人体结构的外部形状,人的精神气质和气度取决于良好的身体姿态和健康的形体。广场舞内容丰富,它独具特色的舞步不仅可以健身减肥,还能很好地矫正不良身体姿态和改善身体缺陷,练就出优雅的个人气质。经常在众人面前跳广场舞也能增加胆量和自信心,使人变得更加充实、自信。

作用之二:有益于增强体质。广场舞是一种有氧运动,长期的进行锻炼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如果每周保持运动在三次以上,能增加体内血红蛋白的数量,保证了人们进行剧烈运动时,机体能够满足气体之间的相互交换需要,提高了机体的水平,提高心率储备。由于心脏的工作能力和储备能力提高,从而提高了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在进行广场舞练习时能够全面的锻炼到人体的各个部位,可以有效的提高关节的灵活性,使肌肉的力量不断的增加。对骨骼、肌肉、韧带、关节均有良好的刺激作用,起到非常有效的增强体质作用。

作用之三:有益于心理调节。长期坚持运动锻炼能够改善不良情绪,释放内心在生活和工作中积累的的不快,可以消除大脑的疲劳和情绪紧张,从而缓解压力。练习者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配合富有节奏感的舞步,感受到愉快的情绪,从而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经常进行一些有规律的、适量的具有一定技巧性的有氧运动,能让人的思维、感觉和反应都更灵敏。

三方面的价值就是审美价值、竞技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是审美价值:广场舞练习者需要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将动作与音乐节拍和旋律融为一体,这就需要练习者不断提高审美意识,通过在练习时用心去感受音乐意境,塑造出不同节奏的不同动作,在给观赏者呈现出高度的形态美和意境美,自己在美的环境中接受艺术的熏陶。

二是竞技价值:随着越来越多的不同年龄层的人群投入到广场舞的学习中来,关于广场舞的各式各样的竞技比赛也随之而来。在这些比赛中,对广场舞蹈等方面有了明确的标准,这是广场舞蹈竞技价值的体现。竞技性广场舞蹈运动的蓬勃开展,促进了广场舞运动水平的提高。

三是社会价值:城市化推进,加剧了人与人的距离,人们迫切的需要情感的交流和良好的精神生活,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最积极的生活方式,不仅能增加参与者的体质,而且最大程度地为人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使其在集体中找到了友谊与归宿感。广场舞正适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和人们的健身需要,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广场舞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广场舞一路走来已经十多年,在扶持和发展这个健康有益的活动过程中,各地做了大量工作,但依旧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不适应:

一是活动场地不适应。广场舞发展之迅猛,参与人数之多,是地方政府和社区组织始料未及的。就我市城区而言,原来的海潮广场,被小车停车占用一半,公园改造,叫停了文化娱乐活动,大部分舞蹈爱好者涌向净土寺广场,每晚有各类舞蹈方阵10多个,互相干扰,场地纠纷经常不断。农村集镇场地相对宽松些,但原始的广场设计是以绿化为主导,活动场地相对狭窄不宽松,限制了广场舞的发展与壮大。

二是召集人素质不适应。广场舞团队的召集人是由队员推荐产生的。这些人员吃苦精神较强,甘于奉献,不辞劳苦,不计报酬。但就如何带好一个团队,组织协调能力参差不齐,如何以自身高素质引领队员追求艺术、传播正能量、促进社区和谐,还必须加强管理和培训。

三是广场舞竞技规则不适应。广场舞竞技需要一个公平、公正的竞赛细则,这几年,由市文化馆牵头虽然积累了一些比赛经验,但是,按照规范、有序、公平、公正的要求还存在距离。

四是场地管理措施不适应。这突出表现在噪音扰民问题尚未得到妥善的解决。一些地方矛盾突出,市民反映强烈。

引领和提升社区广场舞的对策和途径

社区广场舞,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加强广场舞的培训和管理,不断提升广场舞的品位,是摆在基层文化部门面前的一项不可推卸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市文化馆,不断积累经验,创新工作方法,走出了一条全新有效的管理之路。

(一)加强业务培训,矫正团队的“轴心”。

一支广场舞的团队素质的优劣,在于这个团队的领头雁,她就是这个团队的轴心。长期以来,以队员自行推荐的负责人,很少接受相关部门的专业培训,负责人的协调能力和专业水平得不到保障。几年来,我市文化馆,开辟了广场舞管理绿色通道。对基层推荐的团队负责人进行专业培训,挂牌上岗。有了这样一个有专业水准的“轴心”,带动整个团队运转,就不会偏离广场舞健康运行的轨道。

(二)制定竞技细则,确保参赛“放心”。

开展社区广场舞竞赛活动,是提升舞蹈技能、增进团队交流,提供学习平台的好机会。但是,由于业内还没有系统规范的竞技细则,比赛完全依靠评委的印象计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人情分、照顾分、印象分的潜规则,这样容易有失竞赛的公平,挫伤团队的积极性。因此,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让参赛队员放心,文化馆根据广场舞的门类,聘请专家研究制定了广场舞比赛规则以及分值计算办法,将这些方法发给团队,让他们放心参加比赛,调动他们参赛的积极性。

(三)协调好场地矛盾,确保跳得“舒心”。

场地矛盾,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团队之间的矛盾,存在着抢占地盘,争大小的状况;二是噪音引起的周边群众反对;三是场地被其它因素挤占。这些矛盾影响了跳舞者的情绪,容易激化矛盾。为了将将这些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文化馆负责人一方面要认真倾听基层队员反应的情况,另一方面要经常到实地查勘,与社区干部一起帮助跳舞团队解决实际问题。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赛事活动,凝聚舞者“人心”。

凝聚广场舞的“人心”的手段并不复杂,就是要常年开展活动。我们一方面由文化局主管部门发文定期开展全市广场舞大赛,另一方面支持民间自发举行广场舞邀请赛或者互访活动。全市大赛,由文化馆制定规定舞和自选舞参赛。民间赛事,文化馆主动介入,参与其中,确保赛事公平公正,符合要求。

(五)提升广场舞的荣誉度,激活舞者的“进取心”。

广场舞的荣誉度是比出来的,是赛出来的,我们将大赛的前几名团队进行再加工,打造成精品,给他们新的平台,从广场走向舞台,从本地走向外地,从一般走向优秀,通过走出去、开眼界、找差距,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创造出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舞蹈团队,为本市广场舞的繁荣昌盛,树立旗帜,创新夺魁。

猜你喜欢

广场社区
布鲁塞尔大广场
影像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广场
新华广场记忆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
广场办公